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和美國共和黨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及國會選舉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這說明了什麼?過去四年美國的民主黨不斷推動的左派價值觀雖然在美國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次大選似乎美國的多數選民用選票表達了他們的意願,那就是,支持川普和共和黨的選民希望美國社會出現價值回歸,也就是回到美國社會傳統的價值體系上來。這是筆者分析美國大選前後的多次民調薪料所得出的結論。
一、美國社會中的價值觀之爭:「進步」vs「保守」
雖然左派意識形態在美國中學和大學校園裡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這樣的意識形態及其價值觀,真的得到了多數美國民眾的認可嗎?民主制度下,選舉最大的功能就是讓每個美國公民表達他們的心聲,而這樣的心聲最後會反映到選舉的計票結果上。
雖然很多教師和媒體工作者非常堅持自己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但是,一個國家多數選民的價值觀傾向,不見得是在老師具有校園優勢地位的教室里,也不是由編輯記者掌控媒體版面來主導的。最終,是選票的流向告訴美國政界和美國社會,到底美國的多數選民想要選擇代表哪一種價值觀的候選人。
談到價值觀,在美國校園和「主流」媒體上,最常出現的兩個具有對立意義的詞彙就是「進步」和「保守」。其字面意義本身暗示的是,「進步」代表著先進的理念,「保守」代表著「落後」的理念,因此,堅持「進步」理念的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居於一種優勢的地位。然而,果真如此嗎?
我一直不使用「保守」這個被強加的概念,因為,在美國,被指稱的所謂「保守」價值觀念,它自身並沒有排他性;而「進步」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卻對不贊同它的人們形成了相當程度的排擠和壓制。壓制他人的價值理念,本身不可能是「進步」的,因為這樣的思維方式,與自由民主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念背道而馳。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傳統價值觀念這個概念,來代表不贊成「進步」理念的人們所信奉的價值觀;也就是說,與「進步」相對應的,不是「保守」,而是「傳統」。美國作為一個老資格的民主國家,堅持民主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美國政治文化的悠久傳統,這個傳統必須被堅持下去,否則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就會動搖。
二、美國的國家方向認同:兩個重要而被忽視的民調回應
美國大選過程中的選票上,代表不同價值觀傾向的候選人,吸引了絕大多數投票人去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為什麼被稱為「保守」的川普,反而拿到了多數選票?選票上的人名本身,並不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觀察選舉前後的民意調查資料,卻可以找到鮮明的答案。然而,「主流」媒體上極少討論選前民調中反映出來的顯而易見的價值觀分歧。筆者現在來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補課」。
我搜集並分析了大量選前的美國民調薪料,從10月10日到11月4日,一共有168份民調。這些民調中,不少民調都在反覆問同樣的兩個問題。一個是,President Biden Job Approval(是否認可拜登總統的職務履行);另外一個問題是,Direction of Country(美國國家的方向認同)。
關於民調中選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美國的「主流」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加以忽視,因為這選民對兩個問題的回答,針對性太明顯了。然而,美國越來越多的做選舉民調的機構卻反覆向選民問這兩個問題。這些機構並非都是持批評執政的行政當局立場之媒體或民調機構;相反,很多支持執政當局的「主流」媒體做選舉民調時,也紛紛問這兩個問題。
下面是我搜集的從10月10日到11月4日期間,問過這兩個問題的美國民調機構。為簡化文字,本文把相關民調中涉及到的上述兩個問題分別稱為「問題一」和「問題二」。因為提問這兩個問題的民調太多,所以按兩個階段來列舉,10月10日到10月23日為一個階段,稱其為「選舉動員期」,10月24日到11月4日為另一個階段,稱其為「選舉激戰期」,11月5日即大選日。
下面具體來介紹,在「選舉動員期」和「選舉激戰期」當中,美國一共有多少個民調問過這兩個問題,而問這兩個問題的機構可能是什麼樣的政黨立場;最後,到底美國選民在不同民調當中,對這兩個問題的應答,有什麼特點。
三、敏感問題引關注,不分立場反覆問
上述的兩個問題,對執政的民主黨而言,是高度敏感的。問題一所涉及的是對拜登行政當局主要政策的認可與否;而問題二既涉及到美國的各項重要政策,更把今年的大選拉高到了美國的國家方向之認同。
照道理,立場接近執政黨的民調,不會太想觸及這兩個問題。但事實是,各種立場的機構,都反覆地在民調中問了這兩個問題。
在「選舉動員期」(10月10日到10月23日),一共有10家機構在13份民調中涉及到這兩個問題中的一個,或同時會問這兩個問題。這10家民調機構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NBC(10月13日,問題一);Harvard-Harris(10月14日,問題一、問題二);Marist(10月16日,問題一);Economist/YouGov(10月16日,問題一、問題二;10月23日,問題一;問題二);Marquette(10月16日,問題一、問題二);FOX News(10月17日,問題一);Gallup(10月17日,問題一);Reuters/Ipsos(10月17日,問題一、問題二);Rasmussen Reports(10月18日,問題一;10月21日,問題二);HarrisX(10月18日,問題二);Forbes/HarrisX(10月23日,問題一、問題二)。
在「選舉激戰期」(10月24日到11月4日),問這兩個問題的民調就更多了,一共有12家機構在18份民調中涉及到這兩個問題中的一個,或同時問這兩個問題。這些機構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Rasmussen Reports(10月24日,問題一;10月28日,問題一、問題二;10月29日,問題一;10月31日,問題一;11月4日,問題一、問題二);Wall Street Journal(10月24日,問題一、問題二);NY Times/Siena(10月25日,問題一、問題二);Emerson(10月26日,問題一;11月3日,問題一);ABC News/Ipsos(10月27日,問題一);Atlas Intel(10月29日,問題一;10月31日,問題一);Reuters/Ipsos(10月30日,問題一、問題二);Economist/YouGov(10月30日,問題一、問題二);Forbes/HarrisX(10月31日,問題一、問題二);Gallup(11月1日,問題一);NBC News(11月3日,問題二);NPR/PBS/Marist(11月4日,問題一)。
綜合「選舉動員期」和「選舉激戰期」期間在民調中問過這兩個問題的機構,一共是16家(部分機構在這兩個時期都做了民調),它們問這兩個問題的民調總共是31份,占同期所有民調的18%。也就是說,差不多近五分之一的民調都要問這兩個重要的問題。因此,從10月10日到10月23日,全美一共有31份民調可以用來觀察選民對上述兩個問題的看法。
四、民調薪料可靠嗎?
隨著民調接近11月5日的投票日,不同民調中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應資料,是非常分散、差異甚大,還是相對地比較接近?如果差異甚大,說明接受民調的選民看法本來就非常分散;反之,如果多項民調的結果都非常接近,那對今年的大選結果,顯然就具有鮮明的指向意義。
然而,不同民調問上述兩個問題的時候,本來就會存在民調偏差,其原因是民調的機構效應所造成的結果偏差。所謂的機構效應,是指做民調的機構本身既定的立場,比如它比較偏向某個政黨,所造成的應答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