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著名心理學家亞倫·T·貝克博士講過三個焦慮症患者的故事。
第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托德。
托德求職時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每次面試前都會在心裡打退堂鼓。
好不容易成功入職,他又忍不住想,身邊的同事如此優秀,自己肯定會被淘汰。
上司給了他一個客戶資源,他還沒開心一會,就開始擔心自己留不住。
整日憂心忡忡,最後心理壓力巨大的他患上了急性焦慮症。
第二個,是38歲的麗貝卡。
麗貝卡是個職場媽媽,自從晉升為經理後就開始失眠。
每個輾轉反側的夜裡,她都在擔心:
女兒在學校安不安全,丈夫會不會有一天被裁員,家中所剩無幾的積蓄不夠用怎麼辦。
這些揮之不去的憂慮在她心中肆無忌憚地遊蕩。
她變得寢食難安,經常毫無徵兆地嚎啕大哭,精神瀕臨崩潰。
第三個,是年近50歲的伊莉莎白。
伊莉莎白已經退休在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她每天還是活得戰戰兢兢。
害怕自己思想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社會拋棄;
擔心自己上了歲數,身體每況愈下,給他人添麻煩;
覺得自己的退休金不夠,恐懼意外的降臨,甚至揣測哪天社會會爆發動亂……
這三個人身上有多少人的影子?
總是為還沒發生的事情提前焦慮,每天處在一種「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下。
既無力改變未來一定會到來的事實,又拖垮了當下的生活。
明天的煩惱會不會來,不外乎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根本不會來,那麼我們今天的擔心就純粹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必要的;
二是一定會來,而既然非來不可,擔心又有何用?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最愚蠢的行為,就是為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擔憂。
02
美國一家報社有一位年輕記者叫瓊斯,一天上司叫他去約訪大法官布蘭德斯。
瓊斯大吃一驚,連忙拒絕,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認識我。
他列舉出一堆不去採訪的理由:自己是無名小卒、經驗不足,法官公務繁忙……
上司瞥了一眼,直接拿撥通了對方的電話:
「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採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瓊斯惶恐地說,怎麼能提我的名字,他怎麼可能答應。
這時,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
瓊斯愣在原地,沒想到自己不斷糾結的事情,對方竟如此乾脆地答應了。
成名以後的瓊斯,在演講中感嘆道:「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經說過:
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總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這不是一句毫無邏輯的雞湯。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參與實驗的人,把未來1周可能會遇到的煩惱寫下來,投入「煩惱箱」中。
到了第3周,心理學家把箱子打開逐一核對,結果顯示,90%的煩惱,根本沒有發生。
心理學家把剩下的10%再次放入「煩惱箱」,又等待了3周。
3周過後,和實驗者核實時發現,那些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了。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鬆。
很多時候,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既定的事實,而是你頭腦里提前冒出的一個個糟糕的念頭。
所以,永遠不要擔心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
一旦你發現自己開始瞻前顧後,開始對未來感到憂慮,請堅定地、清晰地對自己說:「我所擔心的事情,絕大多數都不會發生。」
03
作家@李筱懿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
從前她的生活十分緊繃,每天都在為各種事情焦慮。
比如明天開會需要她發言,她前一晚就一定會緊張得睡不著,生怕自己臨場表現得不好。
下個星期需要出差,她從接到通知那一刻起,就會開始憂心,設想一路上可能遇到的難題。
常常是事情還沒有發生,她人就已經處在煎熬之中。
可漸漸地,她發現有許多她擔心的事並不會發生;
即便真的發生了,也遠沒有她想像中可怕。
無論是工作上的難題,婚姻里的糾葛,或是身邊親朋好友的離開。
在當下對她來說仿佛是天大的事,她無數次也以為自己會挺不過去,可當它們真的發生了,總會有應對解決之道。
回過頭想想,她這才發現,沒有哪一件事真正將她擊垮過。
你有沒有相似的體驗?
