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滅亡後,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後又演變為北齊與北周。繼承北周的隋朝南下平定陳朝,使天下重歸一統。
▲東魏地圖。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之中,河洛文化迎來了隋唐的鼎盛時期。
西魏之後,關隴集團崛起。作為關隴集團的代表,隋文帝楊堅定都關中,營建大興城(即隋唐長安城),但他當時已經發現關中地區自然環境惡化,因此對河洛地區十分傾心。
開皇四年(584年),關中鬧饑荒,隋文帝帶著后妃、官員和將士等大隊人馬到洛陽「就食」,一連度過了冬春兩季,等到青黃不接的季節過去,才返回關中。
由於關中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糧食供應多依賴關東的輸送,隋文帝有意通過改善漕運來解決這一難題。他命人在蒲州、陝州等地招募壯丁,設黎陽倉、河陽倉等儲存糧食,並由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利用渭河開鑿水渠,這條水道從長安城東通往潼關,長達三百餘里,稱為廣通渠。
隋文帝在位期間多次東巡,始終沒有下決心遷都。這個龐大的工程,由他那個背負罵名的兒子隋煬帝完成。
▲隋煬帝畫像。圖源:網絡
隋煬帝即位後,有個叫章仇太翼的術士建議他遷都洛陽。章仇太翼上書說:「陛下的本命是木命,而長安所處的雍州在五行中屬於金,金克木,對陛下不利,長安不可久居。開皇年間,有童謠說:『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經被封為晉王,正好應驗。」
史載,隋煬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
於是,隋煬帝當即巡行洛陽,進行實地考察。他登上洛陽城外的邙山,向南眺望伊闕,感慨道:「這不就是龍門嗎,古代的一些朝代為何不建都於此?」一旁的大臣蘇威趕緊說:「自古非不知,而是在等陛下。」隋煬帝大喜,「遂議都焉」。
隋煬帝下了一道詔書,宣布營建東京洛陽,聲稱這是為了繼承隋文帝的遺願,並重申洛陽「天下之中」的地位,所謂「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洛,越暨於今……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
大業元年(605年),尚書令、營東京大監楊素和將作大匠、營東都副監宇文愷等大臣奉命營建東京。新的洛陽城從漢魏故城西移十八里,建在東面瀍河、西面澗河的地帶,北面為地勢雄偉的邙山,洛河從城中橫穿而過,河上建有浮橋,稱「天津橋」。
整個城區由宮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天津橋北通往皇城,橋南通向外郭城的丁鼎門,連通兩個門的大街構成城市的中軸線,被稱為「天津街」。
隋唐時期,洛陽是與長安齊名的世界級都市,唐人韋述評價河洛地理時說:「川原形勝,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為了這個國家級工程,隋朝的百姓付出慘重的代價,由於施工時間緊急,勞動量巨大,數十萬民工有近一半人累死在運輸途中(「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
隋煬帝在位時建造的另一項工程——大運河,也與營建洛陽息息相關。河洛,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大運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市),由四段組成,以洛陽為中心,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在一起。
東京洛陽建成後,於大業五年改稱為「東都」,此後,隋煬帝有四年時間帶著群臣在洛陽辦公,占了其在位時間的三分之一。
但其餘時間,隋煬帝更多是沿著大運河巡幸江都(今江蘇揚州),或帶兵征戰外族,他的好大喜功,耗費了隋朝的國運。隋末,飽受盤剝的民眾揭竿而起,野心勃勃的軍閥起兵造反,而隋煬帝本人最終在他醉生夢死的江南遇弒身亡。
▲大運河地圖:藍色為隋唐大運河,紅色為京杭大運河。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洛陽再次陷入戰火,但天下之中的河洛,始終吸引著雄主的目光。
唐朝初年,隋煬帝的表侄子唐太宗李世民就多次動議修復洛陽。作為關隴集團的繼承者,唐朝建都長安,但李世民曾在唐朝開國的征戰中與洛陽結下不解之緣,也十分重視河洛的政治地位。
