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顏寶剛:留錢傍身「惡意儲蓄」對政府不信任?中港經濟恐難復常

作者:
最近香港樓巿出現小陽春,主要是巿場憧憬會有大批內地人到香港買樓,以至不少本地人率先入巿,不過,據了解北水暫仍未見身影,況且北水要買香港樓,要付高達三成的辣稅,或許這正解釋了儘管中古屋市成交雖有改善,可是賣地情況卻是另一幅光景,接連有三幅地皮或項目流標,包括赤柱豪宅地皮、市建局觀塘重建項目,以及港鐵小蚝灣項目,這正是反映了敏感度更高的發展商如何看待後市以至經濟前景。

在去年底取消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後,中央正試圖推動經濟增長,但這個如意算盤正面臨人民消極抵制: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這種「積穀防饑」的審慎心態,背後反映的,是內地居民經歷三年疫情封控及隨後災難式全國感染,已對政府不再信任,面對不明朗寧願增加儲蓄減少消費,而這對一直強調靠內地通關重啟經濟的香港,這條「復常之路」恐怕並非官員想得這麼容易。

據人行數據,2022年中國累計新增居民貸款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挫逾一半,並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低累計新增量。這種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住房銷售下降,進而導致對新房貸的需求減弱。另外,在中國城市的封控實施期間,日常消費支出受到了衝擊,削弱了短期借款的需求。

compic1.jpg

與此同時,人們轉而積存現金,推動2022年中國累計新增居民存款增至17.84萬億元,創新高,並較2021年同比增加了八成,同時定期存款明顯多增,近八成是不可隨意提取使用的定期存款。由於在大陸基本沒甚麼有吸引力的投資選項——特別是樓市仍然一潭死水——一些業主將手頭多餘的資金提前向銀行還了房貸,令全國出現「還貸潮」。若把17.8萬億元除以中國約10億成年人口,相當於每人銀行戶口進帳約1.7萬元。

當然,「彈藥」儲起可以留作解封之後才進行「報複式消費」,不幸的是,初步跡象顯示,縱使零售支出和旅行活動開始反彈,看電影和外出用餐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不過經濟學家們稱,由於經濟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買樓等大額支出活動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儲蓄增加、貸款利率下降可能反映出消費者缺乏信心,這可能會繼續抑制消費。

由人行公布一月的金融數據,備受關注的一月份存款卻是不減反增,單月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創下單月新高,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億元,反映的是大量資金仍然留在銀行帳戶,「報複式消費」未有出現,居民寧願「儲多個錢」無心消費。

與此同時,縱使一月內地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4.9萬億元,創歷史紀錄,但當中居民部門貸款的增幅,同比反而少增了5,800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亦同比少增約5,200億元。專家指出,1月企業信貸需求大幅回升,但仍對沖不了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的緊縮效應,反映微觀主體信心仍然不足。

三年的疫情封控,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年,經歷上海大規模封城以至隨後無秩序式解封,據《紐約時報》引述四個學術研究,在過去兩個月,全中國因為染疫死亡人數高達100至150萬,比官方數據多18倍。政治和社會的高度不穩,令個人和企業的信心大幅下降,當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存錢。

有經濟師更加指出,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這一代中國人,可能與從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中走出來的一代美國人有相似之處,這些人的儲蓄意願可能會長期轉變。

人行去年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一半受訪者對自己工作前景感到不確定,同時接近四分之一的人稱收入已減少。該調查覆蓋了全國50個城市的2萬名儲戶,約62%的受訪者選擇儲蓄,僅23%的人選擇消費,只有約六分之一的人打算增加投資。2019年的一項類似調查中,約45%的人計劃增加儲蓄。

這種缺乏安全感、留積蓄傍身心態,反過來可能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弱於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或更多,一些大行更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將增長5.5%以上。但如果中國第一、二季度的消費增長遜於預期,一些經濟學家可能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的預測。

顯然當局明白這種「留錢傍身」的存錢心態,不利經濟發展,因此千方百計希望提振消費信心,甚至以「惡意儲蓄」來形容居民的存錢行為,與去年地方政府說有錢人「惡意不買房」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內地經濟學家估算,內地居民去年儲蓄率高達36%,較2013至2019年平均數字高出5個百分點,意味人們每100元稅後收入會儲起36元。作為比較,歐美儲蓄率分別為18%及26%、全球平均儲蓄率約27%。中國人向來出名「愛儲錢」,去年儲蓄率進一步飆升,可解釋說是內地民眾去年因疫情「有錢無處使」,惟防疫政策鬆綁後,他們依然不願消費,很大程度因為對前景缺乏信心,例如擔憂「飯碗」不穩,萬一失業亦缺乏福利安全網救助,故寧願「儲多個錢」以備不時之需。

必須要指出,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內地經濟復甦,特別是去年四個季度均經歷深度衰退,近日政府高調宣傳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特區政府予以厚望希望能重演2003年沙士後啟動自由行的「盛宴」。

雖然全面通關過境人數大增,不過連日由商界及中小企均反映,通關後最受惠只是藥房化妝品店等小店,昔日墮胎最旺的尖沙咀銅鑼灣名店,均未見踴躍墮胎,連銅鑼灣大地主希慎亦承認,農曆年後商場墮胎雖有明顯增長,但未見銷售大升或反彈至2018年疫前水平。

通關後樓市亦不似預期有大量資金湧入,反映新春長假當周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按周仍然下跌,並結束連續兩周升勢。如前所述,內地居民寧願留錢傍身,又怎會花巨資來香港置業?

最近香港樓巿出現小陽春,主要是巿場憧憬會有大批內地人到香港買樓,以至不少本地人率先入巿,不過,據了解北水暫仍未見身影,況且北水要買香港樓,要付高達三成的辣稅,或許這正解釋了儘管中古屋市成交雖有改善,可是賣地情況卻是另一幅光景,接連有三幅地皮或項目流標,包括赤柱豪宅地皮、市建局觀塘重建項目,以及港鐵小蚝灣項目,這正是反映了敏感度更高的發展商如何看待後市以至經濟前景。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1/186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