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蘇暁康:2024年歲末回眸

作者:

十月:國慶排座次

排座次是中共一大學問,無非權力的消長,然而解讀並非易事,比如這次習近平安排的座次,左為「木匠」李瑞環,右為「影帝」溫家寶,是何種意味?

溫家寶曾對習的接班上位舉足輕重,胡溫廢黜薄熙來,才有習的今天,而且最早是由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公開敲打重慶市委,不可一世的薄熙來轟然倒台,所以我說「胡溫是習近平的,這應當是今日溫家寶坐在習右手之位的權力根據;

然而,還有一個更早的根據,在六四事件之前:八九年四月二十五日這天,鄧小平接見楊尚昆李鵬,是在玉泉山的軍委秘密駐地,他的一席話,後來流傳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中有鄧小平的「三不怕」(不怕流血,不怕罵娘,不怕制裁);另一個版本中,鄧小平的原話是:「專政要用起來,留點血不要緊。」李鵬吩咐溫家寶在傳達前把它過濾掉了。」

十月十二日,柴靜採訪我:趙紫陽不喜歡《河殤》,但又把它送給李光耀

這個訪談,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我們談了很多話題,但是最終的效果,出自柴靜的神技:剪接,她不僅採訪追問厲害,也剪接出價值和精神兩種元素,突出我在傳統和現代化之間的掙扎,更鋪展社會政治大衝突下的私人命運之悲苦。

播出後我對柴靜說:「我剛剛看完它,淚水盈眶,謝謝你!」

她說:「我編輯時也是如此。留言裡有一位說"最後鼓聲一起。淚流滿面"。我以為人們把河殤忘了,原來還有那麼多共鳴。」

我又說:「希望這一次引起的,是思考能夠勝過激情,對完全的『後河殤』、『後八九』的世代,我沒有信心,你呢?」

她靜靜的說:「這次的留言是一個了解他們的機會。」

我去看留言,一天已有119261條;

這真是:歷史難以磨滅,觀眾永遠是上帝。

我接受柴靜採訪,事先有一個單子,標題是:

八十年代發掘了電視傳媒的可怕效應

1、中央政治局因一部電視片引發政爭,王震李先念發難,趙紫陽讚揚,最後禁演,通緝所有撰稿人;

2、央視播放兩次,各省市台再重播一次,觀眾上億,解說詞在中央報刊全文刊登,空前絕後;

3、高層博弈之際,央視提供資金做續集《五四》;

4、在中國和海外華人社會包括港台掀起一場文化大討論;

5、六四屠殺後,鄧力群下令模仿《河殤》樣式拍了一部批判它的《世紀行》。

這些問題,可能才是《河殤》留下的值得思考的真問題。

島鏈咽喉

十月底,《報導者》出版一本『島鏈有事』。

台海一戰,可能性極高。這個神秘海峽,已成全球最敏感點,七十多年來,冷戰格局、海峽疆界、國共對峙、兩岸恩仇,都在這裡上演,曾有一場「古寧頭戰役」,令毛澤東指揮「三大戰役」奪取政權的神話,最後落腳在一場不光彩的「失敗偷襲」上,號稱常勝將車的粟裕也寫了檢討,後來中共的「統一欲望」,從毛鄧一直到習,也苦熬了五代領袖。背靠大洋,面對大陸,這個位置就叫台灣獨特、要害、痛苦。然而最近美國換了總統,川普對華政策、協防台灣等等,皆撲朔迷離,台灣再次面臨徬徨憂鬱前景。

美國、日本、中國、韓國朝鮮等,在這個架構中互動了超過半個世紀,結局是:

1、「工業東亞」煙消雲散;

2、「大中華經濟圈」被中國崛起取代;

3、「東北亞經濟圈」始終沒有出現,朝鮮成一個「核爆點」;

4、日本一直在美中之間掙扎、投機;

5、「民族主義」勃興成為集權的幫凶;

6、中國經濟起飛制度倒退;

7、美國過早撤離亞太,乃是這一切的主因。

這條海峽依然不寧靜,是因為貧困大陸崛起了,把陸地鋪滿了鐵路之後,就造航母了。

由此,美國從歐巴馬執政時期,返回太平洋,構建第一島鏈,堵截中國「走向大洋」,後來更加明確的部署,是前後兩任國務卿蓬佩奧和布林肯皆赴東京,要組建一個「印太架構」以對付中國。

其實早在三十年前就有這個架構,卻因為美國誤判中共,過早撤離東亞而前功盡棄。這次美國不僅聯合整個東亞、東南亞乃至大洋洲國家,還拉上了印度,徹底包圍中國。

今天的東亞,最敏感部位已非朝鮮半島,而是台灣海峽。

十二月:辛亥迷思

王炳章12月28日滿76歲,系獄22年。

紐約王軍濤的民主黨正大聲疾呼營救王炳章,卻聲音微弱,因為當下中國面臨的革命前景,則是一個更加緊迫、爆炸性,甚而尷尬的大問題,這也可稱為「辛亥迷思」。自從六四屠殺以後,中國一直被「保守主義」思潮所壟斷,思想界瀰漫所謂「告別革命」的綏靖思潮,然而批判「激進主義」的大師余英時教授,在其晚年重新詮釋「辛亥革命」的意義,乃是在中文話語中被徹底忽略的一個重大現象,甚至直到今天依然餘溫不絕的「余英時熱」中,也絕少有人提及他這一晚年痛苦和大聲疾呼,這不是愈加充滿了悲涼嗎?王炳章的命運,恰好跟這個「辛亥迷思」,緊密相連!

中共忌諱紀念「辛亥革命」,怕誘發大陸民眾的「革命想像」。後來習近平為了統戰台灣,高調想做「辛亥傳人」,我卻想起十年前余英時先生的「辛亥談」,余先生日前與北京《經濟觀察報》記者馬國川訪談《回首辛亥革命》,是近來他極精彩的談話,國內封殺,卻被董橋欣賞而刊登於《蘋果日報》。我這才找來閱讀,果然把所謂「晚清變革」、「辛亥意義」捋得一清二楚。近十幾年,『反「反傳統」』漸成主流話語,進而對「辛亥推翻皇權」作負面詮釋、否定孫中山已成時髦,一個替代的說辭,即「西太后亦做了改革」堂而皇之成立,卻是為中共今日「不改革」辯護。哪知「批判激進主義」的大師,率先肯定「辛亥」、否定「晚清變革」、極言「滿洲黨」不肯改制才誘發革命,進而肯定革命並非「暴力」,甚至「軍閥割據」才有多元空間而生出「五四」,比比皆歷史洞見,非「大師」不敢言也。由此便也印證「所有歷史皆當今史」,不從當下出發說歷史則無異於空談妄說。余英時滿腹經綸,把玩古今於談笑之間,卻不沾一絲迂腐或高深,當今一人而已。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02/215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