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一些曾經「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又悄悄回來了。
這是一個不那麼容易察覺的現象。相比逃離時的大張旗鼓,回流的人卻總是靜悄悄的。
看到過一個數據,是來自招聘網站的統計:
有23%的人會在逃離北上廣深15個月左右後,選擇回歸一線城市。媒體把這個行為稱為「回籠漂」。
我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一些在反覆「回籠」的人。和他們一起復盤漂來漂去的生活時,我感覺到一種微妙的共鳴——
困在「回籠」里的不只是這23%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對當下的處境充滿猶疑,卻又一時找不到解法。仿佛逃生出口是虛妄的,反反覆覆撞上南牆才是生活的常態。
那麼,兜兜轉轉,回到原本的軌道里就是答案嗎?從他們的生活里,我看到的結論似乎並非如此。
1
「大城市留不下來,小縣城回不去了。」
這是很多採訪者的共識。
在他們身上,我還意外發現了一些共性:
1.老家在三四線城市;
2.大學讀的文科專業;
3.畢業後就去了大城市打拼;
4.家裡人提供不了太多的經濟支持。
於是漂泊,成了最好的選擇。
他們離開北上廣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人因為房價,覺得自己一輩子也買不起大城市的房。
有人因為父母,年歲已高,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
有人因為失業,被裁之後沒有再找到合適的工作。
但提到最多的是「沒有意義」。
「日復一日早上7點起床,晚上8點到家,耗盡全身力氣也只能做到把班上完,剩餘時間只能躺屍、擺爛,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是為了什麼。」@Fiona
是啊,在這裡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選擇來一線城市,是因為它代表著「繁華」、「夢想」、「機會」。可來了之後發現,繁華跟自己無關,夢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而所謂的機會也總是留給那些更拔尖的人。
屬於普通人的,是三千一個月的合租,機械重複且忙碌的工作,冷漠疏離的人際關係,是內卷,是疲憊,是迷茫。
我們開始對大城市祛魅,對這裡的運行規則厭倦,試圖找到一種方式,逃離這種麻木的生活。
於是,「回到縣城」成了社交平台上爆火的話題。
人們開始回想起縣城的小美好,回想起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期盼,或許就是平平淡淡,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開始把「回老家縣城」當成退路,提上日程。
也許,離開大城市就好了呢;
也許,縣城才是最好的出路呢。
在大城市已經「觸底」了,回老家還會再差到哪兒去呢。
2
那些回了縣城的人,回去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重新擁有了感知生活瑣碎幸福的能力。
去哪兒都很近很快。
「出門基本就是走路或者騎電動,稍微遠一點的地方搭計程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栗子
房租很便宜。
「在上海我租合租房,4K/月,18平方米左右;來這邊後,3k/月,是150平方米的商品房。」@Fiona
一天的時間變得很長。
「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下班,公司離我住的地方就十分鐘,所以下班之後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很多。」@YY吃不飽
大城市有的網紅店,小縣城也有了。
「去年過年,發現老家竟然開了瑞幸、羅森、麥當勞、喜茶。」@一鍋粥
還能經常和家人在一起。
「我表哥從深圳回了老家,每天可以和老婆散散步,看看晚霞,很幸福。」@親親紫荊
可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不是每個回到縣城的人都能在這裡如魚得水。
穿衣自由在這裡爭議依然很大。
「夏天穿著吊帶、背心、抹胸會被大爺大媽背後指點,會被街上路過的油膩男人不懷好意地盯著。」@YY吃不飽
轉換穿衣風格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因為你會清楚地感覺到,穿上哪些衣服的時候你是你,而換上哪些衣服的時候,你不像你。
催婚、催生依舊更是縣城恆久不變的項目。
「沒人關心你的學歷、能力、理想,只會問你沒房沒車沒孩子晚年怎麼辦。」@親親紫荊
似乎一個人所有的成就、所有堅持的價值觀念都沒有結婚生孩子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