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如松:火藥桶已經點燃 凜冬將至

作者:

從1世紀開始,創始於古羅馬境內猶太省、即今天戰火紛飛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了古羅馬。到4世紀時,基督教已是羅馬帝國的最大宗教,在狄奧多西大帝任內的380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都處於羅馬帝國及其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境內,基督徒在聖地占據壓倒性優勢。

從2世紀開始,基督教逐漸出現了分裂。

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政治、文化等原因,在神學、教會的組織、紀律等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形成了西方的公教會即羅馬天主教會和東方的正教會即東正教會。在近現代時期,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爭鬥不休,多次爆發大戰,主要根源之一就是不同的宗教對世界的認知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再加上對基督教正統地位的爭奪,這就導致了持續不斷的紛爭,讓戰爭頻發。

俄土戰爭持續來了數百年,而且很難說已經結束。引爆戰爭的線索之一就是,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堡是東羅馬帝國的都城,東正教的大部分有形和無形資產也集中在該城,而俄羅斯自認是東正教正統,也是東羅馬的繼承人,再加上土耳其海峽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終引爆了長期的戰爭。

但這些不是今天的主題,今天我們主要談論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歷史恩怨。

到7世紀,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開始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由於當時的伊斯蘭教更加包容、更加開放,讓伊斯蘭教獲得了飛速發展,先知穆罕默德的繼任者——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穆斯林們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中東的歷史格局從此發生巨變。而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因為與波斯的薩珊王國連年征戰已經精疲力盡,這讓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從中得利,輕易地擊敗了這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在636年的約旦擊敗了東羅馬軍隊並於638年占領了聖地耶路撒冷。

在7世紀剩餘的時間裡,阿拉伯帝國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和西方推進。阿拉伯軍隊於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次年擴張至伊比利亞半島中部;到8世紀30年代,在歐洲西面,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進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到9世紀時西西里島和許多其他地中海島嶼已被阿拉伯帝國奪取。此時的阿拉伯帝國進入了自己的鼎盛時期,下圖白色部分就是帝國的廣闊疆域。在與基督教世界的競爭中,伊斯蘭教占據了優勢,基督教的地理空間被嚴重擠壓,也失去了聖地。

這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在與阿拉伯帝國的競爭中苦苦掙扎,為了支持東羅馬帝國,在羅馬教皇的准許下,西歐基督教戰士從1096年開始進行了一場近200年的著名戰爭——十字軍東征,戰火不斷在中東燃燒最終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衰落,於1258年滅亡。

阿拉伯帝國是因為十字軍東征而滅亡嗎?外在看來確實是如此,但本質上卻值得商榷。

從10世紀開始,東羅馬帝國的國力再次走向興盛,對阿拉伯帝國的威脅加劇,此時阿拉伯帝國開始引入突厥人僱傭軍,帝國內部排外的宗派勢力也開始抬頭,逐漸偏離了伊斯蘭教開放、開明的傳統,這讓阿拉伯帝國內部逐漸陷入了分裂,聖地的統治權在十字軍出現之前反覆在什葉派和遜尼派政權之間交替。帝國不再像初始時期那麼開放、包容,又出現內部分裂,很可能才是讓阿拉伯帝國走向衰落的更根本的原因。

這是東羅馬帝國所代表的基督教世界希望奪回中東地區主導權的過程。

開放、包容的穆斯林文化,在阿拉伯帝國時期極大地推動了中東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時,它迅速開動了中東文化,激發了古代科學和科技的復興,它保留、傳播並發展了希臘在醫學、代數、幾何學、天文學、解刨學和倫理學等方面的成就,湧現了大量的伊斯蘭科學家,後來帝國又將這些成就重新傳入西歐,並最終讓這些成果在全世界得以普及,阿拉伯帝國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與古羅馬帝國一樣,阿拉伯帝國領先的宗教與文化,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科學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這就是阿拉伯帝國給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雖然阿拉伯帝國在1258年滅亡,但當時的歐洲尚處於黑暗年代,無法在中東重建自己的統治。

