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適當離群是走向優秀的必要

作者:

社交媒體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聯繫卻在不斷拉遠。如何更好地融入各種不同的群體,成為大多數人關心的話題。

這種關心背後,潛藏的命題無非是:合群才是正確的,倘若一個人不被周圍的人接納,說明Ta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但事實和我們的認知可能有所不同,大部分情況下,適當離群恰好是保證優秀的必要。

‌‌「被孤立‌‌」不代表你差

我有位朋友叫Lisa,年紀輕輕就在一家外企的骨幹部門做到了組長職位,是大家眼中的‌‌「女強人‌‌」。

雖然地位和收入都遠超同齡人,但Lisa在公司過得並不是很開心,因為她總覺得在公司被孤立了。部門的同事根據性格、愛好組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圈子,但大多數與她絕緣。中午去食堂吃飯,大多數情況下其他人成群結隊,而她永遠是一個人。

‌‌「一開始我真挺鬱悶的,覺得自己太差勁了。‌‌」一次一起吃飯Lisa跟我說,‌‌「但後來徹底明白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說來Lisa被孤立的原因非常搞笑:原來的組長跳槽後,上面的領導讓所有員工競聘這個崗位,結果出了她之外沒有一個人提出申請。結果Lisa便理所當然地升職了——一方面因為她的勇氣,另一方面也因為工作確實出色。

但其他同事並不這麼想。在這家充分本土化的外企中,張揚並不是人人都認可的美德。按照以前的慣例,只要大家都默契的沉默,最後‌‌「資歷最深‌‌」的老員工便能順理成章地補位——沒想到這次卻被Lisa‌‌「摘了桃子‌‌」。

在一個大部分人都追求庸俗的環境裡,保持庸俗無疑是‌‌「最安全‌‌」的做法,追求上進反而不被鼓勵。倘若因為這樣而放棄努力,最終買單的還是自己。

又過了兩年,表現突出的Lisa又升了一級,周圍的同事反而沒怎麼說話了,因為差距已經拉大到連嫉妒的勇氣都沒有了。

低質社交只會浪費你的生命

我上大學的那會,有個學習成績特別突出的猛人。好歹也是國內頂尖的大學,學校各省的高考狀元、奧賽冠軍不在少數,而這位猛人的突出在於:幾乎所有考試,不分文理都能拿第一。

一開始,我覺得猛人兄性格有些孤僻,很少跟班上其他同學交流: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每天五點多就出門運動了。運動完去自習上課,晚上在學校通宵教室刷夜,晚上回來大家基本都睡覺了。同窗四年,除了必要的活動,大家都很少見到他。

後來一件事改變了我的觀點。那次經過學校的禮堂,裡面在舉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賽。而我認為‌‌「孤僻不善說話‌‌」的猛人兄,在場上滔滔不竭,儼然是辯論隊的主力。

再後面有意識和猛人兄一塊去自習,才發現他的社交活動遠比我想像中精彩。

他不但是學校辯論隊的主力選手,還是話劇團的骨幹成員。當時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以科技和創業為主題的‌‌「挑戰杯‌‌」比賽,猛人兄甚至拿了一次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在學校極客圈子裡朋友無數。

與此同時,我和不少其他同學在忙啥呢?要麼沉迷於網絡小說,要麼熬夜打暴雪的‌‌「大菠蘿‌‌」遊戲,每天討論的話題無非就是哪個老師的課可以翹,哪門選修課容易拿高分。

猛人兄不是沒有社交,而是社交圈距離我們太遙遠。他把自己所有時間都聚焦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上,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孤僻‌‌」。

反過來看,大多數人浪費時間在低質量的無效社交上,說到底還是要在群體中尋找安全感,而沒想清楚自己真正該追尋的東西。

成功者都是孤獨的

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句話,‌‌「你那麼合群,該有多平凡‌‌」,深表認同。

龜兔賽跑的故事每個人都從小聽到大,但現實世界其實比故事中要殘酷很多:我們所處的世界,烏龜或許沒有停止腳步,但兔子非但沒有睡覺,反而在狂奔,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懈怠?

任何社交行為之所以存在,一個前提便是雙方之前存在共同的話題和志趣愛好。當兩個人關注點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時,任何‌‌「假裝我們很熟‌‌」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

一位朋友在城市打拼多年,大部分原來的死黨都留在小縣城發展。一開始,他每年都會回去好幾次和死黨相聚。慢慢的,回去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再到後來,好幾年都不見得回去一趟了。

談起這件事情,朋友也是滿臉苦笑。

他說,其實特別想念以前,那時候大家都不懂事,最大的夢想或許就是找份安穩的工作,有個幸福的家庭。死黨討論的話題他不感興趣,他關心的話題死黨聽不懂,每次都特別尷尬。

社交帶給我們的,是歸屬感、認同感,以及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不可少的樂趣。

與此同時,社交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心力,效果還不一定如你所願。社交同時還存在優質和劣質之分。

有些人的事業和社交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圈子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但對更大多數人而言,社交和成長之間是有矛盾的。你花在此處時間多了,就意味著花在彼處的時間少了。

所以,適當離群是保證優秀的必要。這個選擇題,每個人想明白後都不難做。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阿何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08/169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