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深秋最怕受涼的四個部位

      深秋時節,氣溫漸低,人體的胃部、腰部、腿部對氣溫下降極其敏感,要特殊注意這三個部位的保暖。
  
  胃部:天氣轉涼後,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胃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那些身體比較瘦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重要。因為身體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因此,醫生特別提醒,一些女性身體本來就單薄,更要注意不能為了時髦穿得太少,造成腸胃和身體「雙重受損」。此外,要減少生冰品物,多吃熟食和暖食,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腰部:天氣轉涼會使腰肌勞損、棘間韌帶損傷等疾病的症狀加重,原本並不明顯的痛症會一下子暴露出來。深秋時節,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添衣服,防止腰背受涼,晚上睡覺時更要注意腰背保暖,防止因受涼而使腰痛加重。
  
  腿部:深秋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甚至出現刺痛。天氣漸涼,要注意保暖,多用熱水泡腳或用熱水敷膝關節。醫生建議最好不要用護膝給膝部保暖,因為護膝彈性很大,用在膝部縮緊了周圍血液循環的疏通,使膝部的活動更困難。
  
  手腳和耳廓: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末梢部分,亦是凍瘡的好發部位。深秋以後,氣溫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內的血流也隨即變得緩慢。當溫度低於10攝氏度時,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靜脈回流不暢,從而發生凍瘡。
  
  因此,預防凍瘡應針對其發病機理,提前採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體育鍛鍊法加強適合自身條件的體育鍛鍊,如練氣功、跳舞、跳繩等活動,或利用每天洗手、臉、腳的間隙,輕輕揉擦皮膚,至微熱為止,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微循環障礙,達到「流通血脈」的目的。
  
  溫差水泡法取一盆15攝氏度的水和一盆45攝氏度的水,先把手腳浸泡在低溫水中5分鐘,然後再浸泡於高溫水中,如此每天乾地3次,可以鍛鍊血管的收縮和擴張功能,減少凍瘡的發生。
  
  服、擦藥物法有凍瘡體質者,可在入冬前一月增加維生素A、C及礦物質的食入,可口服煙醯胺片0.1克,日3次,鈣片0.5克,日3次,以提高機體耐寒力。
  
  也可在凍瘡好發部位塗擦辣椒酊(取干辣椒20克,密閉浸泡於75%酒精500毫升中,7天後可用),每日擦2-3次。
  
  也可取中藥三七、紅花、赤芍、雞血藤等各適量,水煎取液,局部擦洗。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健康863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