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脾腎陽虛百病生,張仲景一個神奇的藥方,上能溫脾,下能溫腎!

1

真武湯是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所記載的。

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稱,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玄武。

《醫宗金鑒》記載,「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漢方精義》記載:「名真武者,全在鎮定坎水,以潛其龍也。」真武湯有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所以叫「真武湯」。

真武湯:茯苓、芍藥、生薑各9克、白朮6克、附子5克(炮)

真武湯是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溢的基礎方。它上能溫脾助陽,下能溫腎助陽。陽氣一升,利小便以祛水邪。

2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醫講,蓋水之制在於脾,水之主在於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停。

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停,則小便不利;水濕泛溢於四肢,則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濕流於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

水氣凌心,則心悸。水濕中阻,清陽不升,則頭眩。若由太陽病發汗太過,耗陰傷陽,陽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身體筋肉?動、站立不穩。其證因於陽虛水泛,所以,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

3

我們在看看這個方子:

附子,它辛甘性熱,擅長補腎,用來溫腎助陽,最為合適。附子還能化氣行水,也能暖脾土,以溫運水濕。前面講,「蓋水之制在於脾,水之主在於腎,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停。

所以,附子把脾腎的陽氣溫補起來,這樣,身體裡多餘的水就被氣化掉。

怎麼氣化掉呢?這個時候,茯苓就派上用途了。茯苓它能利水滲濕,吧多餘的水邪從小便排出去。

白朮不僅可以健脾,還能燥濕。在這裡,它是加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除水濕的效果。

生薑,性味溫和,既能幫助附子溫陽散寒,又能協助茯苓散水濕。

白芍在這裡的意義有四點:

一是利小便以行水氣,《本草經》記載,白芍能"利小便"。《名醫別錄》白芍能"去水氣,利膀胱"。二是,白芍能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是,白芍能斂陰舒筋,以解筋肉?動。四是,可以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於久服緩治。

從以上分析來看,醫聖張仲景的這個真武湯雖然只用了5味藥。這5味藥,及要照顧到脾,也要考慮到腎,還要想到藥性的溫和不要傷其本身。能創出次方者,稱之為醫聖張仲景也不為過。

注意:真武湯方劑中的附子,需要炮製後使用,切不可生用。水煎服時應附子先煎,煎至不麻口時,其他藥物再予入煎,未煎熟者禁服,以免中毒。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9/198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