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西方企業考量「脫險」大計:多半聚焦隔絕中國業務

歐美政府高喊以「脫險」(de-risking)取代「脫鉤」(decoupling),表示要尋求不那麼敵對的方式來管理與中國的關係;金融時報報導,西方企業還沒能制定明確策略,但多半聚焦於隔離旗下中國業務免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的方法,而非加以縮減。

歐美政府高喊以「脫險」(de-risking)取代「脫鉤」(decoupling),表示要尋求不那麼敵對的方式來管理與中國的關係;金融時報報導,西方企業還沒能制定明確策略,但多半聚焦於隔離旗下中國業務免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影響的方法,而非加以縮減。

有少數公司宣布完全退出在中國的生產,例如美國玩具製造商孩之寶(Hasbro),但絕大多數公司還在權衡利害,考慮的選項包括部分撤資、延後支出決策,或讓旗下中國業務只服務中國市場。

生產已出現長期轉向的跡象:中國歐盟商會今年的報告說,受訪歐企有11%將投資分配在中國以外地區,22%已決定或正考慮轉向,僅不到半數打算擴大中國業務,比率之低為2016年來首見。中國美國商會則發現,今年有12%的美企考慮將採購轉移到中國境外,另有12%已經這樣做了。

諮詢業者Trivium China資深政策研究員Agathe Demarais說,大多數公司沒有替代中國的選項,但他們必須找出方法應對高風險環境。

除蘋果和英特爾的「中國加一」之外,更受重視的是「立足中國,服務中國」的避險策略,中國生產的產品只供中國市場消費。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考慮分拆中國業務並在香港上市。這種作法也涉及供應鏈的本地化,例如德國製藥Merck四個月前宣布,要擴大中國供應鏈,減少對境外原料的依賴,特別是美國。

德國機械協會VDMA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成員在尋找替代供應商,以便為美國和中國市場分別提供不含中國或美國零組件的「中性」產品。

美國、荷蘭和日本對中國實施高科技晶片製造設備出口禁令之際,部分中國客戶也要求產品不含外國制組件。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2021年將中國的銷售和行銷職能與亞太部門拆開,人事薪資、員工管理和組織結構全部分開。

諮詢業者BDA China的主管Duncan Clark說,「中國愈來愈被視為一個特殊市場,包括保存管理數據、輸出數據,以及訪問人揭露。如果中國是個窖倉,會比較容易控管數據進出,只需開幾扇門即可。」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5/195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