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古人的飲食衛生

作者: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是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詩句,湖陰先生姓楊名德逢,是王安石在江寧的鄰居。從描述的情景來看,楊家環境優美,庭院整潔多花,靠的是常常打掃經營。

古人居家如是,城市的面貌又如何呢?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記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風俗,敘及城市衛生,已存在專門從事環衛工作的職業,和處理城市污物的渠道。

「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支錢犒之。……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污泥,差僱船工搬載鄉落空閒處。人家有泔漿,自有日掠者來討去。杭城戶口繁伙,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傾倒液體)去,謂之傾腳頭,各有主顧,不敢侵奪。或有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後已。」

據此描述,則古代城市的垃圾處理,其實已經很有秩序。那每日清掃街道、搬運垃圾的役夫,是不是類似今天的環衛工人?臨近新春,便由官府出資僱人,疏通沿門溝渠,剷除道路污泥,僱船載運至鄉村空閒處。這極好的農家肥料,用來充實田土,必定大受歡迎。至於殘湯剩菜,刷過鍋碗的泔水,公私糞便,因遵循行規辦事,均有約定俗成的主顧;或用之以養豬,或施肥於莊稼,既防止了城市污染,又滿足了鄉村需求,是一舉兩得的便利。偶爾也有爭搶糞便的事情發生,會鬧到官府,定要爭個輸贏才罷甘休。1970年代,我在鄉下當知青的時候,城市裡的公廁,有時因為糞便的歸屬問題,不同生產隊的農民甚至會大打出手。

而與市民密切相關的飲食衛生狀況,在《夢梁錄》中也有記載。

「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蓋仿效汴京(北宋京城開封)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宮中到民間購物),所以不敢苟簡,食味也不敢草率也。」

經營食品,為炫耀路人耳目,不靠弄虛作假欺騙顧客,而以質量信譽作為追求,注重食品衛生,「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令消費者盡可放心食用。宋代官制,並無今天專門的工商管理機構,那麼,宋人的商業自律道德,真的是境界很高了;宋代的消費者,想必也無須舉報投訴了。再仔細一看,原來朝廷也到民間購物,不搞特供,宮內宮外都是一個生態標準,商販哪敢制假造假!

一座城市,能表現出這樣高的文明水準,則當時之世風淳厚,應該可以想見。然而同樣是帝國首都,明代北京市民的精神文明面貌,卻就不免令人遺憾了。韓德羽《旅次談屑》上云:

「京都人家尚潔淨,堂室整飭,不染纖塵。其移物悉傾棄戶外,堆累狼藉。……積雪時,第(只)掃戶外方丈地,所謂自掃門前雪也。掃雪堵於行道,礙通行則不恤也(妨礙交通就不去管了)。」

自家堂室,定要收拾得井井有條,乾淨整潔,纖塵不然。居家產生的垃圾,卻一概傾倒棄置戶外,即便日積月累,滿地狼藉,也熟視無睹。如此缺乏公德,就連作者也禁不住感嘆了:「吁,潔己而穢人,豈性之習乎!」

韓德羽是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人,他之旅途所見,說明當時世風頹敗,較之南宋時期,已經漸至不可收拾。中國人的惡習,不待柏楊先生斥責,其實由來已久,至於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目睹。

然而不變的是中國家庭個人的衛生習慣,似乎照樣延續。據《徐氏三可傳》說,徐霞客的母親「喜種豆,滿架蔓施(纏繞),剪芸疏灌,如奉名花;場圃潔拭,不忍婢唾」。徐老夫人身處鄉村,操持農耕,衛生習慣卻是極其講究,便是場院苗圃之地,也不容忍婢女隨地吐痰。

中國人偏愛整潔的習慣,不獨江南一帶僅見,所謂雲南蠻荒之區,也有這類人家。徐霞客《滇游日記》敘及:「平行嶺上,東十五里,宿於磨盤石之盧姓者,家有小房五六處,頗潔。」潔而言「頗」,旅行家讚賞欣喜之情,可謂溢於言表。又云:「芹菜塘……村廬不多,而皆有杜鵑燦爛,血艷奪目,若以為家植者。豈深山野人,有此異趣?」在遠離繁華的大山深處,目睹如此動人美景,無怪足跡踏遍天下的徐霞客,也要格外表示一份驚訝了。待後來遊蹤轉移至悉檀寺,其筆下的遭遇,更令徐霞客終身難忘。

當晚,「寺中具湯池候浴,遂與四長老及沈公就浴池中。池以磚甃(用磚砌成),長五丈,闊八尺,湯深四尺,炊從隔壁釜中,竟日(一整天)乃溫。浴者先從池外,挽水滌體,然後入池,坐水中浸一時,復出池外,擦而滌之,再浸再擦。浸時不一動,恐垢落池中也。余自三里盤浴後,如此番之浴,遇亦罕矣」。

平常只言茶道,其實淨身也講洗浴之道。你看雲南寺廟中,僧人招待客人入浴,簡直堪稱藝術,不單浴室環境幽雅清靜,就連洗浴的一整套方式,也是大有講究。局外人倘若不是身臨其境,僅憑想像,難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蔣碧微女士在《我與悲鴻》一書中,也曾提到過日本人沐浴的習俗,同雲南寺廟中的情景可謂如出一轍。她1917年去東京,發現日本澡堂盛行男女同浴。澡堂名稱也很有情調,叫做「風呂屋」。她第一次進去,剛脫衣入池,便被同浴的日本女人趕了出來,然後半用手勢半說明,教她怎樣洗東洋澡:「先在池外用肥皂擦身,沖洗乾淨以後,再下池子去泡。」

不知道這習俗是日本固有的呢,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2023-10-09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4/196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