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中國通俗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宋梧剛,在1950年春至1955年底都在湘西自治州,先後擔任下鄉幹部、通訊幹事和中共區委書記等職。到了九十年代後期,他將其親身經歷寫成傳奇通俗作品,反映當年作為通訊幹事跟隊目睹集體屠殺投誠匪首和匪徒的情況。這位被稱為「花匪」的司令,在解放軍層層圍剿後,所部被打散,因為身懷絕技,隻身與解放軍周旋了一段時候,最終還是投誠了,並協助解放軍找到國軍敗退時藏匿在山洞的大量武器,立了功,解放軍還向他頒發了立功狀。之後他和一批匪徒被安排在學習班學習。
宋梧剛是這樣寫的:
一天,在「在一個金秋剛過,寒風吹起的日子」,學習班舉行結業典禮,接著酒會為之餞行,領導舉杯祝酒說,明天一早「就要回你們的故鄉,你們的崗位了!」
第二天清晨,「迷迷糊糊,已是玫瑰色曙光入室了。我披衣起床,聽見汽車聲從門前馬路轟轟壓過。我洗漱未畢,就傳來公路吊橋兩岸密匝匝的機槍掃射聲……」因為擔心身懷絕技的匪司令未死,於是由執刑隊拋出一束手榴彈。再有本事也該粉身碎骨了。(注7)
像這樣的殺戮,當然不會當天貼出判決布告,也不會通知其家屬的。
47軍向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共中央的報告中也說到:「有的地方有成批殺的現象,如芷江、辰溪、沅陵幾個城市中曾一天殺過三五十人的」。
(四)每天處決。47軍定於1951年2月入朝參戰。在中共看來,為了確保全全,必須在47軍撤離之前消除可能出現的隱患。截至1951年1月15日止,除去此前處決的外,此時尚關押36,583名匪特和其他反革命分子(注2),分別在湘西三個專區及所屬各縣的監獄和臨時關押點。放手鎮壓是從1950年12月中旬開始的。那時各處關押的人會在五萬以上。時間緊迫,要處決的任務大,便不得不成批處決和每日處決了。倉促行事,以致有的就殺在空路上,也有沒有及時掩埋的。
2012年12月《看歷史》雜誌載文披露:「1950年12月,金珍彪正在離家不遠的佛塔坡古廟裡『集訓』。一同關押在這裡上千人中,幾乎每天都有十多人被處決,地點是金珍彪所在小閣樓對面的那片小森林。」
47軍向上級的報告中也寫到:「一段時期每天都有槍斃的」。
(五)借刀殺人。我國古代有「充軍」之制,百度搜索網上關於「充軍」一詞的解釋是:罰犯人到邊遠地區從事強迫性的屯種或充實軍伍,是輕於死刑、重於「流刑」的一種刑罰,作為死刑代用刑,「刑莫慘如此」。據當年在沅陵縣警局工作的楊先樹回憶,上級布置任務時就是說,「找批身體健康、罪惡不大的,準備充軍去」。47軍撤離湘西時,帶去朝鮮前線充軍的約7,000人(有說帶去的近一萬人;後來因前線減員嚴重,又陸續在湘西篩選了幾批,這樣充軍人數要超過一萬——注8)他們雖然身著志願軍軍服,但並非正式軍人,他們自認有負罪感,是走上「救贖之路」。原47軍軍長曹里懷將軍在《湘西剿匪史稿》定稿座談會上說:「湘西土匪大多是貧苦農民,逼上梁山的。你們想像不到他們在朝鮮打仗有多勇敢。他們打出了國威。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戰死了,很壯烈。我常在夢中念著他們。」(注8)可以說,他們是被當做「炮灰」送到前線的,是共產黨借刀殺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本文(四)節中說到的金珍彪,是被充軍到朝鮮的前土匪,他卻是殺敵最多,獲得勳章最多的志願軍戰士,志願軍總部曾授予他一等功臣、二級戰鬥英雄稱號。可是他在1962年8月復員回到湘西張家界武陵源區故鄉小山村時,迎接他的不是英雄禮讚,而是冷漠、戒備、警惕,並被打入「另冊」,以致他不得不遁入深山老林,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野人生活。(注8)
毛澤東提議按比例殺人
1951年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共中央專門召開會議討論處決人犯的比例問題,決定按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先殺此數的一半,即千分之零點五,看情形再作決定。隨後毛澤東又提出處決人犯的「最高限度,即千分之一點五」。(注1)1950年12月31日47軍向上級報告已殺4,688人,即已超過湘西350萬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達到千分之一點三三九。而在本文第二部分說到的處決兩萬人,是指在1950年12月中旬至1951年1月底期間處決的。這個兩萬數,所占人口比例已經高達千分之五點七一了,大大超過了毛澤東所說的「最高限度」。在1950年12月中旬以前,就進行了處決反革命;在1951年1月31日以後,鎮壓反革命運動還要繼續進行;而且從1951年2月開始,湘西地區陸續開始土地改革,在土改中還會要殺人的。因此這個殺人比例會高得驚人。如果把送到朝鮮前線當「炮灰」的幾千人計算在內,這個殺人比例就更高了。正如本文標題所示:這真是慘烈的大屠殺。
