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湘西剿匪的血腥歷史 投共者盡遭屠殺

作者: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湘西剿匪名噪一時。這場由47軍主持的對投誠國軍、地方武裝、會道門、土匪的大剿殺發生在抗美援朝前夕,鮮為人知的是「剿匪」預算十萬人殺一萬。 殺人立威鎮反就是放手屠殺 湘西,是指湖南的西部。鎮反,是鎮壓反革命的簡稱。反革命,按照中共的說法,凡屬反對共產黨推行的無產階級專政以及它所宣稱的社會主義制度者,都是「反革命」。鎮壓,同樣按照中共的說法,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處決,即槍斃;二是判處徒刑,關到牢獄裡去;三是管制,即限制其自由,交由群眾監督管制。本文所稱鎮反,是指處決斃命一項

中共在湘西「剿匪」的影像。(網絡圖片)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湘西剿匪名噪一時。這場由47軍主持的對投誠國軍、地方武裝、會道門、土匪的大剿殺發生在抗美援朝前夕,鮮為人知的是「剿匪」預算十萬人殺一萬,但「在毛澤東批示高度肯定其向上級報告的鼓舞下」,原本計劃收手的運動再次被推向高潮,揭開湘西剿匪的血腥歷史。

殺人立威鎮反就是放手屠殺

湘西,是指湖南的西部。鎮反,是鎮壓反革命的簡稱。反革命,按照中共的說法,凡屬反對共產黨推行的無產階級專政以及它所宣稱的社會主義制度者,都是「反革命」。鎮壓,同樣按照中共的說法,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處決,即槍斃;二是判處徒刑,關到牢獄裡去;三是管制,即限制其自由,交由群眾監督管制。本文所稱鎮反,是指處決斃命一項。

中國封建時代改朝換代之初,統治者常實施懷柔政策,並且大赦天下,意在緩和矛盾,取得民心。中共於1949年10月取得政權後,則反其道而行之。只是考慮到國民經濟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尚處於起步恢復的初期,而且考慮到新政協中資產階級和民主黨派的存在,同時全面的土地改革即將展開,因而提出「不要四面出擊」,鎮壓「反革命」雖然在進行,但沒有大放手。

然而,1950年6月韓戰爆發,10月8日中共決定以志願軍名義出國作戰。此時毛澤東認為,鎮壓「反革命」的大好時機到來,兩天後,即10月10日,毛澤東親自主持通過了新的《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他認為必須抓住這個「千載一逢之機」(注1),立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1月17日,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中南局轉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關於鎮壓反革命的報告中,發現一個小小的湘西,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就處決了4,600多人,相比之下,上海六百萬人口,只殺了200餘人。南京是國民黨的首都,又是50萬人口的大城市,已殺72人,準備再殺150人,也只200多人。而華東幾個人口大省總共才處決了2,911人。河南一個省在將近一年時間裡執行死刑3,000人,就不敢再殺了。(注1)在此以前,毛澤東在批轉關於鎮壓反革命文件中,都只是原則性地強調,要大殺幾批,要大張旗鼓,要大膽放手。現在卻有了具體的樣板了。毛澤東認為,應當立即推廣湘西的作法與經驗。他迅即將47軍報告批轉給中共各個中央局負責人。毛澤東在批示中說:「在湘西二十一個縣中殺了匪首、惡霸、特務四千六百餘人,準備在今年由地方再殺一批。我以為這個處置是很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使敵焰下降,使民氣大伸。如果我們優柔寡斷,姑息養奸,則將遺禍人民,脫離群眾。」

按需殺人被殺人數有預算

47軍在湘西大張旗鼓地鎮壓反革命是從1950年12月中旬開始的。由中共湖南省委黨史委組織編篡的《湘西剿匪》一書說道:「從12月中下旬至1951年1月底,先後鎮壓2萬名匪首、貫(慣)匪、匪霸、特務、在鄉作惡軍官、地霸和有民憤血債的鄉保長,以及其他有民憤血債的反革命分子。」(注2)據47軍向上級的報告,已殺的4,688人,其統計截止時間是12月20日(永順專區為12月21日)