小時候覺得忘帶作業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時候覺得考不上大學是天大的事,戀愛的時候覺得和喜歡的人分開是天大的事。
後來才發現,18歲考不上好的大學,你的人生不會就此完蛋;
35歲失去愛人,並不意味著你會孤獨終老;
40歲被裁員,也不代表你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天大的事和屁大點事之間往往只隔著時間。
人生是遼闊的曠野,而非一條單行的軌道。生活的容錯率,遠比我們想像中大得多。
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
永遠不要擔心2小時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生活無非是見招拆招。
04
史丹福大學有項研究指出:
人類的大腦會把我們害怕的事情影像化,並不斷地在腦子裡重複,結果就是好像有一個磁力場,引著我們走向那個方向。
有些困難確實很難逾越,但更難逾越的,是我們在困難面前的焦灼情緒。
前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馬庫斯,寫過一本回憶錄叫《孤獨的倖存者》。
他在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細節。
海豹突擊隊士兵們的訓練強度非常大,他們訓練基地的一角掛有一口鐘。
隊員們一旦覺得自己熬不下去了,敲響它之後,就可以自由離開。
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放棄訓練鐘聲響起的時間,一般都是在夜裡,而不是艱苦訓練的白天。
為什麼呢?
心理學家分析說:
訓練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去想太多,所以能挺過去。
但到了晚上,無盡的黑夜,寂寥的環境,放大了隊員們對痛苦的感受,他們擔心明天的訓練會像今天一樣痛苦,提前陷入了一種「情緒勞動」中,以至於選擇放棄。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要進行一次重要談判,還沒準備,就開始擔心「萬一出差錯怎麼辦?」,結果真的出了差錯。
要進行一次重要會面,還沒見面,就開始煩惱「萬一這個人很難搞怎麼辦?」,結果真的很不順利。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儘管你什麼都還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這種無謂的消耗,占用了你大量的精力,所以當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能量已經不夠用了。
打敗焦慮的最好方法,不是杞人憂天地胡思亂想,而是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
要談判,就認認真真準備好資料;要見客戶,就仔仔細細記住客戶的需求和偏好。
在遲疑焦慮中每花費一分鐘,就會少一分鐘去解決問題。
當你開始行動,你就會發現所有預設的困難,早已不攻自破。
05
作家林清玄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時候,他家裡有一個很大的院子,裡面種有很多樹。
父親規定小孩掃完院子才可以去上學,大家都很不情願。
父親便教了一個方法,掃地之前把樹搖一搖,把明天要落下的葉子先搖下來,這樣兩天掃一次就可以了。
第二天,孩子們掃地之前都先用力地搖樹,結果發現搖樹比掃地還累。
最後終於把明天的葉子也掃乾淨了,正得意時,一陣風吹來,又有樹葉落下來了。
大家又懷疑是搖得不夠用力,決定明天再使勁搖一搖看看。
第二天一早,兄弟幾個便拼命地搖樹,結果把好幾棵樹都搖死了。
生活也是一樣,你不能老是圖省事,想要提前解決明天的煩惱。
因為無論你再怎麼焦慮,該發生在未來的事情都不會提前來臨。
一個人活在今天,只要把今天的地掃乾淨就好了。
很喜歡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一句詩:過不好今天的人,明天會過得更糟。
如果你在看日出的時候,想著日落的遺憾,再明媚的陽光也會變得暗淡;
如果你在吃飯的時候,想著明天會沒飯吃,再美味的食物也會變得無味。
想征服生命中的焦慮,就要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個呼吸里。
別老想著太遠的將來。
風吹哪頁,讀哪頁。
今日的傘擋不住明日的雨,今日的太陽曬不干明天的衣裳
過好此刻就很了不起了。
▽
有人曾向禪師請教,生活中應當如何修行。
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那人不解:「吃飯睡覺也算修行?」
禪師答:「常人吃飯時心裡想著事,睡覺時心裡想著事,自然不算修行。倘若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那便是修行。」
用隨遇而安的態度,過順其自然的生活。
「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