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曾建元:宗教與科學(圖)

作者:

科學與非科學

「科學」是近代學術專業化發展後形成的特定概念,奧地利維也納學圈(Vienna Circle)基於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的界定,僅限於邏輯或感官經驗可以驗證的知識範圍,在此之外,則認為非屬科學,是玄學或哲學的領域,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

對於非科學的知識,在哲學立場上有持可知論(cognosciblism)和不可知論(Agnosticism)兩端者。對於非科學知識的存在,可知論基本上認為那是因為受限於主客觀條件導致的人的認識能力,然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一切尚未被認識的事物終究會被認識,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不存在不能認識之物。進言之,非科學知識的認定,是因為現有的科學知識無法驗證或不符合當前科學的定義,但不代表非科學的現象不真實、不存在;不可知論則對非科學的現象持懷疑的態度,認為人無法知道或無法確認其是否存在,所以不予討論,如《論語‧述而》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中載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反映的是對於不可知現象存而不論的立場,但未必否認其存在。最極端的不可知論,則走向極端的唯物論,以人類既有的實證經驗為界限,而根本否定在此之外的現象,斥之為唯心論,在此一價值基礎上,乃有無神論的出現。

正信宗教表現人的美好願望

宗教以信稱義,無論正信宗教、新興宗教或民間信仰,首先必須相信神的存在。極端的唯物論走向無神論,否定神,視宗教為迷信,其實也是一種關於唯科學主義的迷信;一神論者則只相信唯一正神,其他為邪魔歪道,而縱是邪魔歪道,對一神論而言,也同意其為客觀存在。宗教乃依信眾與其所相信的正神之間的關係而成立,信眾堅信神諭中明示或隱喻之關於個人身心靈修為與社會公義教化的教導義理,正神也以其所創造或制定的自然法或神法監察或評價人世間實證法或人定法的正義性,更者,以自然法或神法對人的具體行為或一生功過進行審判,但也未必真有一如法庭的程序,而是因緣果報的定理終究會發生其作用,不論是在同一時空或是不同的時空,因此乃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說法。而輪迴的觀念,則是將人此生的是非功過帶向來世而非天上,給人們反省與救贖的機會,而不是對於面對可能永世不得超生、萬劫不復遭遇的徹底絕望或怨憤。

宗教之所以相信神的存在,是因為神向信眾示現而證明了祂的存在。神通超越了人的感官經驗,神跡的超經驗和不可預測性,使信眾敬畏崇拜,善惡作為乃產生了應報的因果關係,這就對於信眾的言行產生道德性的制約效果。道德性之所以超越法律性,因為違反法律規則的制裁,是由國家施為的,而國家權力通常是掌握在世俗的人手中,人對於事實的認定和價值的判斷,又往往受制於智慧、經驗、道德修為與審判程序的依違、證據的有無,所以國法的制裁未必及時和公允服眾,此時人們只有祈求另類的裁判來滿足其正義感,而在人情之外的最高終局裁判者,則是神,因為人們連如何上訴都無程序可循,更對上訴是否系屬一無所悉,一切放手由無上的神定奪,對冥冥中自有的定數無從抗拒,只能接受,此謂之天理或天道。宗教里的先知詮釋天理與神諭建立的規範體系,正因有因果報應或最後審判的制裁而具有實效性,但人們服膺教義,也並非僅僅不安於應報的到來,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在《基督教的本質》(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一書中的論證,曾經震撼了我,他認為基督教認識論的根源,還是人本主義,神是從人本身份離出來的、被異化了的人的本質,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基督教《聖經.創世紀》中記載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費爾巴哈則挑戰這一說法,指出神是美好的人的形象的總結,神諭的教義透顯著人們關於善的價值追求,是以宗教的特殊性表現的普遍理性。

儘管如此,神的存在問題,在東方或西方的哲學人類學中,是一切真理的基本預設,是人本主義的根源,進而成為憲政主義的前提,如同《美國獨立宣言》(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所言:「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這個平等被預設是造物主所賦予的,所以人們才有擁有與生俱來的關於生命、自由、財產和幸福等等不可剝奪的權利。

宗教與靈界科學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從1600年主張太陽為宇宙中心(日心說)的焦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被羅馬教廷以異端罪名處決後,便開始了長達四百年的緊張關係,發展之今,宗教關於天文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乃至於歷史學的許多說法,已經大幅度地讓位於科學研究的發現,但這對於宗教在人類日常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影響並不大,反而我們看到工業化、都市化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宗教對於原子化的個人在身心靈健康和社群身份認同與社會互動上更大的幫助,誠如釋聖嚴所開示者,佛教的教義,是在解決人間生活的實際問題,不在用科學態度說明世界觀,宗教在人生哲學上指引和啟迪的作用,顯示這才是宗教對人類更為核心的貢獻,且其在現代社會,重要性毋寧還更甚於前現代。

儘管如此,宗教畢竟不是人生哲學,對於參不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信眾而言,神通可以輔助和強化其信心,使其相信有神鬼護持加被保佑,縱使身處在困厄之中,也必能化險為夷,度過難關。然而神與神通,是科學之於宗教的玄學,所難以跨進的不可知世界嗎?

