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6月3日最新報導,一項民間調查顯示,儘管中美貿易戰暫時休戰,但美國關稅上調仍對小型出口商造成衝擊,導致中國製造業遭遇2022年9月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據財新和標普全球(S&P Global)周二發布的一份聲明顯示,上個月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4月份的50.4降至48.3,遠低於50的榮枯線。該指數低於彭博社對分析師調查的所有預期,分析師的中值為50.7。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當前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依然偏多,外部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疊加內部困難挑戰。二季度伊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顯著走弱,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加。
王喆指出,政策方面,前期支持性消費政策效果持續性需進一步評估,並根據實際情況推出接續舉措。更為重要的是,拉動內需應回歸收入基本面,需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善就業環境,增強民生保障,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市場主體預期,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該調查基於5月12日至21日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遠弱於上周六發布的官方PMI數據。官方數據顯示,由於關稅暫緩,製造業萎縮幅度有所收窄。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六公布數據顯示,5月製造業PMI為49.5,較4月的49有所上升。國家統計局通常在每月22日至25日之間進行調查。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國宏觀策略主管Becky Liu表示,這種差異凸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發起的貿易戰對中國中小企業造成的不成比例的損害。
Becky Liu表示,美國關稅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會衝擊就業,而對大型企業和整體出口的直接影響可能更為有限,因為它們的業務結構更加多元化」。
Becky Liu補充道:「由於美國貿易政策之外的政策不確定性,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將進一步削弱外部需求,並可能導致未來中小企業出口進一步疲軟。」
財新調查更側重於出口,它描繪的景象讓人們再次看到,在中美同意自5月14日起降低90天關稅後,貿易停火初期,工廠是如何調整的。
調查顯示,新訂單再次下降,同時製造業產出也出現下滑。儘管對未來產出的信心有所改善,但企業減少了採購活動並裁員。
鑑於出口前景不明朗,尤其是最近幾天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再次加劇,未來幾個月製造業的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國內需求疲軟仍給經濟帶來壓力。
由於出口保持強勁,財新調查結果往往高於去年官方調查的結果。兩項調查涵蓋的樣本規模、地點和業務類型各不相同,其中民間調查側重於非國有部門的中小企業。
澳新銀行集團(Australia&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表示:「貿易環境仍然高度不確定,關鍵因素仍在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依然低迷,沒有復甦的跡象。」
圖為陰雲籠罩的上海陸家嘴金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