當初攻下洛陽後,秦王李世民命部下封守洛陽的府庫,並讓房玄齡搜集洛陽遺留的書籍。看到隋煬帝在東都修築的奢華宮殿時,李世民感嘆道:「逞侈心,窮人慾,無亡得乎!」隨後下令焚燒洛陽紫微宮的干陽殿。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命人重修干陽殿,以備巡視。大臣張玄素認為此舉是重現隋煬帝當年的暴政,因此極力反對。儘管唐太宗闡明他重修洛陽城的理由是「洛陽土中,朝貢道均,朕故修營,意在便於百姓」,但他還是虛心納諫,停止動工。
唐太宗恢復洛陽盛景的願望,後來被他的小老婆兼兒媳婦武則天實現了。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一度將政治中心從關中轉移到河洛。
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在巡幸洛陽說:「兩都是朕東西之宅也。」唐高宗改洛陽為東都,前後七次巡幸東都,時間長達十一年。在此期間,唐高宗因患病難以處理政事,遂讓武后參決朝政,朝臣將帝後稱為「二聖」。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在洛陽病逝,留下遺詔,欲歸葬李唐的大本營關中。
繼任的唐中宗為了滿足父親的遺願,護送其靈柩回到關中安葬。但當時身在洛陽的陳子昂上書諫阻。這篇文采斐然的奏疏說,關中連年遭受災荒,田園荒蕪,丁男承擔兵役、徭役,已經無力供應護送靈駕的人馬,營建工程浩大的陵寢,而河洛一代地勢險峻,風景秀麗,還有唐高宗已去世的兒子李弘的恭陵,在河洛營建高宗陵墓,再合適不過了。
陳子昂的這次上書沒有奏效,唐高宗最終還是歸葬於關中的乾陵,但唐中宗並沒有親自護送以盡孝心,因為他第一次登極只當了55天皇帝,就被他母后廢黜。
之後在位的唐睿宗,也沒能掩蓋母親強勢的光芒。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奪取李唐皇室的政權,定都洛陽,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圖源:網絡
洛陽,是武則天時期的「神都」。
有學者認為,武則天之所以堅持定都洛陽,是因為她出自關東庶族,不屬於關隴集團,也就不需要尊崇長安的地位。
一代女皇將東都改為神都,使洛陽凌駕於長安之上,這也意味著關隴集團的失勢。
為了改朝換代,武則天迫切需要在河洛實行新政。
她將佛教的地位確定在李唐的「血親」宗教道教之上,自己假託彌勒佛轉生,代唐為帝,在洛陽修建明堂和天堂。史書記載,明堂有三層,高度約為88米,中有通天柱上下貫通,而天堂更宏偉,一共有五層,中間放置一尊大佛,僅佛像的小指就可並坐數十人,這是中國文獻記載中規模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
她為了提拔關東庶族,安撫天下士子,擴大科舉考試規模,廣開入仕之門,從而推動庶族新興階層進入朝堂,使門閥士族走向沒落,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之舉。
為了彰顯革故鼎新的合法性,武則天登臨中嶽嵩山封禪,將嵩山南麓的嵩陽縣改名為登封縣,陽城縣改名為告成縣,這兩個地名沿用至今。
文人傳言,武則天貶長安牡丹於洛陽,引發洛陽種植和觀賞牡丹的狂熱現象,從此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一說。
▲嵩山地勢圖。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神都的時代,隨著武周的覆滅而成為歷史。
武則天去世後,此前已復辟的唐中宗讓她同丈夫唐高宗合葬,並取消皇帝的名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乾陵的朱雀門外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沒有鐫刻文字,被稱為「無字碑」,一如武則天的一生,是非功過,難以評說。
此後的唐朝皇帝雖然仍記掛著河洛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但都有意疏遠與洛陽的關係。
有一年,關中災情嚴重,山東、江淮的糧食遲遲沒有送到。群臣建議唐中宗東遷洛陽,美其名曰「巡幸」,其實就是討飯吃。唐中宗勃然大怒,說:「豈有逐糧天子邪!」
唐中宗這次發怒,除了對漕運不濟感到不滿,心中或許還有對洛陽的排斥。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五次巡幸東都,卻不勝其煩。李隆基早年在洛陽時,還是一個懵懂的小皇孫,但因為武氏執政,他遭到軟禁監視,每天活得戰戰兢兢,對洛陽可沒有什麼好回憶。
第五次巡幸洛陽之際,唐玄宗聽從京兆尹裴耀卿的建議,改善關中漕運問題,疏浚沿線水道,使江淮漕糧經鴻溝輸納河陰倉,再沿黃河運到洛陽含嘉倉或陝州太原倉,之後經渭河運往關中,從而使關中漕運更加便捷,運送的糧食比唐高宗時增加了十多倍。
