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3600萬的豪宅堆滿垃圾,上海阿姨的操作驚呆全網

前段時間,上海發生一件備受關注的事兒。

在價值幾千萬的豪宅小區,竟然傳出了垃圾腐爛的味道,當鄰居們推開那座別墅的大門時,徹底驚呆了。

價值幾萬塊的義大利進口沙發,早被發霉的塑膠袋和爛菜葉吞沒了。

二十萬的家具上,蟑螂正沿著奶茶杯爬行。

這一切都是主人自己所為。

身為這棟豪宅的主人,程阿姨每天雷打不動出門三趟,不是喝下午茶,而是翻垃圾桶。

物業三年清運垃圾上百次,女兒直接拉黑居委電話,有的鄰居直接選擇賣房走人。

所有人都在問:她瘋了嗎?

其實,初看程阿姨的舉動,像極了沒苦硬吃,坐擁月租四萬的房產,偏要撿廢品換幾毛錢,用著進口家具,卻睡在垃圾堆里。

但若走近這群老人,會發現摳門只是最淺的標籤。

北京有位月退休金9000的大爺,十年囤積讓家裡只剩一條垃圾隧道。

山東六旬老太撿到無處躺臥,常年站著睡覺。

他們和程阿姨有個共性,獨居、囤物成癮、抗拒丟棄。

當鄰居質問「23萬一平放垃圾圖什麼」,他們往往沉默或暴怒:「再說就燒掉!」

心理學或許能解釋他們這種行為,原來一種名為「第歐根尼綜合症」的冷門病症,正潛伏在獨居老人群體中。

一旦患上這種病,他們會失去基本的認知,他們眼中的「寶貝」,實則是常人避之不及的腐爛物。

這不是道德瑕疵,而是生理性失控。

程阿姨的丈夫因為無法忍受,早已選擇和她分居,女兒遠居國外,當居委撥通越洋電話,只等到一句「別找我」。

日本節目曾記錄過類似老人,68歲的老人住在垃圾場般的屋裡,家裡唯一潔淨物,就是全家福照片。

父母、妹妹、鄰居相繼離世後,廢紙破罐成了他對抗虛無的盾牌。

蘭州一位陳大娘說破關鍵:「孩子們給錢,可我每天對著空屋子,看見垃圾桶就忍不住伸手。」

她兒子在高級法院工作,家里根本不差錢,但撿廢品能讓她有種還在勞動的感覺。

銀川老趙更典型,3700元退休金全存著,卻爬著進出被垃圾堵死的家門。

社區清理出20車垃圾,他轉頭報警稱:「家裡遭了賊」,那些腐臭的紙箱,是他活著的證據。

當親情蒸發,存在感變弱,垃圾成了最廉價的情感寄託。

諷刺的是,阻止往往加劇執念。

子女常呵斥丟人現眼,結果老人轉為地下作戰,蘭州大娘把廢品藏樓道,銀川老趙與社區打游擊。

一位社區書記苦笑:「清一次堆十次,我們總不能拷走老人。」

程阿姨的丈夫終於答應找時間陪她去醫院就診,但三年維權已逼走鄰居,若早期有專業干預,何至於此?

上海另一位董女士坐擁多套房產,最終法院動用11名幹警加22名清潔工,九小時才清空兩屋垃圾。

可是我們只擅長清理看得見的垃圾,卻放任心靈垃圾默默發酵。

有人試圖用環保為拾荒正名,但真正的環保不該以滋生蟑螂鼠患為代價。

有人將他們的行為歸結為,老一輩喜歡節約,可當節儉變成了自我傷害和傷害他人,早已背離本質。

出路或許藏在心理醫生沈朝暉的那句話里,早期老年痴呆需藥物干預,囤積症要心理治療。

但比藥更關鍵的是陪伴,蘭州社區嘗試每月組織老年活動,教剪紙、辦茶話會。

心理學專家張麗娟呼籲:「幫老人清洗廢品,再引導捐贈,比指責有用百倍。」

當程阿姨們把垃圾當鎧甲,社會該織一張更大的網。

社區建立獨居老人認知篩查,子女把轉帳記錄換成每周陪聊,鄰居收起厭惡,遞上一句「阿姨吃飯沒」。

上海那套豪宅終會被清理乾淨,但填不滿的空洞還在無聲蔓延。

數據顯示,中國獨居老人2030年將破1.5億。

他們可能不會囤積垃圾,但或許在囤積未回復的微信、沒拆封的保健品、循環播放的電視劇。

程阿姨的極端故事雖然罕見,但空巢老人的孤獨卻比比皆是。

程阿姨物質豐裕到能買下3600萬的「容器」,卻盛放不了她那個孤獨的靈魂。

我們修得起漏水的天花板,更要修好那些漏雨的心,畢竟誰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砍柴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4/222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