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北京絕望!中共史上最大海外遊客招標計劃失敗

中國消費市場利空!彭博社:中國歷史最大簽證計劃「失敗」歐美業務劇烈下滑

彭博商業專欄表示,中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舉措,將於2024年放寬對數十個國家的簽證要求,現在向19億潛在遊客敞開了大門。但是,目前只有一小部分遊客前來。數據顯示馬來西亞、越南和俄羅斯的遊客大量湧入,但美國和歐洲國家業務下滑。

彭博分析顯示,外國遊客的湧入以及他們本可以帶來的數十億美元的消費並沒有實現。來自美國和大部分西歐國家的遊客——這些國家與中國存在大量地緣和貿易爭端——都不願來。相反,來自附近亞洲國家和欠發達市場的遊客紛紛前來。

根據彭博新聞社對最新政府數據的分析,今年前三季,入境中國的外國遊客總數略低於2300萬人次。儘管這一數字大約是2023年低基數的2倍,但仍僅為2019年同期水平的63%,遠遠低於中國方面在削減繁文縟節後所希望的近乎全面復甦水平。

原因多種多樣:海外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大幅減少、經濟和地緣關係發生變化,以及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惡化。對中國來說,這些影響將限制其提振低迷經濟和促進投資的能力。在美國當選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緊張局勢再次爆發之前,這也是一次未能在國外樹立更好形象的機會。

彭博情報高級航空分析師蒂姆·巴克斯表示:「由於新冠疫情、中國的政策和地緣局勢,中國作為旅遊目的地和商業目的地的整體吸引力已經受損。免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幫助,但無法彌補人們遠離中國的事實。」

疫情爆發後,外國遊客數量急劇下降,促使中國展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旅遊推廣活動。中國重新開放邊境的兩年間,儘管歷來傾向於互免簽證,但中國方面已單方面放寬了越來越多國家的簽證政策。

(來源:Bloomberg)

(來源:Bloomberg)

中國目前已單方面向38個國家的公民提供免簽入境。疫情爆發前,只有新加坡、日本和汶萊的公民可以單方面免簽入境中國。中國還擴大了一項政策,為計劃停留10天或更短時間的過境旅客提供免簽入境,該政策目前適用於54個國家。

巴克斯說:「他們在沒有互惠原則的情況下向一些國家的公民提供簽證豁免,這表明他們有某種程度的絕望。」

迫在眉睫的美國貿易戰威脅到中國出口,吸引外國消費者回歸是中國振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宏偉計劃的重要支柱。中國正在應對自1999年以來最長的通貨緊縮,國內品牌陷入價格戰,中國消費者的家庭儲蓄率位居世界最高之列。

如果不能說服西方遊客相信中國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度假勝地,也有可能加劇中國在疫情期間關閉邊境三年後開始的孤立局面。自那以後,中國與許多西方民主國家之間爆發了一系列貿易爭端,這些敵對情緒現在反映在亞洲國家與美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旅遊關係幾乎脫鉤。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通過免簽政策吸引的遊客並不是消費大戶。世界旅遊及旅遊理事會與牛津經濟研究院聯合開展的研究顯示,2019年國際遊客人數達到頂峰,為中國帶來1320億美元。該組織估計,到2024年,外國人的消費額僅為980億美元,下降26%。

蓋伊·魯賓(Guy Rubin)於1999年與妻子Nancy Kim共同創立Imperial Tours,他說,他的美國客戶現在占業務的近40%,而新冠疫情之前這一比例約為90%。Imperial Tours提供中國境內的豪華旅行,自稱是探索中國文化遺產以及高檔餐廳和酒店的一種方式。

「美國人普遍害怕中國,」魯賓說,「人們個別說他們不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但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種說法有多不真實。」由於帝國旅遊公司專門經營中國旅遊,因此不得不將韓國也納入其中。

