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三年饑荒慘烈場景將再現?三中全會正式邁向計劃經濟和文革?

—三中全會前習釋放何種信號 專家解讀當局路線

近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山東舉行企業和專家座談會。這次會議被視為習當局首次為7月將舉行的三中全會就未來經濟走向對外界釋放信號。當局邀請了市場派經濟學家周其仁出席,引發外界各種解讀。有專家認為,習近平不會走市場化的道路,他還是要搞計劃經濟,並以文革模式管控社會,試圖以此方式來保政權和躲過危機。

2024年5月23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山東舉行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

近日,中共黨魁習近平在山東舉行企業和專家座談會。這次會議被視為習當局首次為7月將舉行的三中全會就未來經濟走向對外界釋放信號。當局邀請了市場派經濟學家周其仁出席,引發外界各種解讀。有專家認為,習近平不會走市場化的道路,他還是要搞計劃經濟,並以文革模式管控社會,試圖以此方式來保政權和躲過危機。

中共三中全會是制定未來重大經濟決策的會議。按照慣例,在會前的幾個月,中共最高層會通過媒體、或者在某些場合的講話,不斷對外界釋放三中全會的主題方向等信號,以此試探外界的反應,同時對會議的議題做出相應調整。這次山東的座談會,被稱為市場派、自由派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受邀出席,成外界關注焦點。

專家:習或藉改革名義搞計劃經濟

有文章《周其仁成為座上賓釋放什麼信號》在網絡上流傳。文中先強調了周其仁偏「右」的「私有化」主張,又列舉了周其仁的偶像科斯的市場化觀點,得出結論:周其仁成為座上賓,意味著深化市場化改革將繼續推進。

不過,華裔經濟學者李恆青對大紀元表示,有人稱習近平在三中全會上要放大招,這次他可能真有大招,但他是要重回文革,搞計劃經濟,以此躲過當下的各種危機。

「習近平一定會回到文革的狀態,但他不會用『文革』的字眼,他一定會以『改革開放新時代』等非常正面的詞去包裝,但實際內容,一定是強調『黨的領導』,退回到計劃經濟模式,一切都是為了保政權。」李恆青說,「一切都按計劃經濟模式,就能逼迫老百姓不敢提生活保障,不敢用市場經濟模式向銀行提取存款,不敢向倒閉的銀行要賠償,中共可以拖延十年再還錢等等,你要反抗,河南村鎮銀行取款事件就是前車之鑑,『楓橋經驗』將大行其道,以此威逼中國人就範,從而化解包括金融危機等各方面危機。」

評論人士蔡慎坤對大紀元也表達了相同看法,他說:「我不認為三中全會將出現大的逆轉,朝著市場經濟方向重新調整,因為他(習近平)現在骨子裡是要回到計劃經濟上去,無論是現在開始的戰爭動員,還是挑釁整個國際社會,與自由民主世界作對,同時與獨裁極權國家眉來眼去,各種跡象顯示,他(習近平)是想把這個國家一步步地往過去的計劃經濟方向拉。」

這次三中全會本應在去年10月召開,直至近期才公布於7月舉行,被異常地推遲了9個月之久。其背後原因,外界認為,中國現在政治、外交、經濟等各方面遭遇困境,特別是房地產爆雷後,經濟急速衰退,令當局無法拿出阻止經濟快速下跌的有效政策。

蔡慎坤5月27日在X平台披露,某地方政府財政出現危機,來自中央的轉移支付已不能得到保障,將面臨無法發放公務員薪水、養老金等嚴峻的現實問題。

蔡慎坤說,一名中部地區農業大縣的老稅務人員透露,今年前4個月才完成稅收1,200多萬元,全縣公務員一萬多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30多億元人民幣(約4.1億美元),經常出現支付困難。這個縣原本有幾家陶瓷廠、水泥廠,每年還能貢獻幾千萬稅收,如今都倒閉了,一分錢的稅收都沒有了。房地產爆雷後,曾經靠賣地最多時有超過10億元人民幣(約1.4億美元)的收入,現在也沒有了。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退休人員拿不到養老金,公務員薪水也沒辦法發放了。

