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感覺自己一夜沒睡,機器卻說我睡著了

你說你一整夜沒睡,但腦波圖卻表示你睡了。新研究表明,這兩種推斷都可能是對的。

極度渴望睡眠的你,去了一家失眠診所。在那裡你的頭部戴上了電極,以記錄不同睡眠階段的大腦活動。第二天早上,你說你幾乎完全沒睡。然而,根據多導睡眠圖——睡眠的金標準測試——的測量結果,其實你睡了一整晚。

你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失眠患者,他們時刻在等待睡眠的到來,反覆查看時鐘,來回踱步,閱讀,靜候著黎明。你所經歷的是主觀性失眠(subjective insomnia),又稱作異相失眠或睡眠感知異常。幾十年來,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在處理這個難題,卻毫無結果。直至今日,他們認為你並沒有誤判自己的睡眠狀態;是他們測量錯了。

最新研究使用改進過的測量技術,發現主觀性失眠人群與睡眠良好人群的腦部活動在整夜都不一樣。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NIN)的神經科學家奧雷莉·史蒂芬(Aurélie Stephan)和她的同事在人們的頭部放置了256個電極(而不是睡眠診所常用的6-20個)後,意識到了不尋常。在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夜間將睡眠中的人平均喚醒26次,隨後詢問他們是睡著了還是清醒著,以及他們在想什麼。

史蒂芬說,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人在快速眼動(REM)睡眠期間有覺醒的跡象,表現為快速腦電波。REM是正常睡眠中的一個階段,此時大腦完全脫離了那些使你處於警覺狀態的系統,史蒂芬說道。

REM受到中斷的主觀性失眠者們體驗不到安寧的睡眠。他們表示,被喚醒時的想法和清醒的時候很類似——比如,把生菜加到購物清單上,或者提醒自己給堂兄弟姐妹打電話。他們不太可能擁有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神經科學家克勞迪婭·皮卡爾-德蘭(Claudia Picard-Deland)所說的沉浸式夢境——你會感覺自己身處夢境中,在黑暗的走廊里逃跑時能感受到地板的堅硬,與巨龍搏鬥時能感受到它灼熱的呼吸。

感覺自己一夜沒睡,機器卻說我睡著了

在皮卡爾-德蘭近期在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年度會議(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s annual meeting)展示的一項正常睡眠者的研究中,參與者表示他們在沉浸式夢境中睡得最沉,這發生在REM階段。根據史蒂芬的研究,REM受到中斷的人群沒有體驗到沉浸式夢境。他們不覺得自己進入了沉睡,並表示出和幾乎未眠的人類似的疲勞感。

NIN的睡眠科學家尤斯·萬·索梅倫(Eus van Someren)說道,也許更重要的是,中斷的REM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焦慮症等疾病有緊密聯繫。他說,如果兩個人經歷了同樣的創傷,睡眠不好的人比睡眠好的人更有可能發展出PTSD。這是個惡性循環。

這是因為,大腦通常會在夜間的優質睡眠時處理當天積累的情緒困擾,而中斷的REM妨礙了這個過程。萬·索梅倫說道:「一場良好的REM睡眠是大腦唯一能夠『暫停』去甲腎上腺素的狀態。神經元不再放電,因此不會向下游神經元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但假如你從REM睡眠中突然覺醒,即使是輕微的,此時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也會迅速上升。」他認為,REM中斷的人群會多次覺醒,並無法回到該有的靜息狀態,也就是大腦處理情緒困擾的時候。

如今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 in Australia)的里克·瓦薩(Rick Wassing),也是萬·索梅倫的往屆研究生,用實驗展示了這個概念。研究人員將人們連續三天暴露在痛苦的情緒經歷中:他們必須聽一段自己唱卡拉OK的錄音,通常不在調上——這讓他們感到羞恥。根據他們的生理反應,睡眠正常者在經過一夜安睡之後不再像原來一樣難過。那些睡眠中斷者反而感到更難受。

失眠症患者中,REM受到中斷的人群占比仍是未知,但這些見解為失眠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如今人們意識到失眠症是一個大的範圍,它採取多種形式存在。個性化治療也許特別有利於同時患有失眠症和焦慮、抑鬱症的人群。

目前,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是失眠的標準干預手法。失眠患者學會減少對睡眠的焦慮感,並實行改善睡眠的行為策略。但CBTi不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那些REM受到中斷的人群,或許需要別的解決辦法。

不過,CBTi所使用的行為策略之一——睡眠限制——有望治療REM中斷人群。一些睡眠限制手法會將一個人的臥床時間縮短到他們每晚實際入睡的平均時長,其他則是延遲就寢時間。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客觀來講睡5.5個小時,專家就會只讓他臥床6個小時。在一項初步研究中,參與者將他們的正常就寢時間推遲了2個小時。結果表明,這種睡眠限制可以減少REM期間的覺醒次數。研究人員希望在一項針對在家睡覺的人群的大規模研究中能夠複製這些結果。

這種新科學為藥物干預開闢了道路。NIN小組正在申請批准,以測試通常用於降低血壓的β受體阻滯劑是否能減輕去甲腎上腺素持續爆發所產生的影響。同時,研究人員在考慮測試降壓藥可樂定(clonidine),希望它能幫助大腦進入更加靜止的狀態。

瑞士睡眠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Sleep)的研究員傑弗里·索萊哈克(Geoffroy Solehac)表示,「直到這些干預措施問世之前,只要讓患者理解他們的睡眠狀況存在客觀差異,就能使他們安心。他們感到如釋重負。」 了解這些甚至可能有助於他們睡得更好。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環球科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06/20760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