魯賓還表示,許多美國人發現簽證程序「非常煩人」。「我們的美國旅客正在利用過境簽證豁免計劃,但我們必須花費大量時間來解釋這些計劃的運作方式。」相反,他說,更健康的需求來自與中國貿易往來更密切的國家,如中東。

即使是那些被吸引前往中國的人——2024年前九個月,在近2300萬外國遊客中,只1300萬人是免簽證入境的——最初也心存疑慮。

在國家層面,中國沒有按國家細分遊客人數,但彭博行業研究對航班和票務分析公司ForwardKey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來自中國近鄰國家的遊客占了最大優勢。2024年,馬來西亞前往中國的往返機票預訂量較2019年激增69%,而泰國的往返機票預訂量則增長30%。

儘管大多數免簽證優惠都惠及富裕的歐洲國家,但並未帶來大量遊客。來自德國和法國的往返機票預訂量下降38%,而來自義大利的機票預訂量下降29%。

仔細研究中國的遊客人數(其中確實按某些國籍細分數據),可以發現全國各地的情況可能都一樣。約有10%的外國遊客在中國停留。

與往返機票預訂數據類似,數據顯示馬來西亞、越南和俄羅斯的遊客大量湧入,可能是因為俄羅斯人發現由於制裁而無法前往其他目的地。

加拿大、瑞士和德國遊客則避而遠之。

(來源:Bloomberg)

限制遊客的一個現實情況是航班短缺,至少是國際航空公司的航班短缺。航空分析公司Cirium數據顯示,2024年,往返中國的國際航班運力恢復到2019年的74%。在這些與中國的跨境航班中,外國航空公司僅恢復了疫情前運力的58%,而中國航空公司88%的恢復率則黯然失色。

歐洲航空公司無法使用俄羅斯領空,而且除了飛行時間更長之外,繞行俄羅斯的燃油成本也高得多。許多航空公司已經大幅削減了飛往中國的航班,因為再加上需求不足,這些航線無利可圖。中國航空公司不受空域限制,它們迅速填補了外國航空公司退出後留下的空白。

由於人們對前往俄羅斯的興趣有限,即使不使用俄羅斯領空的旅行也不太可行。日本航空公司財務長齋藤裕二表示,入境中國的遊客數量仍僅為疫情前水平的40%左右。「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他說,並將其描述為「新常態」。

其他已在中國營運數十年的航空公司已徹底退出中國市場。維珍航空有限公司於7月退出中國市場,而漢莎航空、北歐航空、澳洲航空有限公司和英國航空也因財務狀況不可持續而取消了航線。

宿務太平洋航空執行長Mike Szucs表示:「市場已經不存在了。」這家菲律賓航空公司還大幅削減了航班。

經濟關係的變化是需求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監管日益複雜和地緣緊張,西方公司一直不願加大對華投資,這也阻礙了旅遊業的發展。ForwardKeys數據分析顯示,前往中國的商務旅行預訂量僅為2019年水平的52%,而去年休閒旅行預訂量則恢復79%,出差的人並沒有留下來享受中國提供的其他服務。

Savanti Travel是一家專門從事商務預訂的公司,過去經常為許多國際高管組織前往中國的旅行。「現在,這些會議都在東京或首爾舉行,出差後他們就去日本其他地方或峇里島了,」創始人Leigh Rowan說。「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世界各地人們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已開發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和軍事實力持積極看法的人數正在減少。例如,日本遊客在一系列針對日本公民的襲擊事件後變得謹慎,而美國和加拿大的遊客明顯遠離中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反華情緒已經加深。

(來源:Bloomberg)

彭博分析最後提到,除了航空物流和地緣局勢,中國對許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即使在上海北京這樣的樞紐,英語的使用也並不廣泛,而且中國有自己的行動支付系統,不鼓勵使用現金,如果不學普通話,很難搞懂。網際網路也受到嚴格審查,因此無法訪問谷歌或Instagram等網站。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FX168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10/215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