此後,以伊斯蘭為國教的奧斯曼帝國開始崛起。

在阿拉伯帝國統治中東的時期,為了對抗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等內憂外患,開始使用塞爾柱突厥人為僱傭兵。到11世紀下半葉,突厥部落以塞爾柱人為首開始大量遷居小亞細亞。最終,奧斯曼一世經過不斷蠶食東羅馬帝國的領土之後於1299年自稱埃米爾並宣布獨立,建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奧斯曼帝國也可以看做是阿拉伯帝國的繼承人,是伊斯蘭教輝煌的延續。

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後,立即開始了擴張之路,到1453年5月29日即攻陷了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首都,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年僅21歲,他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但希臘及西歐都不承認穆罕默德二世負有這個名號,俄國沙皇也聲稱自己才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從此,為了爭奪東羅馬帝國合法繼承人的地位,奧斯曼帝國與沙俄和歐洲開始大打出手,前後持續了數百年。為了鞏固羅馬皇帝的名號,穆罕默德二世希望可以奪取羅馬以正式確立自己的地位,奧斯曼帝國開始了向西方的遠征之旅。

到16-17世紀,奧斯曼帝國達到了自己的極盛時期,其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陸,黑海、紅海和地中海幾乎成了自家的內海,見下圖,奧斯曼帝國版圖的西部邊界距離羅馬城只有一海之隔。

從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到16-17世紀奧斯曼帝國達到鼎盛,讓包容、開放的伊斯蘭教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輝煌年代。

雖然奧斯曼帝國的西部邊界與羅馬城只有一海之隔,但卻再也無法跨越,源於當時的基督教世界正以勢不可擋的勢頭開始復興。

天主教在公元16-17世紀進行了一場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改革,讓自己更加包容、更加開放、更能體現平等,更加尊重「人」,今天的基督教內涵基本就是那場改革的結果。這場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一起,極大地推動了歐洲的進步,英國的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徹底革新了歐洲的政治體系,此後的歐洲,通過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已開發國家集團。

基督教世界開始煥發勃勃生機,可經歷兩百餘年戰爭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機器卻開始遲鈍,1683年爆發的維也納之戰標誌著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基督教世界開始奪回自己的主導權。16年後,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了《卡爾洛夫奇條約》,這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向歐洲國家割讓土地。此後日益腐朽的奧斯曼帝國在新興的以英國、法國、沙俄為代表的歐洲列強的鐵騎之下開啟了不斷喪失領土的進程,1718年將巴爾幹的部分領土割讓給奧地利,1829年希臘獨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獨立,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保加利亞獨立,1878年被迫將賽普勒斯割讓給英國,1881年法國強行奪走突尼西亞,1882年英國占領了埃及,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赫,1912年義大利占領利比亞……,下圖是1913年的奧斯曼帝國版圖,它已經將歐洲、非洲的領土喪失殆盡。

但基督教世界打壓伊斯蘭世界的腳步顯然不會停止。

20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成為典型的西亞病夫,為何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依然在法律層面努力維持著奧斯曼帝國的「完整與獨立」?保留其亞洲地區的完整?

源於德國、奧匈帝國對英法的壓力正越來越大,更源於讓小亞細亞和土耳其海峽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顯然比掌握在沙俄手中更有利。

但局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

1914年一戰爆發,在德國的拉攏下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正式對英國宣戰,此時,英國首相阿斯奎斯立即指責說到:「奧斯曼統治者不僅僅在歐洲,而且在亞洲,都敲響了自己的喪鐘」。他立即著手制定新的中東戰略,目的當然是徹底肢解奧斯曼帝國,奪取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基斯坦,建立一條通往印度的通道,穩固自己橫跨東西方的殖民體系。

表面來看,對於一戰中的協約國來說1915年的局勢頗為美好,在中東地區實力最強的三大帝國——英法俄已經達成共識並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協定》,根據協定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峽劃歸沙俄,英法針對奧斯曼帝國其他地區的肢解計劃則都會得到沙俄的諒解和支持,中東的利益在紙面上已經分割完畢。

