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宋朝繁華的海上貿易

作者:
 

宋王朝先後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設立「市舶司」,負責抽解(抽稅)、博買部分進口商品、維護港口、發放「公憑」(貿易許可證)、禁止走私等事務,職能相當於今日的海關;又在秀州、溫州等港口設立二級機構「市舶務」,還在一些縣鎮設置三級機構「市舶場」。海商只要到這些機構登記,領取「公憑」,便可以販運商貨出海。

憑著遙遙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宋朝船塢造出的多桅船,桅杆裝有轉軸,可以自由放倒、豎起,其中用於遠洋航行的木蘭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船艙之內可以養豬;還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指南針技術與豐富的航海經驗,宋朝海商將他們的商船開至南洋群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駛入孟加拉灣,然後入印度洋,經印度洋進入阿拉伯海與波斯灣,再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進入紅海,或越過蘇伊士地峽入地中海。原來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線的印度洋,在十一至十三世紀時,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宋政府也鼓勵海商招徠蕃商來華貿易,「蕃商有願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但不允許「擅載外國入貢者」,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近代品質,從這裡可見一斑)。對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貢獻的海商,宋政府還會賜予官職。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展商貿。宋人描述說:「嶺以南,廣為一都會,大賈自占城、真臘(今柬埔寨境內)、三佛齊、闍婆,涉海而至,歲數十柁。」這是廣州港繁華商貿的寫照。泉州港的繁榮不讓廣州,「泉南地大民眾,為七閩一都會,加以蠻夷慕義,航海日至,富商大賈,寶貨聚焉。」

從海外諸邦進口大宋的寶貨,多是珍珠、象牙、香料、藥材、胡椒等天然產品,而從大宋出口至諸蕃的商貨,則主要為陶瓷、絲綢、紡織品、茶葉等手工業製品,這完全是發達經濟體與落後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結構。每一年,宋朝市舶司從海上貿易中抽稅近二百萬貫,以百分之十的稅率計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進出口總額約為二千萬貫。

宋政府非常注意保護來華蕃商的利益。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下詔:「有虧蕃商者,皆重置其罪。」紹興十六年(1146年),曾有三佛齊國王投書廣州市舶司,稱近年由於市舶司抽稅過重,「商販乳香,頗有虧損」。宋高宗得悉,重申「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將廣州市舶使袁復降了官職。

為保護海上貿易與商人安全,打擊海盜,宋政府還在廣州、泉州等港口設立「望舶巡檢司」,在海面上置寨兵。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保護商貿的海上護衛隊吧。廣東近海的溽洲島,便有寨兵哨望、守衛,商船每次行使到溽洲島附近的海域,「則相慶賀」。為什麼?因為這意味著安全了,這時候,「寨兵有酒肉之饋,並防護赴廣州」。每一年,當來華貿易的商船準備離港歸國時,宋朝的市舶司都會撥一筆巨款(約三千貫),設宴相送,請他們明年繼續來華貿易。宴會非常盛大,「番漢綱首(相當於船長)、作頭、梢工人等,各令與坐,無不得其歡心」。

一位宋朝詩人寫過一首描述泉州港貿易的詩:「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這首詩總是讓我聯想到唐朝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如果說,「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表達了朝貢體制下的政治榮耀,那麼「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體現的便是通商體制下的商業繁華。我喜歡「萬國商」,因為它更有近代氣質。

(選自吳鉤著《重新發現宋朝》,九州出版社,2014-4)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重新發現宋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4/187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