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江南烏鎮的東市河畔,有一座百年歷史的觀音堂。堂內供奉的觀音菩薩像,是明朝萬曆年間留存下來的木雕珍品,相傳極為靈驗。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鎮上的百姓都會帶著香燭、供品來參拜,祈求平安順遂。觀音堂里有一位老僧法號智空,她看著堂內熙熙攘攘的香客,緩緩說道:「諸位施主,皆來求福,可曾想過,福分並非求來,而是自身修來?觀音菩薩曾說過,一個人有沒有福,無需問卜,一眼便能看出,只因這三點特質,藏不住,也裝不來。」
話音剛落,人群中便有人追問:「大師,不知是哪三點特質?還請您細說。」智空尼微微一笑,目光掃過人群,最終落在了三個不同的身影上:「這三點特質,正好能在三位施主身上找到印證。今日,老尼便借這觀音堂的清淨地,為諸位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待人謙和:眉宇間的溫善,裝不出的寬厚
智空最先指向的,是站在供桌左側的一位中年男子。他身著藏青色綢緞長衫,面容溫和,正彎腰幫一位年邁的阿婆整理被風吹亂的頭巾。此人是烏鎮西市街「景明綢緞莊」的老闆顧景明。
顧景明在烏鎮經營綢緞莊已有十五年,生意做得紅火,卻從無半點老闆的架子。鎮上的人都說,顧老闆是個「軟性子」,待人謙和得很。就說去年冬天,有個外地來的貨郎,不小心把擔子撞翻,裡面的胭脂水粉灑了顧景明一衣襟。貨郎嚇得臉都白了,連連道歉,說要賠錢。顧景明卻笑著擺擺手,非但沒要賠償,還幫著貨郎把擔子扶起來,叮囑他路上小心。

還有一次,綢緞莊來了個穿粗布短打的青年,說是要給即將過門的妻子扯一匹紅綢做嫁衣。可青年摸遍了口袋,也只湊夠了一半的錢,急得眼圈都紅了。顧景明見他窘迫,便主動說道:「小兄弟,這紅綢你先拿去,剩下的錢,等你以後日子寬裕了再還也不遲。」青年感動得連連作揖,後來每逢過節,都會帶著自家種的瓜果來看望顧景明。
可誰也不知道,顧景明並非生來就如此謙和。他年輕時性子急躁,一點小事就容易動怒。二十歲那年,他跟著父親學做綢緞生意,有一次因為夥計算錯了帳,他當場就發了火,把帳本摔在地上,還說了不少難聽的話。這件事讓父親很是生氣,對他說:「做生意先做人,你脾氣如此暴躁,誰還願意跟你打交道?福氣只會被你嚇跑。」

顧景明當時沒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直到半年後,綢緞莊的生意突然一落千丈。老主顧漸漸不來了,新客人也寥寥無幾。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聽到兩位客人在店外議論:「聽說這家老闆脾氣差得很,上次有個老人問多了幾句,就被他懟了回去,咱們還是去別家買吧。」
顧景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壞脾氣,竟把生意都「作」沒了。他想起父親的話,開始學著收斂脾氣,待人謙和。綢緞莊的生意,也慢慢好了起來,不僅老主顧回來了,還多了不少新客人。
智空講完顧景明的故事,對眾人說道:「諸位請看顧施主,他與人說話時,眉眼總是帶著笑意,待人接物時,舉止總是透著謙和。這種溫善,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常年累月待人寬厚積累下來的。有福之人,必先學會謙和,因為謙和能聚人,人能聚則事能成,事能成則福自來。若一個人總是滿臉戾氣、言語刻薄,即便家財萬貫,也難有真正的福氣。」

行事踏實:手腳間的勤勉,藏不住的穩重
接著,智空尼的目光轉向了觀音堂門口的一位老婦人。她穿著灰布圍裙,手裡提著一個竹籃,正彎腰撿拾地上的香灰,將其倒進旁邊的布袋裡。這位老婦人,便是東市街雜貨鋪的店主王阿婆。
王阿婆今年六十多歲,丈夫早逝,獨自一人拉扯大了兩個兒子。她在東市街開了這家雜貨鋪,雖然鋪子不大,生意也不算興隆,可王阿婆卻做得格外踏實。
每天天不亮,王阿婆就起床了。她先是把鋪子打掃得乾乾淨淨,貨架上的商品擺得整整齊齊,然後才開門營業。有客人來買東西,她總是把東西擦得乾乾淨淨再遞給對方,遇到鄰居家有事,她還會主動幫忙看店,分文不取。

去年夏天,鎮上下了一場大暴雨,東市街的不少店鋪都進了水。王阿婆的雜貨鋪也沒能倖免,積水漫到了膝蓋。她沒有慌亂,而是先把貨架上的商品搬到高處,然後挽起褲腿,一盆一盆往外舀水。鄰居們見狀,都來幫忙,可她卻不好意思地說:「你們家裡也有事,快回去吧,我自己慢慢來就行。」
智空尼看著王阿婆忙碌的身影,對眾人說道:「王施主今年六十多歲了,可手腳依舊勤快,做事依舊踏實。她打掃鋪子時,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她整理商品時,每一件都擺放得整整齊齊。這種勤勉,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刻在骨子裡的踏實。
有福之人,必定行事踏實,因為踏實能成事,事能成則生活安穩,生活安穩便是最大的福氣。若一個人總是好高騖遠、好吃懶做,即便一時得意,也難有長久的福氣。」王阿婆聽了智空尼的話,停下手中的活,不好意思地笑了:「大師過獎了,我就是個普通的老婆子,只是覺得做事就得認真,不能糊弄。」