47軍報告中還說道:「全區八萬土匪、幾千在鄉舊軍官,及惡霸與偽警隊偽鄉保長等壞分子將近十萬,我們經過幾次討論,決定分化瓦解消滅敵人。在這個總方針下作出了殺一萬人的預算」。

這個「殺一萬人的預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已殺的4,688人,包括在這一萬人內,再殺5,312人,就完成了預算。另一種理解,就是已殺的4,688人不包括在這個預算內,再殺一萬人,前後相加就是殺14,688人。

然而,從1950年12月中旬到1951年1月底,在不到50天時間內,實際已殺2萬人,按第一種理解,殺人數超額一萬。按第二種理解,殺人數達到24,688人。

不管按哪一種理解,殺人數都大大超過了原定預算。本來,根據47軍於1950年12月31日向上級的報告,他們是準備收縮的。報告是這樣說的:「中南局……指示均悉,我們都進行了討論,並已告各部隊和地方,鎮壓匪首慣匪已收到相當效果,應基本上停止,並已指示總結與檢查這一段執行情況。」因此可以說,大大超過原定預算的殺人數,是在毛澤東批示高度肯定其向上級報告的鼓舞下,他們又進一步放手殺人了。

背棄諾言大批「投誠」國軍慘遭屠殺

在湘西是怎樣殺反革命的,根據已有資料,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方式:

(一)公審大會後處決。這是一種大張旗鼓的方式,選擇的對象為重大的反革命分子,參加大會的人從幾千到幾萬,並組織與會者登台控訴其罪行,然後公開宣判,處以死刑。

1950年12月16日,在47軍軍部和中共湘西區黨委所在地——沅陵的校場坪廣場,就組織了幾萬人參加的公審並處決汪援華、潘壯飛、周振寰的大會。

汪援華,永順縣人,曾在國軍中任團長、副旅長、副師長,還擔任過湖南省保全第十團團長、湖南省保全第二總隊隊長等職,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官至少將。在1937年上海淞滬保衛戰中,他率領特務營堅守瀏行地區,激戰五天五夜,全營損失慘重;汪援華左腳腕和左腳板被炮彈擊碎,仍然率部堅守陣地,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當時南京《中央日報》曾以《瀏行喋血記》文章報導汪援華率部英勇抗日的事跡。(注3)1949年初,他還在中共湖南地下黨省工委策動下,聯絡其他武裝,打出討伐國民黨常德十七綏靖公署主任李默庵的旗號,一時間攪得湘西各縣局勢大亂,這就是有名的「湘西事變」。但這個「湘西事變」在打亂國民黨在湘西的部署的同時,也給沅陵人民甚至湘西人民帶來了災難。(注4)同年7月,汪援華被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收編為暫編第五師師長,9月升任為暫編第一軍副軍長,轄暫四師暫五師兩個師,共約5,500餘人。

10月中旬解放軍發起大庸戰役中,汪援華向解放軍投誠,隨即動員其所部暫四師暫五師投誠,並參與動員永順縣長、八區專員兼保全司令周振寰率部投誠。

潘壯飛,早年在唐生智部下任團長、副師長等職,參加了抗日戰爭中的南京保衛戰。1948年為國大代表。在出席國大代表大會後,由於沒有得到他所企望的出任第十區專員公署專員的封賞,遂與同為國大代表、同樣沒有得到滿意的封賞的楊永清勾結,組織土匪武裝,於3月25日,由潘壯飛指揮,攻打黔城,造成「血洗黔城」的浩劫。隨後在反共的旗幟下,潘壯飛被收編為芷江警備副司令兼長沙綏靖公署直屬清剿第三縱隊副司令。1949年11月,解放軍發起攻勢,所部很快被擊潰。潘決定投誠,討價還價不成,最後只要求「保證其生命安全」,在得到肯定答覆後,便率部投誠。

在這次公審大會上處決的三人都是投誠人員,而且還許下了「保證其生命安全」的諾言。在公審大會上宣布汪援華罪行時,說他「自1926年起,24年來一直危害人民」(注5),從上引湖南省檔案館主辦的《檔案時空》雜誌上文章,說到他在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中淞滬保衛戰的英勇事跡來看,顯然不符合事實,難道率部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也是危害人民嗎?

