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遠離扶貧式的關係(深刻)

作者:
與人相處,扶貧不是目的,對等才能長久。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有這樣一個話題:「不平等的情誼還要繼續嗎?」

其中一位嘉賓的話,讓人印象深刻:

兩個人的關係最好是動態平衡的,天平往一方傾斜的話,兩個人不可避免地會慢慢走遠。

人活一世,無不在尋覓一份勢均力敵的對等關係。

一段只有一方不斷付出和給予的關係,不僅不能維持健康的社交,還會榨乾你的精力。

因此,遠離扶貧式的關係,雙方才能越走越遠。

01

經濟扶貧

在一檔糾紛調解節目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兄弟,哥哥離家十幾年,回家後沒有落腳的地方。

於是哥哥一家央求與弟弟同住,弟弟動了惻隱之心,就同意了。

誰知他們這一住就是30年,絲毫沒有要搬走的打算。

一開始弟弟旁敲側擊讓哥哥搬家,後來乾脆下了逐客令。

但哥哥一家卻始終以「沒地方去」「怕折騰」「不想租房子」為由,不肯搬家。

這些年裡,每次一提起這個話題,兩家人都會大吵一架。

為此弟弟很是煩惱,甚至承諾資助哥哥一家租房,可是資助費從10萬元漲到20萬元,哥哥就是不鬆口。

後來,弟弟不得已找到節目組進行調解。

最終協商後確定,弟弟資助哥哥15萬元,而哥哥需要在一個月內搬走。

事情雖然得到了解決,可是兄弟倆的感情也走到了盡頭。

人生海海,我們總以為最好的關係莫過於我知你的不易,你曉我的底線。

在他人遇到困境時,我們總會適時給予他們經濟上和物質上的援助。

可總有些人,仗著彼此的情誼,把別人的善良當工具,用別人的幫扶來脫貧。

作家蘇岑說:

「當付出沒有回報的時候,當溫柔不被善待的時候,請收斂起那不管不顧的情深,做一個薄情之人。」

收回對別人的經濟支持,守好自己的錢包,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02

能量扶貧

得到CEO脫不花說:「最消耗能量的事,就是和一個沒有疾病但看起來精疲力竭的人在一起。」

這樣的人,往往充滿了負面情緒,與之相處久了,也會沾染一身怨氣。

《大衛·科波菲爾》中,大衛是一個特別熱心腸的青年。

在流浪的日子裡,他與米考伯先生一家住在一起。

生活一段時間後,大衛發現米考伯太太充滿了負能量:

她不是抱怨生活的艱辛導致不得不招攬大衛這個房客;

就是罵罵咧咧地控訴債主們要債的惡劣態度;

又或者是嫌棄家裡的孩子吵得自己沒辦法安心;

甚至明里暗裡地說家裡的女僕不值得信任……

一開始,熱情的大衛總是不厭其煩地傾聽,耐心安慰對方,幫她處理各種雜事。

甚至有幾次還拿出了自己僅有的生活費支援米考伯太太。

可是下一次見面時,米考伯太太又會舊事重提,唉聲嘆氣。

米考伯太太的負能量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得大衛喘不過氣來。

直到大衛和米考伯一家分開後,他才得以喘息。

心理學家查爾斯指出,長期暴露在共情壓力下,人在身體和情感上都會出現疲憊感和功能性障礙。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像大衛一樣:

被動充當他人能量垃圾場的同時,也無形中擔負著為人分憂的壓力,稍有不慎,還會陷入被情感綁架的境地。

人與人之間的能量,是相互流動的。

長期照顧別人的負面情緒,不但無法從中獲得賦能,自己的能量也會被吸食乾淨。

允許自己長期當他人的情緒垃圾桶,就是默許他人摧殘自己的生活。

正如《斷舍離》中寫的那樣:

「如果一個人總是激發你的焦躁情緒,而自己又無法改變時,也許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03

認知扶貧

看過這樣一句話:「認知,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面對同樣的事情,認知層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而費盡心思拓寬他人的思維方式,只會讓自己掉入痛苦的漩渦。

和認知不在同一層面的人交流,就像一個站在山頂的人在向一個站在山腳的人吶喊,無論再怎麼努力,一方也不明白另一方在說什麼。

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特別不幸的事情,就是過早地在低層次形成了認知閉環。」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把一個人從困境中拉出來,就是因為他早已形成了這個閉環。

若強行打破他們的認知,只會讓自己陷入不對等的扶貧式僵局。

認知不同的人,註定是無法同行的。

與其花費時間苦苦勸服,不如就此遠離,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升值。

04

價值扶貧

一段只有一方在創造價值的關係,註定是不能長久的。

郭家偉是一名退役老兵,從部隊退役後,便和兩個曾一起當兵的小伙子共同創業。

一開始,他們決定開一家酥肉小吃店,也很快營業了。

但由於店鋪選址和產品定位不符,店鋪生意很差。

調整方向後,三人計劃開燒烤店。

燒烤和小龍蝦是夜市美食的最佳搭檔,三人商定好,郭家偉去學做小龍蝦,剩下兩人去學做燒烤。

可等郭家偉學成歸來,卻發現其他兩人止步不前。

此時,店面已經租下來了,無奈的郭家偉只好自己去學燒烤手藝,這才緊趕慢趕地開了張。

店開張後,郭家偉才開始後悔與人合夥開店。

因為自己不僅要擔負起買菜做燒烤的活兒,還需要指點另外兩人做小龍蝦。

可另外兩人卻把郭家偉的付出當作理所應當,工作的積極性也大打折扣。

在空閒時刻,郭家偉還總聽見顧客抱怨另外兩人的服務態度,又不得不跑過去安撫顧客的情緒。

一番折騰下來,郭家偉忙成了陀螺,對此他深感無奈:「都是兄弟,還不能說他倆。」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與同事合作一個項目,確定好了分工,可到頭來卻只有自己在加班加點地完成;

與愛人組建家庭,本想著有人可以分擔生活的壓力,可到頭來,長年累月的家庭瑣事,只有自己在操心。

在一段關係里,長期單向輸出價值,久而久之,難免會耗儘自己的心力。

成年人的世界,感情基礎可以維持一時,價值互換才能穩定長久。

保持與能力相當的人同行,與智慧同頻的人相伴,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滋養。

在心理學上,有個「蹺蹺板定律」

說的是一段穩定的人際關係,必須保持相互交換的平衡,否則這段關係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成年人的社交,扶貧不是目的,對等才能長久。

餘生,願你我都能減少扶貧,與彼此賦能的人同行。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5/206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