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對美國務院保密!一場重大秘密外交震驚美多任總統

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美國退休外交官譚慎格(John J. Tkacik),現任美國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未來亞洲計劃」主任,於《自由時報》撰文分析,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大陸翻譯為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1971年策劃訪北京時,選擇由中方負責會談的錄音、翻譯與謄稿,意外保留數千頁談判逐字稿。他指出,中方速記員整理英文稿的速度快於中文,且中方口譯員將中方發言翻譯成英文,效率遠超當時的中文技術,美國口譯員無需參與。他認為,這反映了季辛吉對國務院口譯員的不信任,擔心其忠於外交圈而非白宮指令,反對中方保密能力充滿信心。

譚慎格分析,季辛吉多次強調依賴中方口譯,並以美方人員「核對翻譯」為幌子,實則完全信任中方,甚至鼓勵中方監聽他與國務院的通話。例如,在杭州商討《上海公報》台灣措辭時,季辛吉因與國務院人員爭執,向中方副外長喬冠華求援,坦言希望中方竊聽其電話以了解處境。他認為,這顯示季辛吉對中方毫無保留,對台灣議題則漠視甚至鄙夷。

他指出,1972年尼克森訪北京時,國務院口譯員傅立民僅為第一夫人翻譯閒聊,未參與核心談判,凸顯尼克森與季辛吉的保密原則——對國務院保密。譚慎格認為,排除美方口譯員造成溝通障礙,尤其在周恩來試探季辛吉對台灣法律地位時,後者對毛澤東1936年談及台灣獨立的史諾訪談毫無準備,被周恩來牽制話語權。

譚慎格表示,2006年解密的談判紀錄顯示,季辛吉的外交處理漏洞百出,對台灣議題缺乏重視。他認為,周恩來利用季辛吉對台灣歷史的無知,強調台灣屬中國,美國未有專業口譯員應對。1971年10月,季辛吉再次訪北京,周恩來以「加州天氣」暗諷雷根訪台,季辛吉未察覺弦外之音。

他分析,卡特總統對季辛吉的「逢迎諂媚」感到震驚,1977年任命的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伍考克也批評季辛吉對中方卑躬屈膝,強調捍衛美國利益。雷根同樣對季辛吉的秘密外交震驚,拒絕履行其未書面承諾。譚慎格認為,季辛吉的「開啟中國之門」雖被讚譽,但其未經充分翻譯把關的外交操作,對台灣造成長遠傷害,台灣議題在翻譯中「消失」。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2/222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