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關於變老 6個越早知道越好的真相

什麼時候,你感覺自己變老了?

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是:當曾經陪伴我們長大的人,一個個離我們遠去,我們的青春也被宣告結束。

多麼讓人無奈啊,我們一出生就在變老。

面部的皺紋,下滑的精力,頻繁的疾病……這一切,都會讓人覺得自己在慢慢枯萎凋零,剩下的只有聽天由命。

老去無可避免,但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我們可以選擇更多地了解衰老,在未老之時提前準備,從而更好地面對這場美好生命中的「磨鍊」。

以下,是關於衰老,6個越早知道越好的真相。

衰老並不是一段人生持續下滑,無法控制的糟糕旅程,有些真相可能和你想像的完全不同。

01扎心的真相:變老是瞬間發生的

第一個轉折點可能是34歲。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團隊發表過一項研究,通過血漿蛋白的變化發現,人有三個驟然衰老的節點:34歲、60歲和78歲。

人類血液中蛋白質的水平變化和身體機能的衰老息息相關,而這三個年齡點蛋白質水平的變化最為顯著。

也就是說,最早在34歲,從皮膚到骨骼、從頭髮到肌肉……你的身體也許已經經歷了一輪顯著的衰老,就像是一輛開過了十萬公里的老車,難以避免地走向機能的退化,進入需要頻繁保養的階段。

註:圖片代表的是在對應的年齡里有多少種血漿蛋白的含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34、60和78歲時我們的血漿蛋白的含量發生顯著變化的種類達到了一個區間峰值。圖片來源:文獻[1]

02這兩個歲數,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會驟升

史丹福大學那篇論文,研究重點圍繞與人體皮膚彈性和光澤相關的蛋白質變化。但這項研究只分析了血漿蛋白變化,樣本未免過於單一,使結論存疑。

從整體健康的角度,身體機能也存在斷崖式衰老嗎?

今年8月,國際學術頂刊《自然·衰老》上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

很不幸,是的,確切時間點在44歲和60歲。

到了這兩個歲數,人體代謝會顯著變慢、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驟升。

註:研究採取了血漿蛋白外更多樣本,包括血液、糞便、皮膚、口腔和鼻腔等,最終獲得了近2500億個數據點,彌補了斯坦福研究的不足

44歲——你的心血管、脂質和酒精代謝將會發生明顯變化。

60歲——免疫調節和碳水化合物代謝顯著改變。

關於「斷崖式衰老」的研究其實很多,老化表現在身體的方方面面,不論男女。

03但有些疾病,會越老越輕

變老和生病的故事我們已經聽了太多太多,接下來,我們說點積極的。

有些困擾已久的症狀會在變老中慢慢消失。

比如,偏頭痛。

研究發現,從50~60歲開始,偏頭痛的發病率就會逐漸降低,70歲以上的人群中,只有10%的女性和5%的男性仍然報告有偏頭痛。

病,有來,也有走的。積極鍛鍊,平衡飲食,我們可以努力讓健康的狀態久一點,更久一點。

04就算70歲,你的大腦還在進步

變老不僅是生理層面的,有時也是社會觀念層面的。

在體面迎接衰老之前,我們可能已經面臨中年被年齡歧視。35歲被辭退,40歲高管找不到工作……年齡歧視來的越來越早,仿佛人只要跨過某個年齡,就會變得心智倒退,再也無法在職場中進取。

從生理看,根本不是這樣。

人腦是越用越靈活的。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指出,大腦是隨著運作而變化的。隨著學習的不斷進行,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也會增加。

圖片來源:網絡

西雅圖縱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也證明了這點。這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歷時最長的一項:所有的志願者每過7年都會接受一次測試。研究從1956年開始追蹤6,000人的心智能力。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志願者們出現了反應變慢的情況。但他們在四五十歲時候的詞彙、空間、方向、言語記憶和問題解決能力都要好於二十來歲。

可以這麼說,人到中年絕不意味著腦力的衰退,反倒是漸入佳境的巔峰時期。

到了60歲後,年紀大也並不意味著忘性大、不能再學習新東西。

心理學頂級雜誌《心理科學》上就有一份研究發現,在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方面,人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峰,後續進入緩慢的下降,但直到70歲之前,下降都較為平緩。而在語言、社交等方面,一直到60歲之前,我們的表現都在持續上升。

各條折線代表不同年齡段人們在各項任務上的表現。黑色:語言能力;紅色:數字記憶;藍色:圖片記憶;綠色:靈活性和反應力;紫色:表情識別能力圖片來源:文獻[7]

哪怕是70歲,我們的某些認知能力居然還在上漲。

今年8月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的研究論文指出,人們普遍認為注意力和執行功能會隨著變老而下降,但他們發現,注意力和執行功能中的關鍵因素還在隨年齡變得更好。

那為什麼我們總把年老和記憶差聯繫在一起呢?

這可能和刻板印象下,老年人被打壓的信心有關。

一項北卡羅納大學的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常常低估自己的記憶能力,從而養成了迴避記憶的習慣,無法充分發揮大腦的能力。

缺乏信心可能會成為一種自證預言——因為缺乏使用,記憶能力就逐漸衰退了。

學習新技能,不向社會的刻板印象屈服,是另一種面對衰老的英雄主義。

05交朋友比養兒防老,更幸福

有什麼可以讓老年生活變得更好一些呢?社交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很多研究都發現,孤獨感會顯著損害老年人的幸福感,還和老年抑鬱存在顯著相關。

一項薈萃研究分析了286項過往關於老年人社會經濟地位、社交和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他們發現了一個意外的結論:相比於子女,與朋友交流更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儘管,老年時我們最放心不下的,也可能是這幫朋友。

希望我們老時,也依然有最親密的好友,為我們笑、為我們高歌、為我們飛舞。

06變老,並不等於斷崖式悲傷

這是著名的 U形曲線。人生最幸福的時候是童年和老年。

圖片來源:網絡

一份研究調查了超過34萬人的研究也發現,老年人會有更少的壓力、擔憂和憤怒,老年的生活幸福感也會相比於中年出現上升。

疾病、體力不支,確實會讓人倍受打擊。

但在此之前,不要忘了環顧你的四周,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年生活,並非都是喪氣。長期鍛鍊養成更好的體魄、累計了人生的經驗與財富,收穫了一路的愛與被愛,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追求自我……

變老,或許也沒你想像得那麼糟。

在經歷真正的衰老之前,我們對衰老的評價,很多是單一的,來自社會新聞、鄰里八卦、年齡歧視的職場環境……

50歲,40歲,35歲……有人說我們太老了,皺紋是丑的,白髮是悲傷的,老人是虛弱的……總有人把老去和負面畫上等號,而忘記了其實所有人終將老去。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變老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個問題。它是一種難得的生命體驗,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類聯繫起來。

變老,本就是自然的。

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變老,而是為此做好準備,儘可能延長生命的健康周期。看待具體的問題,迎接具體的挑戰。

JAMA子刊一份持續10年的研究發現,積極地面對衰老可以減小壓力對心血管的傷害,增強自我效能感,並促進人們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這些積極的改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衰老帶來的身體機能的退化。

尤其是年輕人,雖然很難,但還是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

祝大家都能健健康康、活得瀟瀟灑灑。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丁香醫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05/214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