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4種肉已被列入「致癌清單」,可信嗎?想防癌,這些食物最好少吃

阿花(化名)今年年初發現自己排便出現異常——大便變得黏膩,且越來越細,後來還出現了黑便,擔心是腸胃炎,阿花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直腸癌

然而3個月後,阿花的丈夫也被診斷出大腸癌轉移。

據阿花描述,夫妻二人家中並沒有家族史,醫生猜測可能與生活飲食有關,阿花跟其丈夫平日喜歡喝酒吃肉,尤其愛吃動物內臟。長期的高脂肪飲食,終導致腸胃負擔加重,從而誘發腸癌發生

一、中國癌症高發,多半是「吃」出來的?

《中華腫瘤雜誌》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數據,2016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約406.40萬,發病率每年持續增長。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發布的《飲食、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全球視角(第三版)》報告指出,不健康飲食會增加許多癌症風險,食物或營養素攝入,與11種原發惡性腫瘤發病相關。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者,經薈萃分析也發現,全球癌症負擔中,飲食和營養占20%—25%。其中,約10%~15%與高熱量飲食和缺乏運動有關;5%則與酒精有關;5%則是特定飲食因素,如紅肉、加工肉類等。飲食對癌症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肝癌-長期飲酒:飲酒需要肝臟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乙醛,該物質會破壞肝細胞。長期飲酒,乙醛積累,肝炎反覆發作,慢慢發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胃癌-不健康飲食:經常食用醃製、油炸、燻烤等食物,過多攝入鹽分,就會容易刺激腸胃。若有吸菸、長期喝酒習慣,則可增加慢性萎縮胃炎風險,或加重炎症,導致胃癌發生。

口腔癌-長期咀嚼檳榔:檳榔本身的生物毒性,且質地粗糙,咀嚼時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微小損傷和慢性刺激,長期、大量咀嚼檳榔則會引起慢性炎症,增加口腔癌風險。

食道癌-燙食:食管黏膜在接觸超過60℃溫度,容易發生燙傷,長期攝入燙口的食物或飲料,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應,增加癌症風險。

二、4種肉已被列入致癌名單,吃多了會致癌?

目前已有多種肉類被世衛組織列為致癌物,分別包括加工肉、中式鹹魚、燒烤肉類以及紅肉,常吃均會帶來癌症風險。

1、加工肉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已經將加工肉歸為1類致癌物,每天多吃一兩,可增加1.12倍的腸癌風險

加工肉製品含有亞硝酸鹽,其作用是防腐劑,延長保存期限,且還能賦予食物風味。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在進入長尾猴,會和食物中的胺基酸發生反應,生成亞硝胺,後者則具有致癌性。

加工肉以各種形式出現,如麵包里的火腿、培根;麻辣燙里的肉丸子;煲仔飯的臘腸;月餅里的火腿等。

2、中式鹹魚

式鹹魚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為1類致癌物。與加工肉相似,中式鹹魚醃製過程,也需要用大量的鹽,生成許多亞硝酸鹽,這些物質在人體胃中可轉變成強致癌性的亞硝胺。

此外,中式鹹魚保存不當,容易發生變質、發霉,生成黃麴黴毒素,同樣為強致癌物。

3、燻肉、烤肉

食品在高溫環境下,脂肪和膽固醇等成分會發生高溫熱解或熱聚,從而生成可致癌苯並[a]芘。而苯並[a]芘2012年被列入1類致癌物,最早發現可導致皮膚癌變,後來發現對人體臟器均可致癌。

4、紅肉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將紅肉列為2A級致癌物,指動物實驗有明確致癌性,但對人致癌證據有限。紅肉致癌主要與飽和脂肪含量較高有關,攝入飽和脂肪過多,與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風險發生概率呈正相關。此外紅肉在加工過程,可產生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雜環胺等致癌物,都可能增加疾病發生負擔。

三、菜市場「坑人」的2種肉,其實暗藏甲醛

這些肉看似無害,但其實暗藏風險,消費者應避開。

「反光」的魚

魚肉熱量較低,且富含OMEGA,是優質蛋白來源。但市場上見到一些「特別光亮」的魚,就要小心了,這些可能是商販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將魚浸泡在甲醛溶液後,再噴淋洗衣粉液,讓魚看起來光鮮亮麗。甲醛有致癌風險,若食用這種魚,毒性可想而知。

白、亮的動物內臟

不少黑心商家會用甲醛來處理動物內臟,如腦花、腰花、鵝腸等,讓這些內臟看起來乾淨、新鮮。但其實發白髮光的肉,如果一捏就斷,多是使用過甲醛處理,食用過多同樣存在健康風險。

要想健康吃肉,首先應注意最好少吃內臟,內臟容易聚集毒物,且營養價值不高;其次少吃濃油赤醬烹飪的肉,在醬料掩蓋下,肉質可能不新鮮;最後就是適量,任何食物都要適量,肉也一樣,每天最好不超過100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16/195476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