當前科學還無以證實、同時亦無以證偽,而存在於自然界的超自然現象或力量,是所謂的靈異現象。靈異現象在宗教里是神鬼、靈魂與天理存在的證明,不同的宗教對於靈異現象世界更有其不同的描述和解釋。一旦靈異現象可以用科學原理說明,就會被劃分到科學的範圍,故而關於靈異現象的知識,即靈學,乃屬於玄學。但基於可知論的信念,超自然的靈異現象或神秘經驗,也是科學家所關心的主題。1852年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在劍橋成立鬼魂研究社(Ghost Society),便是用科學方法研究靈學的先驅,當代科學則以1882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研究心靈現象為宗旨的組織心靈學研究會(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則被認為是關於靈界的科學研究的起點,1928年德國超心理學學會成立,自此「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一詞也與心靈學或靈界科學並用。

關於靈界,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兼前校長李嗣涔於1999年通過具有手指識字特異功能的多位青少年對於神聖符號的感應,發現他們可以看到神聖的異象,由此而判斷存在著靈界/信息場,而神聖符號就是人間前往靈界/信息場的入口。李嗣涔認為宇宙是物質世界的四度實數時空和靈界的四度虛數時空所架構起來的複數時空,他敢如此斷言,是基於當代物理學發展的論斷。德國學者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900年在發表的關於物體熱輻射中的黑體輻射的論文,開創了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把物理學的視野,拉到微觀的基本粒子、原子以及分子的奈米宇宙。量子力學發現,在微觀世界中,微觀粒子都具有能量,而兼有波動性與粒子性的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如果粒子這一最基本的物質體具有能量,這就意味著由粒子構成的萬物也都具有能量。粒子在量子狀態下的波動,則是意識的起源,李嗣涔由是認為萬物皆有靈。粒子的化學鍵有兩個電子,一個向上自旋、一個向下自旋,俄國學者亞歷山大.布林斯基(Alexander Burinskii)於2013年指出,粒子超越光速的過度旋轉,兩種自旋的力量就會撕裂成陰陽兩片斷裂的時空,陰陽兩界的通道就在自旋形成的環口。複數時空理論中的實數時空是我們生存的物質世界,對應的是粒子性;靈界就是虛數時空,是波動性的場域,這個理論指出不受物質條件限制的平行宇宙的存在,但如何通過物理的工具到達彼岸,目前的科學技術還是一籌莫展。量子物理學對於靈界的認識,顯然還停留在非常膚淺的階段。

禪修與身心靈健康

宗教最大的長項,在於通過神、神媒和教義的幫助,強化人的身心靈能力,使他們能夠懷抱信心去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東西方各大宗教,都有冥想修行,中世紀天主教修道院曾經有過,當代天主教有歸心祈禱,伊斯蘭教蘇菲派也有,但只有印度教、佛教發展出系統性的理論和獨特的技法,謂之瑜伽或打坐禪修,訓練人們進行專注性的靜思冥想,也在此同時調理身體。在精神醫學上,禪坐對於心智健康的作用,是完全可以證實的。人們的壓力反應,會加速新陳代謝,升高血壓、加快心跳與呼吸,使人可以瞬間強化身心機能,因應危機和挑戰。但過度的壓力反應,使人長期存在於身心過度負擔的狀態下,則會使人一方面喪失冷靜的判斷力,也會導致憂鬱、焦慮、躁鬱、猜疑、憤怒、以致失眠、失智,以及各種器官的失能、衰竭。情緒與健康的關係,醫學上已證實神經系統的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免疫系統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會針對病毒對身體的入侵製造抗體進行防禦,因而也有生理學意義上的記憶、學習和適應能力,但長期接收神經系統的過度刺激,一旦造成錯誤反應,機能失調,就會使人體喪失抵抗病毒的力量,甚至對人體自身進行攻擊,嚴重損害健康與危害生命。佛教禪修便是通過靜坐冥想或者放鬆修養進行情緒控制、釋放壓力,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反應,也讓人在冷靜之後得以從容思考如何面對環境的變化。佛教教義核心的空性思想,倡導明心見性,便是在教導世人如何從因緣的因果條件中去洞見世間一切事物的表象,不執著於當前一時的悲喜榮辱和見聞感想,而因掌握到全局,不再受制於眼前的是非得失、貪怨嗔痴,方能夠擁有超越的智慧,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向,也因此能夠擺脫負面情緒,改變心性與人生。佛教認為心的體性本無任何無明煩惱塵垢,所以回到自性,清淨本意,將惹人煩惱的色身和意識褪除,才能得到解脫,而回到自性的捷徑,就是禪定,讓自己進入到五蘊皆空無我的靈性境界。我國佛教禪宗臨濟宗悟覺妙天禪師建立的印心禪法,則主張禪行者追隨師父在師父的口傳心授下進行禪修,與師父印心,是見性成佛最佳的修行心法。

