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杜耀明:全民檢測只屬傳聞 「動態清零」已經清零

作者:
林鄭透露,圍封強檢的大廈有高達29%的住戶沒有應門,因此無法推行全民強檢。林鄭原意是歸咎於香港社區組織力弱,但亦無意之中指出,保全當局對不應門的住戶坐視不理,執法不力,才是全民檢測不能成事的真正原因。依此說法,林鄭理該重整隊伍,加強執法效力,怎能縱容枉法,以至放棄「動態清零」的大計?林鄭的另一解釋是全民檢測成本高昂,每天動用人手八萬,遠超過所得效益。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政策急轉彎,撤銷禁飛令,擱置全民檢測,並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等等,明示特區當局正放棄「動態清零」政策。香港看來有望走出困局,但政策的急速變化,同時反映「完善」後的香港,其決策格局充滿不測因素。

當局不再堅持錯誤,轉而仿效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不失明智之舉,但必須向市民清楚解說,新政策可令他們安心,因為通過提高疫苗注射率,加上有效防止重症的口服藥,既足以抵擋疫症對社會的衝擊,又可以恢復社會正常活動。簡單說,預防與治療為主的策略比起倚靠檢測、隔離的「清零政策」,更是長治久安之道。

若解釋政策時,只強調全民檢測執行上有困難,所以知難而退,只顯得無可奈何,更且執政意志薄弱。如林鄭透露,圍封強檢的大廈有高達29%的住戶沒有應門,因此無法推行全民強檢。林鄭原意是歸咎於香港社區組織力弱,但亦無意之中指出,保全當局對不應門的住戶坐視不理,執法不力,才是全民檢測不能成事的真正原因。依此說法,林鄭理該重整隊伍,加強執法效力,怎能縱容枉法,以至放棄「動態清零」的大計?

林鄭的另一解釋是全民檢測成本高昂,每天動用人手八萬,遠超過所得效益。但假若以清零為目標,而全民檢測有助達致「動態清零」的話,成本該在所不計,反正特區當局早為抗疫預留二、三百億元,還有北京的無限量支持,沒有理由貿然放棄,更何況成功清零的話,更有助顯示中國抗疫模式的優越性。因此,林鄭始亂終棄,也就難怪「愛國」政客表示失望之餘,更群起而攻之。

其實技術考慮只是託詞,真正原因是「動態清零」沒有出路,反而做好準備,再跟病毒共存,不僅可避免醫療系統爆煲,社會生活也可逐漸回復正常。再者,全民檢測若果搞到社會停頓,又無法清除疫情,勢必丟人現眼,影響國家聲譽,更是大事不妙。

如今政策逆轉,基於事實和情理,取捨的考慮除了技術難度,更涉及社會取向的選擇:究竟是走出重重圍困,還是甘於永劫輪迴?不過,林鄭不標榜自己是主動改變抗疫原則及措施,她對「動態清零」保持態度曖昧,不敢講半聲不是,給人的感覺是迫於無奈,才退而求其次。

當然,林鄭表現得半推半就,反映出今次急轉彎也確是形勢所迫。近數月來,外商組織以至區域行業工會一再向當局請願,不滿政府抗疫奉行「動態清零」,照搬中國大陸的嚴厲措施,與西方國家的一套背道而馳,有礙國際企業人員往來,結果導致外地雇員大量流走,外企紛紛萌生去意。本月初,美國國務院發出最嚴厲的旅遊警告(第四級),指香港實施的防疫措施,如子女一旦染疫,留醫期間便須與父母分開,因此呼籲國民不要前往香港。幸好其他國家沒有效法,否則香港更形孤立。

抗疫措施的不斷收緊和欠缺出路,令香港人的不滿逼近臨界點。眼見百物蕭條,股市下沉,前路茫茫,一些本地商會怨聲載道,深恐更多企業倒閉,香港將走向萬劫不復之地。近期亦有大量香港人以腳投票,涌到外地避疫。上月,香港居民淨流出人數超過65,000人,是之前每月平均人數的三四倍。

再者,北京派來的醫學專家指點迷津,批評香港當局抗疫政策錯了重點,並提出應以減傳染丶減死亡丶減重症為目標,言下之意,林鄭以大陸防疫措施馬首是瞻,只是盲目遵從,絕無必要,也不切合眼下疫情形勢。不過,林鄭照抄專家的抗疫重點後,繼續籌備全民檢測,直至專家再次點破香港全民檢測不合時機也欠缺組織條件,林鄭才在帶領之下,擱置原定的計劃。

於此可見,推出較合情理的防疫政策,原因不在於外商及外地雇員紛紛表達訴求,而更在於他們當中有不少已用行動表示絕望,離港他去,到了當局無法不回應的地步。政府終於聽從民意,也不僅由於香港人怨聲載道,而更在於經濟迅速下滑,民怨沸騰,抗命者也不少,不小心處理的話,社會矛盾將不斷升溫;最後,當局改轅易轍,也不僅因為大陸專家有理有節(香港專家早有類似說法),更在於在他帶領下可免除政治不正確的疑慮。換言之,改善政策原來要由社會衝擊開路,也需要中央帶引。

另一方面,今次政策轉變,立法會的商界代表以至整個立法會,看來並無作用可言,「完善」後的議會和議員是否如大陸護法田飛龍先生筆下的忠誠廢物,經此一役,相信可以一目了然。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25/172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