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博士太太:讀了那麼多書,還是得靠中文活著

「你先別動,『好』的拼音是——h,a,o——『hao』,讀一遍。」

阿雯蹲在地毯上,手裡拿著一本兒童漢語課本,對面是個四歲的小男孩,一邊摳鼻子一邊咬筆頭。

牆上貼著一張拼音表,已經起邊卷角。客廳里飄著混合的奶香味和洗衣液味,這是她工作的地方,也勉強算她的「課堂」。

她42歲,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在國內念的語言學,隨丈夫來美國七年了。

丈夫是麻省理工的訪問學者,後來留下來繼續深造,現在在大學裡搞科研,她則在波士頓郊區一所私立幼兒園裡,做中文老師。

「準不準你說了不算,家長說准了才算。」她輕聲笑了一下,聲音里並不苦,只是累。

她每周教12個孩子,年齡從3歲到8歲,家長有亞裔也有白人,有的希望孩子「保持母語」,有的只是為了申請名校湊語言分。「反正沒人真在乎中文到底學得好不好。」她說。

她講普通話帶成都口音,一開口人就知道她不是這邊土生的老師。她說:「我以前在國內教大學生的,現在在這邊教小孩。教育方式、教學資源、家長態度,通通都得重新學。」

「我老公說我這叫『學以致用』。」她聳了聳肩,「但我更願意說,是『用以餬口』。」

她曾試著找社區學院的語言助教,但沒有綠卡,申請卡在身份審查。她也去做過兼職翻譯,可那種工作零碎、沒保障,後來還是老老實實回到教中文。「只要孩子不哭,家長滿意,就還能混下去。」

她住在劍橋郊區的兩室公寓裡,房租每月2600美元,由丈夫承擔一大半。她說她掙的錢,大部分花在孩子教育資源上——她有個女兒,今年小學三年級,她每天親自接送,輔導作業,用自己並不完美的英文與老師溝通。

「我女兒英文比我好,中文比我差。她有時候笑我發音不標準,我也笑她寫不出『熊貓』。」她笑著講,但眼裡有疲憊。

她不是社交型的人,也沒有太多朋友。來美七年,她和丈夫朋友圈仍局限在幾個中國學術圈裡的家庭。「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孤島,」她說,「一人一個屋,一人一張桌,一天說不了幾句話。」

她有一本寫生詞的筆電,密密麻麻寫滿了生活詞彙:保險、退稅、校醫、地鐵卡……她說這些都是「移民必須自己摸出來的路」,沒有老師教,也沒人主動說。

「有時候會想,我讀那麼多書,到頭來還是靠中文吃飯。」她說的時候並不抱怨,「但也好,至少不是靠打掃廁所。」

她不喜歡談「成功」,也不願意說「委屈」。她說她的生活不是漂泊,而是停滯。「像一塊石頭,被按在那裡,你就在那裡長苔蘚。」

「我不是來改變世界的,」她最後說,「我只是想安安穩穩地活。」

她沒說「值不值得」,也沒說「後不後悔」,只是低頭接著干。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趙天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4/222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