湘西在大饑荒中餓死數萬人
47軍撤離後,又經過近兩年時間,在完成土地改革和土改複查後,中共終於宣稱徹底消除了綿延幾百年的湘西匪患。
可是,湘西老百姓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空前的浩劫!土地改革,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此處姑且不論。湘西農民在分得土地後,經過互助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權一步步被剝奪。緊接著是和全國人民一道,經歷三年大饑荒,餓死的人高達幾千萬!在湘西,以古丈縣為例,該縣在1958年人口為76,850人,到1961年末,當時流傳的說法,餓死的人高達四萬多!餓死人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在春耕時有的村寨的勞動力全部餓死,秧苗無法插下去,公社、大隊便組織別的隊的人去支援,可是去支援的人,也由於飢餓而倒斃在路上和田邊!據《湘西自治州志》說,1959年至1961年古丈縣人口只減不增,至1961年底人口減至59,463,減少了17,387人。這當是官方認可的所謂非正常死亡的數字,即使按這個說法,其死亡比例還是高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一!
隨後,湘西人民面臨的又是文化大革命的全民性浩劫!
鎮反是國共內戰的延續
1950年3月,解放軍中南軍區在部署剿匪的軍以上高幹會議上明確指出:「匪患問題實質上是一個階級鬥爭的問題,是農村中地主階級與國民黨反動殘餘勢力的結合,抵制征糧、反對減租退押、反對土改的嚴重問題。」(注2)
由中共湖省委黨史委組織編篡的《湘西剿匪》一書中說:「還需指出的是,社會上有『十萬湘西土匪』的說法。其實,所謂十萬之眾,是指湘西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舊政權武裝、封建割據武裝、地主武裝、會道門和土匪武裝之總和。」該書還說:「到了解放前夕,湘西各路股匪的活動,幾乎全部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性質。」
因此,可以說,在湘西剿匪,或者說鎮壓「反革命」,是國(民黨)共(產黨)內戰的延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鎮壓和消滅一切反對力量和反對黨,是違反憲政原則的。沒有了制衡和制約的力量,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一黨專政的獨裁體制下的一切倒行逆施得以暢通無阻,從而使中國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
這就是不盡的血淚和無數的生命換來的歷史教訓!
作者後記
據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主編的《湖南統戰回眸》一書記載:1979年初,中共中央下達落實對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策指示,湖南有關方面對1950年12月中旬至1951年1月處決的沅陵「和平軍官訓練班」的279人,進行了審理,平反撤判了其中的193人。至1987年這一落實政策工作結束時,全省共認定起義投誠部隊137支,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108支,與黨有聯繫的地方武裝45支。認定起義投誠的75,527人,地方武裝人員38,940人,共計114,467人。其中省、將級515人,縣、校級4,185人。為4萬餘人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其有關政策。其中恢復名譽、恢復黨籍、恢復公職、重新安排工作或離休、退休的有4,990人。雖然只做到這一步,但可說這只是在胡耀邦主政下的德政。
注1:楊奎松《新中國「鎮壓反革命」運動研究》,載《史學月刊》2006年第1期。
注2:《湘西剿匪》,王中傑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3:《湘西事變始末》,載《檔案時空》2008年第5期。
注4:《山城匪事》,精品文學網。
注5:《新湖南報》1950年12月29日一版。
注6: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主編《湖南統戰回眸》。
注7:《宋梧剛自選集》,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注8:《抗美援朝的「另類英雄「》,《看歷史》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