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砸碎鐵飯碗越砸越狠!體制內「疼痛感」愈演愈烈

—體制內「疼痛感」愈演愈烈 國家下狠手會成常態

體制內的「疼痛感」今年會越來越強烈。

首先,今年可能是史上最卷的一年:

高考:1342萬名考生角逐高考,其中光是復讀生就達到了410萬,而今年的本科錄取名額才僅為450萬。

畢業:1180萬大學生將走出校園,截止目前,本科和碩博的offer率分別為45%、44%,超過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考公: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高達291萬,大增41萬,人數崗位比80:1,而兩年前考公人數才僅為130萬,兩年翻了一倍多。

而這三者恰好有著內在關聯:正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加入內卷大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人們更加打破投沖向考公和考編的隊伍,嚮往並追求編制帶來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願,一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另一邊的體制內,卻在「加速砸碎鐵飯碗」:

河南開展「531」機構改革,對省市各級組織進行50%、30%、10%的不同比例縮減。

山西各地開啟整編改革試點,逐步公務員行政編制,並且還將縮容省直機構的領導班子。

甘肅省發布的《行政編制精減方案》,按照5%的比例精簡省內機關。

去年中央發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中央層面要縮編5%,必須在2023年底前完成,而地方層面要根據本省情況進行縮簡,而且必須在2024年底前完成。

離「最後期限」只剩不到6個月時間,各地速度開始加快;自今年以來,至少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貴州、上海、河北、甘肅、雲南、江蘇、青海、陝西、廣西、福建、四川、湖北、重慶、廣東等18個省份相繼推進機構精簡相關工作。

此外,還有一大批地區正在清退編外人員。

而各地大舉「砸鐵飯碗」的背後,是行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的「雙殺」:

一、行政支出不堪重負

列幾個數據大家感受一下:

1)2012年,地方的行政支出占到了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但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飆升到了60%。

2)根據2023全國公積金報告,黨政機關有4800萬人繳納公積金,國企和集體企業則有3200萬人,整個「體制內」人數高達8000萬,如果再算上編外人員,估計就有1.5-2億人。

3)2023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達到了10萬億,但也只能填補地方財政一半的缺口,大量省份仍然入不敷出,化債工作推進困難。

4)全國2800個左右的縣,人口在20萬以下的多達400多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有80多個,但無一例外,這些「小縣」和「袖珍縣」都配備了全套的行政班子、機構和人員。

5)全國各地的養老金也在告急,除了北京、上海等5個地區外,其餘省份全部處在養老金入入不敷出的情況中。

就是在這樣龐大的供養壓力下,財政也吃不消了。

二、財政收入連續下滑

相比於沉重的支出,收入的下降也是要命的。

今年1-4月,企業增值稅跌了7.6%,個人所得稅跌了7%,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都在下降,最終還是傳導到了稅收。

契稅下降7.1%;土地增值稅下降4.5%,前者代表著居民買房交的稅,後者是開發商拿地交的稅,說明1—4月的房產市場和土拍市場的交易量都不好。

雖然這只是今年前半段的數據,但卻實實在在是這三四年來下跌趨勢的一個縮影。

示意圖

而久被詬病的「土地財政」的地方賣地收入,自2021年見到8.7萬億的頂部後,一路下滑,到2023年只有5.8萬億元,跌幅超過33%。

而且這是全國的平均數據,大量省市尤其是一些偏遠落後地區,他們的賣地收入早已腰斬甚至腳踝斬。

進入2024年,趨勢並沒有改變,財政部數據顯示,國有土地出讓收入10536億元,進一步下跌了10.4%。

財政吃緊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看來,縮編已經成為地方緩解財政危機的不是辦法的辦法,只能勢在必行了。

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幾個獨特之處:

1、「縮編」不等於「裁員」,有的把省級和市級的編製取消後,編制下沉到縣鄉兩級,原來的任職人員也下基層工作,即「減市補縣」。也有的是,退三補一或者退二補一,通過老人員的退休然後不再招人,來被動收縮行政人員隊伍。

2、除了事業單位,各地的公務員也有縮編,但普遍比例為2%-3%,不如中央5%的力度大,只是地方上是否有裁到大動脈的情況還未可知。

3、機構精簡反而是重頭戲,裁撤、合併了大量的冗雜機構,事權進行了合併和優化,而原來的人員也相應轉崗過去。

但無論如何,趨勢已經如此,砸碎鐵飯碗只會越砸越狠,體制內「疼痛感」以後將是常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馬江博說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2/206627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