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歷史:「回歸祖國懷抱」的蒙古土爾扈特部落。
14、與天花有關的讀書筆記(第三則)
第三則:承德的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下)
不過我十年前的承德之行還是有收穫,因為同去的有作家王力雄和藏學家埃利亞特·史伯嶺(Elliot Sperling)【1】,他們的觀察和評論總是相當給力。所以我當時的這段記錄【2】值得放在這裡:
一位旅遊人類學家認為,現在的旅遊操作者製造偽傳統或偽文化,其目的除了經濟利益驅使外,更重要的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上的目的,獲得政治上的權利。我去承德一趟,也感受到這一點。在被俗稱為「小布達拉宮」的普陀宗乘寺,一個年輕的導遊對遊客高聲介紹:「班禪就是皇帝為了制約達賴的權力而安排的。」
政治或隱或現地布滿各處。各個景點的旅遊資料幾乎成了文宣,導遊的解說經不起歷史與學術的檢查。尤為突出的是「民族團結」的說法,生生把毛澤東唾棄的封建帝王說成了「民族團結」的模範,把十八世紀末蒙古土爾扈特部落的東遷渲染成「回到祖國懷抱」,且有專門的展覽和嶄新的浮雕。同去承德的美國藏學家史伯嶺先生將照片發給一位蒙古學家,得到幽默的回覆:「看來在承德發現了很重要的新資料。」
從屬於皇帝的家廟變成針對公眾的旅遊景點是需要改頭換面的。這個過程,用學術用詞來說,即「重塑」或「再現」。其實就像往酒里兌水製造假酒一樣,在歷經了戰爭、革命、政治運動而殘缺不全的廢墟上,用現代的建築材料「維修」的時候,主持這一工程的權力者有意識地注入了他所需要的東西。之後,在重新講述承德故事時,所要取得的效果不外乎二:洗腦與消費。
例子很多。如「小布達拉宮」的主要佛殿有金頂和金瓦,導遊說上面的金箔當年被日本鬼子用刺刀颳走,所以留下了刮痕,當場惹得遊客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然而網上有知情者說,文革中,周圍民眾以「破四舊」的名義跑到這裡,砸了佛像,颳走了金箔。又如一些新舊對比的照片,是為了讚揚政府「維修」文化古蹟,而瘡痍滿目的舊照片,雖然並未註明被毀的時間,從網上搜索到的少量信息來看,恰是在文革中遭劫最甚。
被毀損的佛像。(唯色拍攝)
被旅遊開發的「小布達拉宮」。(唯色拍攝)
那麼今天就能倖免於難嗎?中國的一位文物專家痛心地說:「現在的文物破壞是全面的……對文物最大的破壞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問題嚴重程度超過以往各個年代。」以承德為例,中國文物界「第一大案」就發生於此,盜竊者是負責管理「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等古蹟的文物官員,監守自盜長達十年,數百件文物被贗品替代,無法追回。
再講一個可笑的細節,當然也是不但精通藏文也精通中文的史伯嶺先生發現的:「小布達拉宮」有道「五塔門」,城門上矗立著五座色彩各異的佛塔,符合佛教的解釋應該是以此代表中央、南方、東方、西方、北方的五方佛。可是立在門前的牌子上寫的中英文解說錯誤百出,不但將五座塔說成是代表藏傳佛教的五大教派,如黃塔代表「黃教」即格魯派,黑塔代表「黑教」即「笨(苯)波派」,而且這個「笨(苯)」是中文「笨蛋」的「笨」,於是英文解說依照中文翻譯為Stupid,於是原本在正確的解釋中並不存在的苯教便寫成了the stupid wave sends。
中英文錯誤百出的解說牌。(唯色拍攝)
承德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卻與中國所有的被開發為旅遊景點的歷史文化名城一樣,變成了被政治和商業掏空了真實性的景觀,變成了被大眾旅遊的形式逐漸毀損的另一種廢墟。從這些徒留虛名的「仿古商業街」歸來的遊客,在網上忿忿留言:「他們恨不得把每個去旅遊的外地人剝下一層皮來。」
注釋:
【1】埃利亞特·史伯嶺(Elliot Sperling,又譯艾略特·史伯嶺,1951-2017),國際著名藏學家、漢學家,2014年退休前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中亞研究系教授、圖伯特研究計劃主任。著有《西藏-中國衝突:歷史與爭論》、《西藏的地位》等專著
【2】摘自我的文章《重新講述的承德故事》,寫於2011年6月。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