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八孩母親深植的那片土壤:當惡行成為「民俗」

1、

因為父母是知青,我小時候在一個很小的縣城生活。

那個地方有一個全球知名的特產:薄荷油。僅僅這一個產品,就足以拉動一座城的產業。

但幹著幹著,就有人發現,哪怕產品品質差一點,摻點兒雜油,也能順利賣出去。於是在酒桌上,它就成了全行業分享的「先進經驗」。

從上到下,大家都高興壞了。原來的一斤賣到一斤二,再賣到一斤半,最後大家還在琢磨怎麼弄成兩斤……

老老少少歡天喜地,對外人也毫不避諱。連小孩子都知道,「賣之前是要摻一點的」。

廠里張燈結彩,員工觥籌交錯,好日子過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有一天,原本的客戶大批取消訂單。

一直被「稀釋」的產品,終於失去了競爭優勢,開始被其他地區超越。

但是,面對投訴甚至暗訪,人們理直氣壯:

「這哪叫作假啊?這是我們這裡的老工藝!」

外人覺得這裡充斥著欺騙,而這裡的人覺得外人充滿著惡意。

2、

讀完上頭這一段,大家可能有點義憤:

「這不就是公然造假嗎?難道沒有一個人意識到嗎?監管部門難道不管嗎?」

說來你可能有些不信。它真的很難被意識到。我小時候也沒有意識到。

你會沉浸在人們喜悅的神情里,滿腔的自信里,你到處都會聽到人驕傲地說,即便我們放鬆對產品的要求,它依然超越同行一大截。

當這種「放鬆」帶來更多的玩具,更多的零食,連孩子都會堅信它是了不起的「老工藝」。

喜悅同樣會洋溢在管理者的臉上。一方面,他們迎來了更好的經濟指標,更穩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一個「小地方」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網——

哪個處長,沒有做薄荷油的親戚呢?

老張掙錢了,我恭喜恭喜,老李掙錢了,我祝賀祝賀,大家都沒有欺負「自己人」,都在過好日子……

自己人里,不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們的好日子不對勁」;而那些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外人,都是「不懷好意」的「雜音」。

之所以沒有所謂的輿情危機,只不過是因為——在當時,固定電話都是奢侈品。

3、

可能你們猜到我接下來要寫什麼了。

所以,一個年輕的小縣城的「新媒體人」,真的會覺得宣傳一個「八孩父親」是「正能量」——因為國家正在鼓勵生育,所以孩子多的就是優秀典型——哪怕站在政策的角度,這個「八孩」也有一大半是違反了當時的政策;

所以,一些那裡的公眾,真的會覺得「鎖住女人」這事兒「見怪不怪」——因為它不是一件令他們吃驚的事,老張也這麼搞來了女人,老李也這麼搞來了女人;

所以,即便是那裡的管理者,也不會感到「震驚」或者「憤慨」,而是先表態「沒有的事兒」「不至於」——從書記到主任,從科長到院長,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過個年還天天見的親戚朋友……

外人眼中的「國事」,都是他們的「家事」,外人看不慣的,是我們的民俗,如果外頭在批評我們——

那一定是「不懷好意」的「雜音」。

我們會覺得它在不斷地撒謊,每一版都在打臉,最新版似乎也在等待被打臉,我本來覺得就算聊這事兒,也應該聊聊危機公關與實事求是——但看到如此拙劣的前言不搭後語,如此缺乏常識,如此撒謊不臉紅,我倒是逐漸傾向於相信,他們有點像「惡不自知」。

就像打架,有人覺得推搡就是打架,有人覺得有人骨折才算打架,甚至有人覺得得有一個人斷氣才算打架——那造假、欺詐、拐賣、家暴、霸凌、強姦……都可以被「自主定義」。

「原來這是拐賣啊?幾百年了,在我們這兒都不算啊!」

很多時候,如果一個地方的「定義」持續了很久,但和外頭的不一樣,那就是「約定俗成」。

倘若這個「惡」不夠大,當你去到那裡時,還會有人鄭重地說,要尊重那裡的民俗。如果你忍不住多說兩句,說這麼幹不對啊,還會有人說,那是「歷史原因」、「本地特色」、「關乎民生」。

於是,在那裡,惡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大,它可能早就突破了公眾的心理承受力,突破了法律的條文,甚至突破了文明的底線,但它依然理直氣壯,肆無忌憚。

甚至於,有奇怪的膽量,把千瘡百孔的事實當做「正能量」給大家看。

4、

以前迎來送往的時候,一直會遇到這樣的感慨:

「大地方規矩就是多。」

它可能是不把瓜子殼扔在地上,可能是不在車廂里開免持,可能是不能在頂樓搭個陽光棚,可能是很多很多帶來「小麻煩」的事情。

但我還是覺得,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帶著孩子去到更「大」的地方。去省里最大的地方,去國家最大的地方,去世界最大的地方,去到一個上上下下關係越來越疏遠,但流程越來越明細的地方。

可能只要幾個月,你就會發現,小地方的規矩才更多。它也許會讓你覺得「舒適」,但也會讓你墮落。

它不在紙上,甚至也不在理解範圍內,它會被所謂的親情友情所掩蓋,甚至模糊著正確與錯誤的邊界,你在脫離時會顯得像一個怪物,唯有參與、認可甚至崇拜那份「惡」才能讓自己獲得安全感。

最後你會忘記那是惡。從上到下,都會忘記。哪怕已經被全世界認為是白痴,是惡魔,也不會有反省的意願。

但那終歸是惡。

當陽光不可避免地照進來的時候,當網絡把陽光的範圍擴大的時候,它只能被灼燒、被融化、在痛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說辭,直到灰飛煙滅。

面對訂單消失的困境,我小時候生活的縣城,許多人都罵罵咧咧。其他產業也受到了波及。

它花了很長時間,很大成本,才勉強有些起色。但再起色,也無法企及昔日的時光。

它不配得到遺憾。也不配得到可惜。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花廚小文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21/171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