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不配為人父,也不配為人子的皇帝劉邦

—想當天子,就別想當父子

作者:

漢高祖劉邦

三千年古史,有書可考的,誰最不配為人父?

肯定各有各的答案。但假如再加上一個條件:既不配為人父,也不配為人子呢?

應該就沒人敢跟劉邦搶了。

清代筆記《巢林筆談》有一則《漢高祖講不到忠孝》,不足百字,一字一針:

「我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最忍心語,書之史策,可丑。《朝鮮國策》問云:「漢祖忍於分羹,而為義帝發喪,豈移孝作忠之道?」要之分羹發喪,好歹俱無是心,只把此心都傾在項王身上耳,講不到忠孝。

項羽抓了劉邦他爹劉太公當人質,兩軍陣前要挾劉邦投降,說不然就把你爹涮了。劉邦說咱是結義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一定要涮咱爹的話,可不可以分我一杯羹。為人子者,忍心說出這樣的話,而且載於史書,實在太醜惡。一本叫《朝鮮國策》的書有此疑問:漢高祖忍心涮爹,卻大張旗鼓為義帝發喪,這能不能算是「化孝順為忠心」的表現?其實,劉邦涮爹也好,為義帝發喪也好,都不走心,他的全副精神都著落在項羽身上,為了爭天下,談不上什麼忠孝。

「為義帝發喪」一事,最早見於《史記·高祖本紀》。封漢王第二年,劉邦率漢軍從臨晉過黃河,拿下河內,又南渡平陰津,直撲洛陽。進軍途中有鄉老攔路,哭訴義帝(楚懷王)被項羽殺了。劉邦一聽,脫去上衣,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這些都是君父喪禮上應有的禮節。然後,下令全軍縞素,為義帝舉行喪禮,搞了整整三天。

在《巢林筆談》作者龔煒看來,劉邦這麼幹,啥忠孝不忠孝的,不過都是政治秀。

《漢書·高帝紀》更不留情面,直說劉邦「為義帝發喪」,其實是攔路的鄉老提醒他:

「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要師出有名,就得三軍縞素為義帝發喪,把項羽殺義帝的「逆德」行為昭告天下,坐實他是「天下之賊」,這樣,討伐項羽就是正義之舉,四海之內才會服你。

可見,好演員也得有好編導。

那麼,劉邦放言讓項羽涮爹還要分一杯羹,是拿定了項羽不會這麼殘忍嗎?

當然不是,項羽可是出了名的喜歡涮人,單《項羽本紀》記載的就有幾次。當劉邦刺激他說要分一杯羹時,項羽真就要叫人弄鴛鴦鍋了。關鍵時刻,還是那位在鴻門宴救過劉邦命的項伯勸項羽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羽才讓服務員把鍋底撤了。

「為天下者不顧家」,項伯這話,也是一針見血。他很清楚,「分一杯羹」四字一出,劉邦就打定主意不要父親了。

不要急著罵他不孝,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給了劉邦一個很好的解釋: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劉邦的母親劉媼,曾在湖邊休息,夢中發生了神交事件:當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劉太公前去關心妻子,卻發現一條龍盤在她身上,起伏頗有節奏。不久,劉媼就懷上了,後來就生下了劉邦。

看到吧,劉邦的出生,他爹只是一個圍觀者,完全不須他操勞。

就算劉邦不知道此事,他打江山,就是想當「天子」,目中只有「天父」。至於「爹」,拆開來不過是「父多」。父一多,也就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了。

當然,真的當了天子後,劉邦也會借爹再演一出孝子秀。

《史記》《漢書》都載,漢六年,也就是天下大定之後,劉邦每五天朝拜他爹一次,以兒子的身份和禮節,也不知道誰教他的。後來,劉家的管家提醒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無主,當今皇帝雖是您兒子,卻是天下萬民之主;您在家裡雖然是他爹,出了這個家,您也是他的臣子,怎麼能讓萬民之主拜見他的臣子呢?這樣搞下去的話,皇帝哪裡還有什麼威嚴去統治天下?

此後,劉邦再去拜見他爹時,他爹就以臣子見皇帝的最高禮節,抱著掃帚,面朝大門倒退著走。劉邦問爹你這是幹嘛,劉太公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而亂了天下規矩呢。」

於是,劉邦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然後,賞賜那個懂事的管家「金五百斤」。

你看,從「分一杯羹」到「封太上皇」,是不是判若兩子?