心懷感恩:言語間的暖意,掩不住的知足
智空尼的目光最後落在了人群角落裡的一位年輕書生身上,他穿著洗得發白的青布長衫,手裡拿著一本舊書,正安靜地站在那裡,聽著智空尼說話。這位書生,名叫蘇文謙。
蘇文謙是外地來烏鎮的,父母早逝,獨自一人靠著寫文章、抄書為生。他的日子過得很清貧,住的是一間破舊的小閣樓,每天只能吃兩頓粗茶淡飯。可即便如此,他臉上卻總是帶著淡淡的笑意,言語間也滿是暖意。

有一次,蘇文謙去觀音堂附近的麵館吃麵。他點了一碗最便宜的陽春麵,正要吃時,看到旁邊有個乞丐餓得發慌,便把自己的面分了一半給乞丐。乞丐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道謝。蘇文謙卻笑著說:「沒什麼,不過是一碗麵而已,能幫到你就好。」
還有一次,蘇文謙幫鎮上的一位老秀才抄書,老秀才給了他一些報酬。他拿著錢,沒有先給自己買東西,而是給孩子們買了些筆墨紙硯。很多人都說:「蘇先生,你自己日子過得也不容易,怎麼還想著孩子們?」蘇文謙卻說道:「我能有口飯吃,能有書讀,已經很知足了。這些孩子比我更需要幫助,能幫到他們,我心裡也高興。」
讓人沒想到的是,蘇文謙的善良和感恩,竟為他帶來了好運。今年春天,一位從上海來的出版商到烏鎮遊玩,偶然看到了蘇文謙寫的文章,覺得他很有才華,便邀請他去上海的出版社工作,薪水比他在鎮上抄書高了好幾倍。
蘇文謙猶豫了,他捨不得離開烏鎮,捨不得這裡的街坊鄰居。可街坊們卻勸他:「文謙,這是個好機會,你應該去。你有才華,就該有更好的發展。以後發達了,別忘了我們就行。」蘇文謙最終還是去了上海。他在出版社工作得很努力,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他沒有忘記烏鎮的街坊們,每逢過節,都會寄些禮物回來,還經常寫信問候他們。

智空尼看著蘇文謙,對眾人說道:「有福之人,必然心懷感恩,因為感恩能帶來快樂,快樂能滋養心靈,心靈富足便是最大的福氣。若一個人總是怨天尤人、不知滿足,即便擁有再多,也難有真正的快樂,更談不上福氣。」
就在這時,觀音堂內突然金光一閃,堂內供奉的觀音菩薩像仿佛活了過來一般,面帶慈祥,緩緩開口說道:「智空所言,正是老衲要對世人說的話。一個人有沒有福,並非由天註定,而是由己決定。待人謙和,便能聚人聚福;行事踏實,便能成事安福;心懷感恩,便能知足享福。這三點特質,是有福之人的標誌,藏不住,也裝不來。」

眾人見狀,紛紛跪地參拜。觀音菩薩繼續說道:「世人皆求福,卻不知福就在自己身上。若能做到待人謙和、行事踏實、心懷感恩,福氣自然會降臨。反之,若待人刻薄、行事浮躁、心懷抱怨,即便求遍天下神明,也難有福氣。望諸位好自為之,修己身,積己福。」
說完,金光散去,觀音菩薩像恢復了原樣,仿佛一切都未曾發生過。可在場的香客們,卻都深受觸動。顧景明回到綢緞莊後,更加注重待人謙和。他不僅對客人溫和,對夥計也更加關心,經常給他們漲工錢、發福利。綢緞莊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還開了兩家分店。

王阿婆依舊每天早早起床打理雜貨鋪,她的踏實和善良,贏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她的兩個兒子也更加孝順,後來還把她接到城裡一起生活,讓她安享晚年。
蘇文謙在上海的出版社工作得很出色,後來還出版了自己的書,成為了小有名氣的作家。他始終心懷感恩,經常幫助那些和他一樣出身貧寒的年輕人,還在烏鎮捐建了一所小學,讓更多的孩子能有書讀。

多年後,烏鎮的觀音堂依舊香火鼎盛。每年觀音誕辰日,都會有不少香客來這裡參拜。他們中很多人會說起當年智空尼和觀音菩薩點化世人的故事,說起顧景明、王阿婆和蘇文謙的經歷,告誡身邊的人:「福分不在別處,就在自己的言行里。待人謙和一點,行事踏實一點,心懷感恩一點,福氣自然就來了。」
而觀音堂的牆壁上,也多了一塊木牌,上面刻著觀音菩薩當年的箴言:「待人謙和,聚人聚福;行事踏實,成事安福;心懷感恩,知足享福。福在己身,非求可得。」這塊木牌,成為了烏鎮百姓心中的「福字牌」,也成為了他們做人做事的準則。
小編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個人有沒有福,真的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待人謙和的溫善、行事踏實的勤勉、心懷感恩的知足,這些特質,它們會像陽光一樣,從一個人的眉宇間、手腳間、言語間散發出來,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而這些人往往也都會一直有福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