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米飯vs麵食,吃哪個更容易胖?10萬中國人群研究告訴你

我們日常吃的主食以大米和小麥和小麥為主。小麥磨成麵粉,又可以做成饅頭、麵條、麵包、餅等。

那麼,吃米吃麵的不同飲食,會帶來什麼不同的健康結果?

一項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納入超10萬中國人群數據後發現:和米飯相比,吃麵食作為主食更容易胖。

10萬人研究結論:米瘦身,面胖人

考慮到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為了一定程度上規避地域間飲食模式的巨大差異,以及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變遷造成的影響,該研究對調查範圍作出限定:西北五個省份(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118572名中老年居民(35~74歲)。

通過收集、分析參與者的主食偏好,及身高、體重、腰圍、體脂率等數據,並調整數據模型,儘可能排除年齡、省份、民族、飲酒狀況、吸菸狀況、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和身體活動等各種混雜因素後發現:

與愛吃麵食的人相比,愛吃大米的正常體重男性體脂率超標風險更低,女性腰圍超標(向心性肥胖)的風險更低。

通過數據模型以同等頻率和量的大米代替小麥(每周5次),與正常體重男性體脂超標風險降低36.5%,和女性正常體重中心性肥胖風險降低20.5%顯著相關

此外,先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大米攝入量與肥胖呈負相關,而大量攝入小麥則相反。

都是精碳水,為什麼肥胖風險差異?

研究者們認真分析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成分不同,代謝不同

首先,大米和小麥雖然澱粉含量接近,但畢竟是兩個物種,其他成分上還是很不一樣的,吃下去後身體的代謝反應也存在差異。

過去已經有動物實驗表明,「大米蛋白」可以通過「增加脂肪分解」和「減少脂肪生成」,具有抗肥胖和降低甘油三酯作用的潛力。

而「小麥麩質」同樣作為一種蛋白質,卻可以通過減少產熱和能量消耗,引起體重增加。

不過該結論還在動物實驗階段,具體在人身上效應如何、影響是否明顯,還有待後續研究。

同樣的重量,米飯比饅頭熱量低

大米與麵粉(小麥粉)熱量類似,基本都是345千卡/100克生重。

一旦生米煮成了熟飯、麵粉做成了饅頭,就大不一樣了。同樣是100克,饅頭的熱量是米飯的兩倍之多。

問題出在含水量。米飯很擅長吸水,含水量高達71%左右;饅頭則是主食界不太能吸水的選手,含水量只有44%。這使得饅頭的「能量密度」達到米飯的兩倍以上,堪稱吃一份頂兩份。

除了饅頭,小麥家族還有煎餅、烤饢、燒餅、鍋盔、石子饃……一個比一個水分低。

不同的主食,往往有不同的搭配

搭配米飯和麵食的不同飲食結構,讓熱量更加升級。吃米飯的時候,我們一般習慣用幾道菜來搭配,便於「下飯」。蔬菜、豆類、肉類基本一餐里都能吃到。

饅頭也常見以上搭配,但不同於米飯講究「下飯」,麵食往往單吃就很香,不知不覺一個大饅頭就下肚了。

各種餅也是麵食的主力:肉夾饃、涼皮、火燒、麵條,油潑麵、臊子麵、刀削麵、biangbiang面、餄餎面、牛肉拉麵……群雄爭霸,各守一隅。

以上種種原因疊加,造成了我們吃麵食比吃米飯更容易長膘。

米麵雜糧都要吃,健康開心都重要

那麼問題來了:想瘦就得放棄饅頭麵條?

在主食這件事兒上,最正確的答案當然是:吃粗糧。但現實中往往難以堅持,一來是自己不做飯,吃到粗糧的機會少;二來是粗糧確實沒有精碳水讓人快樂。

生活嘛,總要講究平衡,兼顧開心與健康。我們可以做出一點點調整:

吃饅頭時注意分量,別吃太多

饅頭等吸水量低的麵食,能量密度偏高。如果每餐都扎紮實實一兩個大饅頭下肚,作為主食容易供能比超標。

多吃點配菜,占占肚子

很多麵食尤其麵條,非常擅於「靠自己的力量撐起一頓飯」,要有意識地規避這一點。多點個青菜、加個蛋、有條件的再加個雞腿,儘量搭配多樣食物,吃得營養均衡一些。

吃麵條時,多嚼嚼再咽

米飯是一粒粒的,咀嚼時間較長,進食速度慢,有助於增加飽腹感,避免吃太多。而麵條是一條條的,吸溜吸溜禿嚕禿嚕就下肚了,吃得太快會使飽腹感遲到,一不小心就吃撐了。

米飯不是洪水猛獸,吃起來不要有太大心理負擔

過去我們習慣把米飯作為長胖的兇手,吃一口都覺得是罪過。但很多研究卻發現,正常吃米飯其實不會催人肥胖,它仍然是不錯的碳水來源。當然,如果能用雜糧、土豆等代替一部分精米精面就更好啦~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5/18738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