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你的愛被取消了:《哈利·波特》之外的背叛——西方取消文化與「文革」式的幻影(圖)

作者:

編者薦語:

近日J.K.羅琳發表一篇長推文,正面回應了當年出演《哈利·波特》的年輕演員們。2021年,我們曾以羅琳為案例,寫過一篇評論文章,並刊載於《經濟觀察報》。四年之後,當我們重新回望,也能理解為什麼羅琳的反擊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圖源:IC Photo)

更新前言(2025年9月30號)

近日英國女作家J·K·羅琳發表一份長推文,正面回應了當年出演《哈利·波特》的年輕演員們。她點名批評的對象之一,是那位昔日因電影而聲名鵲起的女演員艾瑪·沃森。

這些演員可以說因《哈利·波特》而名利雙收,但可悲的是,他們在極為年幼的時候,便深受西方白左,尤其是女權白左極端性別文化的影響,進而開始反過來批評甚至攻擊這位成就他們的「恩人」。這一幕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文革時期,學生批鬥老師的場景。羅琳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輿論與政治壓力,甚至生命安全也一度受到嚴重威脅。

然而,她展現出的獨立與堅毅,正是英國女性、尤其是女作家所特有的品質。早在2021年,我們就曾寫過一篇有關「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文章,以羅琳為案例,發表在《經濟觀察報》上。四年過去,再度回望,可以看到世界局勢已經發生某種變化:隨著川普的強勢回歸,西方的極左思潮多少受到遏制,他們已不再像往日那般囂張。至少在短期內,川普的上台阻止了西方文明進一步墜入荒誕的深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些當年的「哈利·波特孩子們」,開始釋放出一絲似是而非的「懺悔」姿態。但羅琳的回應精準地點破:那並不是真正的懺悔,而只是因為全盤譴責羅琳不再像幾年前那樣時髦,於是他們選擇了策略性的收斂。以下是推文翻譯:

『』我看到對此有不少評論,所以想澄清幾點。

我並不認為自己「理應」永遠得到某個曾經飾演過我筆下角色的演員的認同。這種想法就像我需要去詢問二十一歲時的上司,今天該持有什麼觀點一樣荒唐。

艾瑪·沃森和她的合演者們完全有權擁抱「性別認同」這種意識形態。這類信念受法律保護,我當然不希望他們因為這些信念而失去工作,或遭遇威脅、暴力,甚至死亡。

然而,特別是艾瑪和丹,這些年來都明確表示,他們認為我們過去的職業關係賦予了他們某種特殊的權利——甚至義務——去在公眾場合批評我和我的觀點。多年過去,在他們結束《哈利·波特》的演出之後,他們依然自認為是我創造的世界的事實代言人。

當你從對方十歲就認識時,很難擺脫一種天然的保護欲。直到最近,我都還無法完全拋下那些需要被溫柔引導著完成台詞的孩子們的記憶。過去幾年裡,我一次又一次拒絕記者們就艾瑪發表評論的請求,最典型的就是在《J·K·羅琳的女巫審判》那部紀錄片期間。諷刺的是,我甚至告訴製片人,我不希望因為我說的話而讓艾瑪受到圍攻。

在附帶片段中,電視主持人提到了艾瑪那段「都是女巫」的演講。坦率說,那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但比演講本身更讓我受傷的,是隨之而來的附註。艾瑪讓人轉交給我一張手寫便條,上面只有一句話:「我很遺憾你正在經歷這一切。」(她手裡有我的電話號碼。)

那時,死亡、強姦與酷刑的威脅正達到頂峰,我的安保措施被迫大幅升級,我時時刻刻為家人的安危擔憂。艾瑪剛剛在公眾場合往火堆里添了一把柴,卻以為一行字的關切就能讓我感受到她的善意和同情。

和那些一生都未曾脫離財富與名聲庇護的人一樣,艾瑪對現實生活的艱辛缺乏體驗,甚至不知自己有多麼無知。她永遠不會需要流浪者看守所。她不會被安排在公立醫院的男女混合病房。我敢說,她自童年後就沒再進過街頭試衣間。她所謂的「公共廁所」,其實是單人間,門外還配著保全。她可曾不得不在市政泳池新設的男女混用更衣室里脫衣?她會需要依賴一個拒絕保證純女性服務的公立強暴危機中心嗎?她會不會有一天被關進與自稱「女性」的男性強姦犯同處一室的女監牢?

我十四歲時並不是百萬富翁。我在貧困中寫下了那本讓艾瑪聲名鵲起的書。正因如此,我從自身的生活經歷中清楚地理解,艾瑪如今積極參與的、對女性權利的踐踏,對那些沒有她特權的女性和女孩意味著什麼。

最大的諷刺在於:若不是艾瑪在最近一次採訪中突然宣稱「我愛她,並且珍惜她」——而我懷疑她之所以改口,只是因為她注意到如今公開痛罵我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時髦——我或許永遠不會如此直言不諱。

成年人不能一方面親昵地投身於一個經常公然呼籲暗殺我這樣的朋友的激進運動,另一方面又厚著臉皮要求仍然享有這位朋友的愛,就好像那人是他們的母親。艾瑪當然有權不同意我的觀點,甚至有權在公眾場合表達她對我的感受——但我同樣擁有這種權利,而我終於決定行使它。『』

以下是當年的舊文《「你的愛被取消了」——歐美取消文化的來龍去脈》,最初發表於《經濟觀察報》

J.K.羅琳的推文

英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女性層出不窮。這些作家的成就如此之高,其聲譽往往超過了她們同時代的男性作家,而J.K.羅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各種由讀者進行的投票中,J.K.羅琳在英國著名作家的排名,幾乎總是能夠躋身前十位。這當然既是由於她仍然處在我們這個時代,給予人們的印象清晰而鮮活,也是由於她作為暢銷書作家、叢書銷售量早已超過億冊,其受歡迎的程度實在不容忽視。

羅琳的時代開始於1997年,她的系列叢書「哈利·波特」第一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問世。哈利·波特在讀者間引起的激情,不僅改變了圖書出版業的商業模式,更如書名所示,魔法般的將千禧年孩童帶回到書桌前,將他們塑造成了熱愛閱讀的一代。在此之前,有人甚至悲觀地預測過紙質書籍的消失。然而,伴隨著哈利·波特的出版,孩童的閱讀人數及孩童的閱讀量一直在大幅度地上升,千禧一代幾乎是讀著哈利·波特長大。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作為傳奇人物的羅琳卻被挾裹進另一個神奇的時代,甚至一度成為這個時代旋渦的中心人物。這個時代,我們將其稱為取消文化時代(Cancel Culture)。

羅琳所處的這個時代漩渦,如此地激盪,又如此地對她毫不友善,以至於11月底,宣布製作的20周年重聚節目《回到霍格沃茨》中,與電影哈利·波特有關的所有主要人員幾乎都受邀了,唯獨羅琳沒有。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印象與邏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01/228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