印心禪法的禪定心法,還包括在禪坐之時運用意念而以觀想的方式鍛鍊體內各處的脈輪即能量中心。脈輪是源自印度瑜伽和佛教的觀念,在中國則有穴位之說,現代醫學科學對於脈輪和穴位以及其與周邊神經與經絡的關係,尚未能完全證實其存在和釐清其原理,但中國傳統醫學如針灸點穴,在我國醫學界乃受到承認並已在臨床上受到相當普遍的應用。印心禪法關於脈輪有十脈輪之說,此繫結合中國傳統醫學觀點而對印度瑜伽七脈輪之說的修正和補充,而認為所有經絡系統能量的陰陽平衡,可以由十脈輪加以管控和協調,所以十轉聖位,可以消除身體的障礙。脈輪分布在由頭頂中央至脊椎底端的中軸線上,由上而下,分別為禪心、法眼、智慧、二空、明心、如意、吉祥、名色、無明和無始輪,也象徵著在自身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十個法界的聯繫。

十脈輪中,名色輪又稱臍輪,將精神專注於名色輪,會產生真氣,清淨全身;無始輪又稱海底輪,即會陰穴,會吸收大地靈氣;無明輪在尾骨;吉祥輪在後腰;如意輪為兩腎;明心輪為心臟,但觀想時要專注在胸腔中間;二空輪又稱喉輪,位在喉結;智慧輪在大小腦交界的松果體;法眼輪在眉心,即天眼;禪心輪即頂輪,是人體神經的總樞紐,即第三腦室。印心禪法稱禪定之時,應先觀想名色,再同時關注無始,再統合無明,而將三陰合為一體,乃有益於腹部各臟器功能,三陰統合以後,便會促動禪心、法眼、智慧三陽,而與三陰發生交泰作用,使全身充滿真氣能量,從而脫胎換骨。印心禪法的智慧輪為印度瑜伽所無,其功能由頂輪輻射,印度瑜伽有太陽輪,在肚臍上方,但無吉祥、如意和無明輪。

印心禪法關於以意念觀想進行身心靈修練的法門,是將真氣調動集中於輪位,再讓氣主導血流、體液的調節,進以強化各個輪位周邊神經和其他器官系統的功能,這一禪法系將人對世間俗務的執著轉化為對於內在身心的關照,相當於以禪修來達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離一切諸相」,拋開社會化所形塑的迎合社會規範的面具,禪修在此便具有相當於心理學上建設性防衛機轉的轉移或升華作用,還有增進身心健康的附加價值。而印心禪法以意念觀想促動體內真氣,進而引導真氣運行全身,以強化五臟六腑,但醫學科學對於氣的概念和作用的研究,都還沒全面展開。前已言之,量子力學理論認為粒子的自旋,會在扭曲的時空結構中產生一種扭力,稱為撓力,將電子快速旋轉,便能產生撓力,匯集撓力便能形成氣場,在東方自然哲學中,認為氣場強大的環境,可以讓人充滿能量而精神飽滿,李嗣涔教授便設計製造了撓場器,用以在人工的空間中創造氣場。

宗教的核心價值:向善

現代科學未能實驗證實的有關自然或超自然的現象,自然哲學或宗教神學都曾經透過邏輯推理嘗試建立理論加以說明,也因此才有科學的追蹤探索,人類文明乃得以進化。生而有涯,知也無涯,靈異現象仍然深深吸引著人們的興趣,也為人們的想像和期待提供了素材。然畢竟宗教的價值在勸人向善,非科學的超自然故事或啟示,目的在警世和勸諭,真或假,信也好,不信也好,都和個人的修為以及公義的社會實踐無關。

民國112年2月24日晚10時

台北晴園

【作者簡介】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5/187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