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說「醍醐」

飲子鋪子,《清明上河圖》局部

有一種止渴生津的飲料,叫做醍醐(tí hú)湯。這種飲料主原料是烏梅和蜜,外加少許白檀末和麝香。這種湯為什麼名為醍醐湯?有人說,是因為它特別精美,像醍醐,而醍醐是牛奶中的最精提煉物。這個說法似乎不很有道理。

醍醐確為牛奶的精製品,所以佛教用來比喻最上至極之正法。《涅槃經·聖行品》說:「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本草綱目》「醍醐」下引寇宗奭說:「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

這樣最精的提煉,是不可多得的,所以常用來比喻人品之粹美。《新唐書·穆寧傳》記載穆寧四子贊、質、員、賞,「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贊少俗,然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可見醍醐在人們心目中至高至美至稀至精的程度。

但醍醐湯只不過是烏梅加蜜,既談不到最精提煉,用的又不是最佳原料。名「醍醐」之由,顯然不是從它精美的價值說的。要想弄清這一點,需要考察醍醐的內部性能與外部體徵。

醍醐在藥用上的最大性能是涼。主治熱惱亂心,塗抹可去熱瘡。佛教有「醍醐灌頂」之說,以喻將此清涼之劑輸入人腦,可消煩惱,得冷靜。所以顧況《行路難》說:「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而崔珏《道林寺》詩說:「我吟杜詩清入骨,灌頂何必須醍醐。」這都說明了醍醐的涼性。涼便使人舒適,「醍醐灌頂」又引申為令人舒適之義。

醍醐的第二個特性是滑。唐代中藥學家陳藏器說,醍醐「性滑,物盛皆透,惟雞子殼及壺蘆盛之乃不出」。可見它因質地細膩,便滑潤之極。

醍醐的顏色呈丹黃。陶弘景的《本草集解》說它「色黃白」,不確,實為紅黃色。這要從「醍」的字源說起。「醍」是由「緹」發展來的。緹(tí)原是一種丹黃色的絲織品。以後,字被用作酒名。《周禮》酒正之官是掌握酒齊(配酒的方劑)的,「四曰緹齊」,鄭註:「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釋名》說:「緹齊,色赤如緹也。」都說明這種飲料色呈丹赤,微帶黃色。以後,「緹」用於酒,專寫作「醍」,《禮記·禮運》已有「醍」字。「醍醐」正是因色似緹酒而得名的。因為它已不是酒,所以也有寫成「

餬」或「䬫餬」的。文字分化,物類有別,而名源則一。

弄清醍醐這三個特點,再來考究醍醐湯因何命名,就很清楚了。

醍醐湯以烏梅和蜜為主原料,做法是:將烏梅先熬好,澄清,再加上

砂和蜜,在砂石器內熬,以赤色為度。冷定後再加白檀、麝香。

烏梅湯本是深褐色,因為事先澄清,又有

砂同煮,所以色赤黃,正如醍醐之色。而因加入蜜,則性滑。烏梅、白檀、麝香均為涼性,所以此湯清涼,可以止渴生津,是解暑的好飲料,食性也如醍醐。

可見,名為醍醐湯,不在其至精至美之價值,而在其涼、滑與赤黃色類似醍醐。食物的命名,很少以籠統的價值論,而多以其性、狀、味而論,命名多有比喻誇張。譬如裹糯米的肉丸名以「珍珠丸子」,素炒油菜心名以「翡翠條」等等,不但色、香、味、形皆是藝術,名也是一種藝術。烹飪不但是味覺、視覺、嗅覺的享受,連聽覺也可得享受呢!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訓詁》(作者王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大道知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6/205517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