唐玄宗從此不再前往洛陽,而是留在關中安逸享樂。他當時重用的宰相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得意洋洋地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
但是,十一年後,漁陽鼙鼓震碎了唐玄宗的盛世美夢,河洛也陷入一片戰火之中。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當唐朝皇帝最後一次遷都洛陽,帝國已經敲響倒數計時的鐘聲。
唐朝末年,河南軍閥朱全忠(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
此時,唐昭宗早已是孤家寡人,沿途沒有軍隊護送,只有十幾個小宦官追隨。到達洛陽不久後,唐昭宗就被朱全忠的部下所弒。朱全忠得知唐昭宗遇害後,假裝震驚不已,趴在唐昭宗的靈柩上哭得死去活來,隨後另立了一個小皇帝,史稱哀帝或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在大梁(今河南開封)接受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從洛陽發出的禪讓詔書。次年,被迫退位的唐哀帝被毒殺,後唐時改諡為「昭宣帝」。
大唐王朝的興衰存亡,在河洛地區畫下了句點。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圖源:攝圖網
歷經五代的政權興替之後,北宋定都於開封,以洛陽為西京,對唐末以來頻繁遭受破壞的河洛城邑進行修繕。北宋時期,河洛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洛陽作為西京,成為文人集團和失意政客的聚居地。
精通《周易》的邵雍中年隱居伊川,晚年長居洛陽,一生倡內聖外王之道,提出以心為本體、視天道(天地之心)與人性(聖人之心)為一理的「性命之學」,卻耕於隴畝,大隱於世,受到世人尊敬。
邵雍晚年病重時,關學的創始人張載來到洛陽看望他,問邵雍:「先生信命乎?載試為先生推之。」
邵雍回答道:「世俗所謂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則知矣。」
張載只好說:「既曰天命,無可言者。」
邵雍在世時,常與「二程」程顥、程頤論學。
程顥、程頤兄弟長期在洛陽居住、著述和聚徒講學,他們仕途不順,退而著書立說,主張行王道,施仁政。他們以「理」為核心,形成了一套思想體系。
程頤說:「凡眼前皆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
邵雍之子邵伯溫問程頤:「孟子言心、性、天,只是一理否?」
程頤回答說:「然。自理言之,謂之天,自稟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
二程所說的「理」,既存在於自然界,也存在於人類社會,既是指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也是指統治階級的倫理綱常。
由邵雍、二程等開創的洛學,發祥於西京洛陽,開宋明理學之先河,這是河洛文化對後世的又一深遠影響。
▲洛陽應天門夜景。圖源:圖蟲創意
來到洛陽的失意文人中,還有北宋名臣司馬光,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從東京開封退到西京洛陽任閒職。
在洛陽期間,司馬光與同僚嘔心瀝血,前前後後歷二十年之艱辛,編寫卷帙浩繁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司馬光在洛陽書寫這部心血之作,也為河洛的歷史煙雲感慨萬分。他用一句詩道盡河洛王者之里的興亡成敗:「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北齊]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97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1年
楊海中:《圖說河洛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丁其善:《洛陽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郭紹林:《洛陽隋唐五代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封面來源:《狄仁傑之通天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