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戶外露天消殺、人體消殺,這些反智行為幾時休

正文開始之前,先給大家看一些我在網上收集到的圖片:

官方及專家均不贊同此類消毒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樣的圖片會覺得很震撼,甚至會為這些消毒人員的戰鬥精神而感動。但我卻不得不無情地指出:上面這些行為,無一例外,都是反智反科學的。注意,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國內外科學共同體的一致觀點。證據比比皆是,我舉幾個:

在世衛組織的官網上,對露天道路的空間消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1]:

在戶外,不建議在街道或露天市場等場所採取大規模噴灑或熏蒸措施。噴灑消毒液,即使是在戶外噴灑,可能有害健康,刺激或損傷眼睛、呼吸系統或皮膚。

世衛組織對此的解釋是:

因為污垢或垃圾等物質會使消毒液失去效用,在人行道和未鋪砌的人行道等粗糙表面,噴灑效用甚至更低。即使沒有污垢或垃圾,化學噴灑也不太可能充分覆蓋表面。

世衛組織對於是否對人體進行消毒也有明確的指導意見: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建議通過消毒通道、消毒櫃或消毒間向個人噴灑消毒液。這樣做有害身心,而且並不會降低感染者通過飛沫或接觸而傳播病毒的能力。

噴灑含氯溶液等化學物質對人有毒,可能會刺激眼睛和皮膚,而吸入這類物質可能會導致支氣管痙攣,並可能會造成噁心和嘔吐等胃腸道問題。

可見,世衛組織的建議是簡單明晰、通俗易懂的,我想任何人都可以讀懂這些指導意見。

中或許有些人並不是太信任世衛組織的說法,這也好理解。那我們來看中共官方發布的文件。

2021年9月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技術指南》[2],這可以說是中國目前為止最權威的一份官方指導文件了。我們來看下這份指南中對於消殺對象的規定:

簡而言之,這份《指南》的消毒範圍和對象是陽性感染者居住或者活動過的場所。這裡的「場所」是一個專門用語,指的是「相對較為密閉的空間環境」。

結合全文,我們可以明確:露天道路、廣場、公園等都不屬於這裡的「場所」。而且指南中也明確說明,對於感染者短暫經過的場所,也無需消毒。特別注意,《指南》中沒有包括非感染者(密接、次密接)居住或者活動過的場所。

或許還是有人覺得官方指南的用語較為含糊,不能得出「露天環境無需消殺」的結論。那我們來看下中國的專家是怎麼解讀的:

5月17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消毒與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義在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說:

不要設置人行消毒通道對人體消毒;

不要在室內有人的情況下使用機器人等自動噴灑化學消毒劑消毒;

也不要使用無人機對室外環境進行消毒;

更不要往下水道投放消毒片。

過度消毒起不到任何消毒作用。相反,它還會破壞環境,並對人體造成傷害。

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張流波也呼籲[3]:

應當緊急叫停對人體進行噴霧消殺的行為,這種方法不僅不能阻擋病毒傳播,反而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實際上,對過度消殺問題,早在5月2日,人民日報就在其官方微博上明確指出對露天環境和人體進行消殺的錯誤行為[4]:

為什麼這種氣霧消毒是無效的?

剛才說的這些都是一些權威的結論,但或許有些人並不能完全滿意,因為道理如果不講透,總是很難讓人心服。我來補充說說這種環境氣霧消毒為什麼沒用,這裡面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易懂。

新冠病毒顆粒的直徑大約為0.1微米,而一粒普通的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是5微米,也就是說,灰塵顆粒的直徑是新冠病毒直徑的50倍左右。球體的體積之比是直徑之比的三次方,也就是說,一粒灰塵相當於12.5萬個新冠病毒顆粒的大小。說得更通俗點兒,一粒灰塵下面,藏幾千個病毒顆粒完全沒有問題。