其實很簡單,此時已擁有天下,雖然儒家還沒成為大漢朝的主流價值觀,但「孝道」卻早已深入人心,封太上皇,可以打造一個仁孝治國的天子形象,何樂而不為(此後西漢王朝又傳了十位皇帝,諡號都以「孝」字打頭,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你要說這場戲沒有編導,打死我也不信。

諷刺的是,不到一年,劉邦就曾當著眾大臣的面羞辱過他爹一次。

漢七年,長安未央宮落成,劉邦大宴群臣,喝嗨了,親自給他爹敬酒,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史記·高祖本紀》)

你當年老說我遊手好閒,幹啥啥不行,不如我哥劉仲給力,將來肯定沒出息。現在您倒說說看,我跟我哥比,誰更有出息?

小人得志就是這樣,逮著機會就要炫耀,甚至諷刺、打擊曾經瞧不起他的人。這時候他可不管什麼太上皇太下皇,酒精作用下,潛意識裡滿滿的都是「刺父」的報復快感。

至於他爹聽了是什麼反應,史書沒寫,只說「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這不是當眾羞辱是什麼。

如此父子關係,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可以推想,劉邦從小在他父親那裡得不到多少父愛。

但這真不能怪他爹。《高祖本紀》說,劉邦青少年時期既不學無術,又貪酒好色,到處賒帳,跟多名女性發生不正當關係,娶呂雉之前,就跟一姓曹的情婦生下一兒子(即後來的齊王劉肥)。

給這樣的兒子當爹,不絕望才怪。好在劉邦還有兄弟,這個不行還能指望其他的。到後來,劉太公對劉邦應該是徹底放棄了,這樣的兒子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你愛咋整咋整。

既然從小沒嘗過父愛的滋味,到劉邦當父親的時候,對兒女,不但沒有愛,還干出令人髮指的事。

時間線上,這事還發生在「分一杯羹」之前。

《史記·項羽本紀》載,劉邦率漢軍出關追擊楚軍,到了彭城被項羽主力反擊,一觸即潰,他想回沛縣接家人,可項羽搶先一步,派兵把他爹和老婆等家人抓了,女兒劉樂和兒子劉盈(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和漢惠帝)逃出生天,亂軍中跟父親相遇,劉邦把他們載上車,可是,楚軍追得急,馬車載重跑得慢,劉邦為了逃命,竟出手把他們強行推下車。駕車的夏侯嬰看不下去,跳下去把孩子抱上來,劉邦又推。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夏侯嬰實在忍不住,說:「他們還是孩子,你親生的,再怎麼急也不能把他們推下去啊!」劉邦才不好意思再下手。

夏侯嬰本傳寫得更詳細: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疲),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常蹶,就是多次用腳踹。劉邦踹一次,夏侯嬰救一次。他力大無窮,抱著倆孩子,讓他們靠在他雙肩上,先駕車慢走,等到倆孩子沒那麼怕了,抱緊他脖子,他才催馬疾馳。可這舉動卻惹怒了劉邦,覺得夏侯嬰會害死他,竟好幾次想殺了夏侯嬰,最後可能是怕殺了他之後沒人駕車,這才沒下手。

天下竟有這樣的父親?

還是項伯說得好,「為天下者不顧家」。但凡可能阻礙他當上「天子」的,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統統可以一腳踢開。

讓人疑惑的是,像劉邦這樣的流氓,文韜武略都沒有,怎麼就給他成了?

史書上的說法,是他擅長用人。這倒也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從他怎麼為人子為人父,不難看出他的狠。

項羽喜歡涮人,當然也狠,但他的狠只是對敵,或不聽話的部下。史書中從沒有項羽對家人下狠手的記載,最典型的是他叔項伯,不僅在鴻門宴之前給劉邦通風報信,還多次在項羽面前替劉邦說好話,阻止項羽殺劉邦家人。但項羽自始至終就沒對這位吃裡扒外的叔父下手,直到他兵敗烏江之後,項伯還投了劉邦,被封射陽侯。

劉項這麼一對比,便可看出,打天下拼的不是人性,而是沒人性。像劉邦這樣,不配為父也不配為子,才能拼到最後當天子。

2023-06-16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後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18/191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