但現實比英法俄三國的設想要殘酷的多,一戰的西線戰場還處於殘酷的壕溝戰中,雙方均不堪消耗,為了打破戰爭的僵局協約國希望利用制海權的優勢打開土耳其海峽直取奧斯曼帝國的首都,開闢南方戰場,當時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加里波利之戰由此爆發。

但該戰的結果卻以英法聯軍的慘敗告終。看起來該戰的結果讓《君士坦丁堡協定》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成為空中樓溝,讓奧斯曼帝國得到了喘息之機,但事實上,這場戰爭卻成為壓垮奧斯曼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在這場戰役中奧斯曼帝國的損失一樣慘重,對中東地區的統治力大大下降,帝國已經在事實上解體了。

此後對於英國來說,一戰的戰局開始逐漸好轉,奧斯曼帝國和德國沒有對蘇伊士運河發動進攻,沙俄在高加索地區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美國人加入西線戰場之後,一戰的結果徹底確定,當然,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最後肢解過程也進入了實操階段。

1917年英國通過「貝爾福宣言」承諾支持猶太人在歷史悠久的猶太人家園——巴勒斯坦重建自己的國家。

1918年,當奧斯曼帝國在巴勒斯坦戰役中被英軍擊潰之後,英國和法國秘密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屬地。

一戰戰後,根據國際聯盟的決定,奧斯曼帝國中東領地成為英法的託管地,雙方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明確的分割。敘利亞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屬於基督教的沿海地區則劃分成另外一個法國的保護國黎巴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地區成為英國的託管地,但巴勒斯坦被分成兩半,東半部成為「外約旦酋長國」,這就是今天的約旦,西半部被置於英國的直接管理之下,見下圖。到二戰結束之後,根據聯合國決議,西半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但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不准許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建國,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然後又經過隨後的四次中東戰爭形成了今天的中東版圖。

公元7世紀以前,羅馬人在這塊土地上占據絕對優勢,基督教世界崛起;7世紀之後,更加寬容、更加開放的伊斯蘭教開始繁榮,推動了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崛起;但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徹底重塑了歐洲,隨著英國的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先後爆發,歐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地理大發現運動和工業革命再次開始領先世界,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漸解體,這是基督教再次奪回優勢的過程,也就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宗教戰爭在本質上不會結束,一旦誘因重現就會重新點燃,所以,中東一直被稱為火藥桶。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以色列戰爭爆發。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場局部衝突,以以色列軍隊的戰鬥力,哈馬斯很難有多少抵抗能力。但隨著時間的延續,美國和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開始支持以色列,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民眾開始走上街頭支持巴勒斯坦,卡達埃米爾在13日公開宣布:「如果對加沙的轟炸不停止,我們將停止向世界供應天然氣。」卡達應該是第一個公開捲入這場戰爭的阿拉伯國家。隨著更多的基督教國家和伊斯蘭國家開始捲入這場戰爭,宗教戰爭在人們頭腦中的陰影迅速放大。考慮到中東是全球最核心的石油產地,黃金石油價格開始一飛沖天,10月13日國際黃金價格飆漲了3.34%,而國際油價則飆漲了5.6%。

哈馬斯-以色列戰爭是俄烏戰爭的外溢,一旦哈馬斯-以色列戰爭繼續按照宗教戰爭的模式外溢下去,考慮到歐亞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非常高,宗教戰爭又會從地理上繼續外溢讓更多的歐亞國家不斷捲入、形成地理戰爭,最終形成一場世界大戰。如今這已經是很多人的共識,當然也是極為危險的衍化模式。

自二戰之後,隨著中東和前蘇聯地區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輸出地,讓歐亞大陸以這些能源為支撐迅速完成了工業化,亞太地區也成為全球經濟最主要的供給基地。一旦目前的戰爭長期化,歐亞各國的能源供給就會陷入危機之中,各國的經濟活動就會失去「發動機」,二戰之後歷經七十多年所建立起來的全球經濟模式會被徹底顛覆,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和債務危機會集中爆發,凜冬將正式降臨。

只有國際社會聯手、迅速破滅這場戰爭,才能避免牽動宗教戰爭和地理戰爭的神經,避免災難性的結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8/196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