消毒噴霧在我們肉眼中看上去好像是白茫茫的一片,其實放大了看,是由一顆顆的小液滴組成,每顆小液滴的直徑大約為1-100微米,我們取均值50微米。也就是說,消毒噴霧的液滴體積是灰塵顆粒的1000倍。

如果我們把灰塵顆粒看成是足球大小,那麼病毒就好比是綠豆大小,而消毒水的液滴則像是直徑2米的小型熱氣球。

假如我們可以把自己縮小到病毒那麼大,用病毒的視角來觀看人類的噴霧消毒,是這樣一幅景象:

在一個足球場上,散落著許多足球和綠豆,其中有不少綠豆藏在足球的陰影下。天空中飄下幾十個直徑比足球大10倍的小型熱氣球,只有一定概率的足球和綠豆會被熱氣球砸到,而即便足球被砸到了,躲在它後面的那些綠豆也會倖免於難。

作者註:為了確定文中的「幾十個」,而不是「幾個」或者「幾百個」,我和文獻助理花了1個多小時用於文獻查證和計算,但因為過於繁瑣,故略去計算過程。

所以,噴霧消毒,對於消滅病毒來說,真的有點兒像高射炮打蚊子,看起來很壯觀,但效果實在很有限。

正是因為這個原理,即便是在被感染者污染過的室內環境或者物體表面消毒,最佳的消毒方式也是「擦拭」而不是「噴霧」,擦拭能夠有效地清除物體表面的病毒,但是要非常仔細,角角落落,犄角旮旯都要抹到,這個工作量太大,效率太低,所以在實際的消殺中,主要還是採用高密度的反覆噴灑。然而噴灑方式真要起效的話,那基本上就要達到像消毒水沖洗一遍的程度才行。

消殺對阻斷病毒傳播的作用有多大?

2022年4月27日,在著名的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估物傳人和空氣傳人兩種風險大小的最新研究論文[5]。研究結論是:

與接觸門把手、飲水機、鍵盤、桌子、開關等等物體表面相比,通過空氣吸入導致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要高得多,大約高出1000倍。

論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定量估計:

每10萬次污染物的接觸僅有1次感染。

因此,要阻斷病毒傳播,環境消殺的作用實在是很有限。

回歸科學,回歸理性

希望通過本文,讓部分被病毒和氣氛嚇破了膽的有關領導,能回歸理性,回歸科學,客觀理性地看待消殺工作,矯枉過正實在不可取。國際通行的救災原則是:救災行為帶來的危害不能超過災難本身的危害。

最後,我知道又有一些網友要來質問我了,他們常用的句式是:你又不是搞 xx專業的,憑什麼對 xx工作指手畫腳?所以他們這次一定會這樣質問:

你又不是搞消殺專業的,憑什麼對消殺工作指手畫腳?

我想說,這是他們對科普工作的一個極大誤解。科普是在大眾和科學共同體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樑。簡單來說,我們科普工作者並不是在對消殺工作指手畫腳,我們只是發現了一些與科學家們的建議不一致的現象,給它指出來而已。普通大眾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科學文獻,我們則是職業的解讀科學文獻的工作者。因此,發現和指出社會中那些不科學的現象,其實就是職業科普工作者的專業範疇。我學的就是這個在科學文獻和老百姓之間建橋的專業。我已經學了10多年了,相當於讀了3次大學。

——————

參考資料

1)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q-a-considerations-for-the-cleaning-and-disinfection-of-environmental-surfaces-in-the-context-of-covid-19-in-non-health-care-settings

2)http://jyt.jiangsu.gov.cn/module/download/downfile.jsp?classid=0&filename=fbb5b5322d214d2db8e0e55ae0fccf15.pdf

3)https://www.hunan.gov.cn/topic/fkxxgzbd/bdfkyfzs/202003/t20200310_11807332.html

4)https://weibo.com/2803301701/Lr8hrdjrv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0-022-00442-9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科學有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3/175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