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醫生提醒:比脂肪傷害更大的其實是低質量碳水,應該控制攝入的量

「醫生,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真的會帶來一些危害嗎?」

碳水化合物

現實生活中提到不健康的飲食,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其實「低質量」碳水化合物的危害不比它們小。為了讓大家對「低質量」碳水化合物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我來分享一下相關知識。

1.什麼是「低質量」碳水化合物?

這裡說的「低質量」碳水化合物其實是一種通俗的說法,用專業的詞彙來表示的話,它就是指升糖指數高的食物。

不少朋友可能對升糖指數不太了解,這裡我來解釋一下。升糖指數的全稱是「血糖生成指數」,它主要是用來表示食物升糖快慢的。

一般來說,食物的升糖指數越高,那這種食物對血糖的影響就越大。升糖指數高的食物被人吃進去以後,它們很快就會被轉化為葡糖糖,進而會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

不少人認為含糖高的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更快,其實這個並不一定,升糖指數的高低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澱粉的糊化程度。很多糖尿病患者估計都被醫生告知不能喝稀飯,這個主要是因為稀飯的糊化程度比較高,喝了它以後就會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很顯然這是不利於控制血糖的。

常見的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包括稀飯、藕粉、炒飯、糯米飯、拉麵、南瓜荔枝、梨、蜂蜜、麥芽糖等。

2.「低質量」碳水化合物有哪些危害?

❶增加肥胖的風險: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應該看出來了,「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當吃了這些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後,就會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人體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就會分泌很多的胰島素

胰島素降低血糖的機制主要是把用不完的葡糖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增加人體對葡糖糖的利用和吸收,經常吃一些升糖指數偏高的食物,就會使得人體內有更多的脂肪被儲存起來。長此以往,就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不少朋友認為吃肥肉比較容易讓人變胖,其實相對來說,「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才更容易讓人發胖。雖然說同等重量的脂肪含有的能量高於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被吃進去的脂肪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人吸收,大多數脂肪還是被排出體外了。

❷增加糖尿病的風險:當人吃了升糖指數偏高的食物以後,血糖就會飆升,這個時候人體就需要分泌很多的胰島素來應對。#養老知識大賽#

偶爾吃這種「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問題不大,但是長期這樣就會增加胰島細胞的負擔。胰島細胞長期超負荷工作,它也會有「撐不住」的一天。當胰島細胞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體就無法分泌足夠多的胰島素了,這個時候就會引起血糖升高。

另外,長期吃「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就會增加肥胖的風險。人變胖了以後,就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了。人體為了控制血糖的穩定,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時間久了也會把胰島細胞「累死」。

❸增加齲齒的風險:根據一些研究,我們的口腔中大約有500多種細菌,細菌的數量也是比較龐大的。

經常吃這些「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就會使得牙齒表面附著這些物質。口腔里的細菌就會分解這些物質,產生一些酸性物質,牙齒在酸性物質的持續「腐蝕」之下,就會容易出現齲齒。

雖然說很多人每天都在刷牙,但是依然會有一些死角刷不到,而且不少人的刷牙方式壓根就不正確。

動脈硬化

❹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一些研究發現,長期攝入升糖指數偏高的食物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當人長期吃升糖指數偏高的食物後,就容易讓人變胖,而肥胖的人群得高脂血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血脂升高以後,可損傷血管,這個時候血液中的脂肪就會沉積在受損的血管內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免疫反應以後就會演變成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動脈斑塊。

另外,肥胖和高脂血症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健康明星計劃#

3.「低質量」碳水化合物不是說不能吃,而是需要控制量:

雖然說長期吃「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會有不少的危害,但是這並不是說一點都不能吃這類食物,而是需要控制吃的量。

另外,即便是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如果吃得太多了,依然會引起血糖的顯著升高。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我們在選擇主食的時候,儘量選擇沒有經過精加工的全穀物,也可以在白面中加入玉米面、黃豆面等。

平時在吃飯的時候,也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我們都知道,蔬菜中的膳食纖維的含量是比較高的,如果在吃主食之前先吃一些蔬菜,這樣就可以延緩胃腸道對主食的吸收速度,從而可以降低主食的升糖指數。

與此同時,在做飯的時候注意採取急火快炒、急火煮等的烹飪方式,把食材加工成剛好弄啃動,又不感覺到生硬。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把食物冷涼了再吃。就拿紅薯來說吧,剛煮熟的紅薯的升糖指數是77,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而紅薯放涼以後,升糖指數就變成了53,屬於低升糖指數食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人生小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