蔡慎坤用「一葉知秋」形容該地區縣政府面臨的嚴峻現實所映射出的中共地方政府正面臨的困境。這個帖子在2天內超過110萬人瀏覽,並被大量轉發和評論。有評論說,「這是必然發生的結果,一直在擊鼓傳花,就看誰捕手。」「中共國的苦日才剛開始!」「終會有一天再度出現類似『三年饑荒』的慘烈場景。毛二(習近平)繼續掌舵,這時間不會太遠。」

蔡慎坤對大紀元表示,「如此多的人關注帖子,我覺得主要是國內人翻牆出來瀏覽、評論,因為地方政府財政問題能反映出國內諸多問題,尤其是體制內的人,他們都深切感受到一個問題,如果現在這個政策繼續下去,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

他解釋說,中國依靠財政收入養家餬口的公務員約有1億人左右,支撐這麼龐大的人群全靠稅收,過去幾十年,70%—80%的地方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是賣地收入,這就是所謂的土地財政。但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情況急劇惡化,今年下半年地方政府的財政會更加艱難。

中共財政部5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4月,中共的稅收收入66,938億元人民幣(約9,1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9%;在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車輛通行費、彩券公益金等收入)中,與房地產關聯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0,536億元(約1,45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4%。

城投公司轉型成國企發境外債

中共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急劇下跌,與此相關的各地城投公司融資也陷入困境,近日,這些城投公司開始改頭換面,通過收購、合併公司資產、成立新公司等方式轉型成國企,並以國企身份發行境外債進行融資,以期為地方政府遭遇的財政困境解套。

據商業查詢平台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24年1月1日至5月20日,中國各地新成立的400多家國有企業中,業務涉及產業投資、產業發展的企業數量共有75家。

據其調查發現,中國多地城投公司轉為產業類國企,原因在於各地城投公司融資陷入困境,轉型為產業類國企可避開城投身份在公開市場融資。

任職於山東一家城投公司的張彬(化名)稱,新成立的產業類公司會由國資控股,與城投平台之間沒有股權關係,但還是由城投公司負責實際營運。

他還稱,因融資受限,集團今年新成立一家產業投資公司,將上百億的經營性資產移轉到新公司,用來融資,產投公司正在評級,基本能拿到AA+評級,然後發債。

城投公司是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的簡稱,起源於1991年。從法律上,政府是不能夠向銀行進行貸款投資於基建開發賺錢的,於是中共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配合地方政府集資、融資。

李恆青表示,房地產爆雷之後,城投公司也基本破產了,現在變身成國企去招商,以較高利息去融資,很容易欺騙境外的投資者。

他解釋,「過去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經營狀況的判斷主要依靠在中國的盡職調查公司提供的資訊。但是中共修改《反間諜法》後,多家歐美的這類盡職調查公司被中共查封,都相繼撤離了中國。境外投資者現在就變成盲人騎瞎馬,對中國公司的情況都不了解了,只能看中共政府提供的這些虛假數字。在較高的利息誘惑下,就有投資者上當。」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持續下滑,是習近平在三中全會上無法迴避的問題,也成外界的關注焦點。據中共國家統計局5月31日發布數據稱,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49.5,不僅低於榮枯分界線50,也低於4月份的50.4,以及分析師預測的50.5。

有分析指,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持續下跌,與近期中國出口低迷有關。

李恆青表示,中國經濟、政治、社會要走出困境的唯一解藥就是市場化、法治化,把習近平的權力、把中共政權的權力關進籠子裡,在一個新的平台上,才有可能解決中國的各種危機。但是習近平害怕因此失去政權,他把李自成的塑像都從北京搬走了,證明他非常害怕預言說的他會像明朝崇禎皇帝那樣,成為中共紅朝的「亡國之君」。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專題部記者趙彬、寧芯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4/206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