1950年12月26日,在芷江舉行有芷江、懷化、黔陽、晃縣等六縣代表參加的公審楊永清的大會。楊永清年輕時即為匪,後被湘西地方部隊招安,先後任過連長、旅長、師長。1927年被解職回家後,繼續為匪,橫行鄉里,並以發展幫會組織手段擴充勢力,成為「復興楚漢宮」的雙龍頭。1949年3月25日,他參與「血洗黔城」事件,不久先後被加封為芷江警備司令和長沙綏靖公署直屬清剿第三縱隊司令。同年8月,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來到芷江,對其讚賞有加,加封其為反共救國軍司令,並隨即給他送來一部電台、一萬發子彈和三千元光洋。貴州省主席谷正倫給他送來兩萬發子彈和兩千元光洋,封其為湘黔邊區反共游擊總指揮。11月駐芷江解放軍對楊部發起進攻,其所部很快被擊潰,但楊本人逃脫;他到處藏匿,最終化妝成新娘乘坐花轎出逃時被抓獲成為俘虜,公審當日被公開處決。

(二)訓練後處決。1949年10月,解放軍湘西軍區政治部在沅陵開辦了一個名叫「和平軍官訓練班」,參訓的學員都是高級別的投誠起義人員。在辦班初期,也確實像個「教育改造原國民黨起義投誠軍官」場所。解放軍部隊作家李金明在《新中國剿匪反特大紀實》一書中,在說到為爭取「湘西王」陳渠珍起義,47軍政治部聯絡部部長顧凌申陪同陳渠珍參觀了這個訓練班,他是這樣記錄的:「這個班的學員都是原國民黨縣、團級以上的投誠起義人員,有不少還是陳渠珍熟悉的部下。陳渠珍見到這個訓練班既沒有鐵絲網,也不設警戒,有家眷在(沅陵)的人星期六還可回家團聚。這比想像中的情況要自由得多。再看看學員們貼出的學習壁報,人人自覺接受教育,寫出的學習心得實在,很受啟發。沅陵之行,使陳渠珍堅定了和平起義的決心。」

可是,風雲突變,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毛澤東下達鎮壓反革命指示後,特別是47軍奉命赴朝參戰前夕,前後參加這個訓練班的幾百名投誠起義人員,幾乎全部被殺害。

筆者的一位曾在永綏(後改稱花垣)工作的朋友說,處決高潮期間,曾目睹從永綏向沅陵這個訓練班運送學員的情況。他說,花垣是和平解放的,縣裡舉辦了一個投誠人員學習班,縣領導人給了這些人禮遇,請他們吃了飯,希望他們改造好,為人民服務。但到了1951年元旦前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分批送到沅陵上述「訓練班」。他說,他親眼見到一次送去五人,其中一人名叫劉啟誠,他是原永綏縣自衛大隊隊長,手下有一百餘人槍。他率部向47軍139師投誠後,獲得了投誠證,並曾出任新成立的永綏縣支前委員會委員。這些人被送去後,永遠沒有再回來。

在這個「訓練班」的被處決的人多達279人(注6)。據說大部分處決是分批進行,用機關槍掃射。

47軍政治部於1950年10月14日在沅陵《湘西日報》上發表其「自進入湘西以來……向我軍投誠的團(支隊長)以上偽軍官和匪首名單」中,「向我軍投誠的(有)158名」。

設定這158人都進入了「和平軍官訓練班」學習。那麼,被處決的279人減去158人,餘下的121人,則應為當時湘西所轄各縣送去的。他們統統都被處決了。

(三)成批處決。筆者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作為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駐記者,曾經聽人說過這種屠殺:先選擇一個山谷地方,預先布置好刑場,山谷兩端設置警戒,隨即將要處決的人,以轉場名義重兵押送過來後,立即進行槍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09/211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