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黃庭堅書法全集【完整全高清圖】

作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畫像

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黃庭堅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與蘇軾一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黃庭堅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

黃庭堅行書致明叔少府同年札

縱28.8cm橫17.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宋黃庭堅行楷書致雲夫七弟札

縱32.6cm橫65.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楷書致雲夫七弟札(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山預帖

縱31.2cm橫26.8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小子相書帖

縱31.3cm橫33.3cm上海博物館藏

宋黃庭堅行書糟姜帖

縱28.9cm橫37.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惟清道人帖

縱29.3cm橫31.8cm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制嬰香方帖

縱28.9cm橫37.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致德輿賢友札

縱26.9cm橫37.7cm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致明叔同年札

縱28.5cm橫20.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楷書送四十九侄詩卷

縱35.5cm橫130.2cm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楷書送四十九侄詩卷(局部)

宋黃庭堅行草書致立之承奉札(局部)

宋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卷(部分)

宋黃庭堅草書諸上座卷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宋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局部)

縱30cm橫182.1cm浙江省博物館藏

宋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局部)

宋拓郁孤台法帖黃庭堅草書選

宋拓郁孤台法帖黃庭堅草書選

宋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捲紙本

縱34.2cm橫199.5cm日本有鄰館藏

宋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卷(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跋東坡墨跡

縱29.5cm橫42.8cm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宋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致無咎通判學士札

縱30.8cm橫64.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致無咎通判學士札(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致景道十七使君札「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黃庭堅行書致景道十七使君札(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致公蘊知縣宣德札

縱30.4cm橫43.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宋黃庭堅行書致公蘊知縣宣德札(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卷(局部)

宋黃庭堅行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卷

宋黃庭堅行楷書華嚴經疏卷(部分)

縱25.1cm橫115cm上海博物館藏

宋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詩拓本

黃庭堅草書浣花溪圖引卷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黃庭堅砥柱銘長卷清晰版

黃庭堅松風閣詩長卷高清本

台北故宮收藏的黃庭堅10件經典手札

賞心悅目!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苦筍賦》

黃庭堅《苦筍賦》紙本行書31.7×51.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糟姜銀杏帖》

黃庭堅《糟姜銀杏帖》(又稱《承惠帖》)紙本行書28.9×37.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頓首,承惠糟姜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

從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徵,甚至有些誇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鬆緩,幾若黃庭堅代筆。

《致雲夫七弟書》

黃庭堅《致雲夫七弟尺牘》紙本行書32.6×65.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諸兄弟中有肯為眾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複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固,幾為完書矣c但欲為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龐老《傷寒論》無日不在油案間,亦時時擇默識者傳本與之。此奇書也,頗校正其差誤矣,但末下筆作序。序成,先迭成都開大字板也,談信可寄矣。蘄州州藏記亦不忘,但老來極懶,故稽緩如此耳。壽安姑、東卿一月中俱不起,聞之悲塞。二子雖有水皚為生資,子顧弟喬能周旋之乎?窀穸之事,計子顧必能盡力矣。叔母不甚覺老否?徐氏妹孀居,如何調護令不爽邪?無期相見,千萬為親自愛。十月十日,兄庭堅報雲夫七弟。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

《致立之承奉書》

黃庭堅《致立之承奉帖》(教審帖)紙本行書27.1×43.1cm。台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庭堅頓首,辱教審侍奉萬福為慰。承讀書綠陰,頗得閒樂,甚善甚善。欲為索兒錄數十篇妙曲作樂,尚未就爾。所送紙太高,但可書大字,若欲小行書,須得矮紙乃佳。適有賓客,奉答草率。庭堅頓首。立之承奉足下。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

《致天民知命大主簿書》

黃庭堅《致天民知命大主薄書》紙本行書。25.5×45.9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天民、知命、大主簿:霜寒,想八嫂安裕、九你、四你、大新婦、普姐、師哥、四娘、五娘、六郎、四十、明兒、九娘、十娘、張九(咩兒)、韓十、小韓、曾兒、湖兒、井兒,各安樂。過江來,甚思汝等,寂寞且耐煩,不須憂路上,路上甚安穩。但所經州郡多故舊,須為酒食留連爾。家中上下,凡事切且和順。三人輪管家事,勿廢規矩。三學生不要令推病在家,依時節送飯及取歸。書院常整齪、文字勿借出也。知命且掉下潑藥草,讀書看經,求清靜之樂為上,大主簿讀《漢書》必有功矣。十月十四日,立報。諸奶子以下,各小心照管孩兒們,莫作炒,切切。

在黃庭堅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消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余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余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致景道十七使君書》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紙本行書27.8×47.4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余與公壽景珍游。時景道方為兒童嬉戲。今頎然在朝班。思公壽景珍不得見。每見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諸公。多學余。道。書。景道尤喜余筆墨。故書此三幅遺之。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於今為天下第一。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愞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為能擇術也。適在慧林。為人書一文字。試筆墨。故遣此。不別作記。庭堅頓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

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於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後並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黃庭堅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

《致明叔少府書》

黃庭堅《致明叔同年書》(雪寒帖)紙本行書28.8×17.5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頓首,承見諭,早嘗過此,延佇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勝否?大軸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來索,匠石斫鼻則坐困矣。庭堅頓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致無咎通判學士書》

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士帖》(南康帖)紙本行書30.8×64.7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叩頭。比因南康簽判李次山宣義舟行。奉書。並寄雙井。計夏末乃得通徹耳。急足者伏奉三月六日手誨。審別來侍奉萬福。何慰如之。

惠寄鮑詩、楊(揚)州集。實副所望。廣陵四達之沖。人事良可厭。又有送故迎新之勞。計得近文字之日極少。然旨月『之奉易豐。又弟甥在親前。此亦人生極可意事。且主人相與。平生傾倒。徐復何言。聞說文潛有嘉除。甚慰孤寂。但未知得何官耳。山川悠遠。臨書懷想不可言。千萬為親自重。搏前頗能剛制酒否。每思公在魏時多小疾。亦不能忘念。不次。庭堅叩頭。上無咎通判學士老弟。五月五日。

原大級高清複製

諸上座帖

發願文

李白憶舊遊詩草書

經伏波神祠詩

原價160,優惠價89

《山預帖》

黃庭堅《山預帖》紙本行書31.2×26.8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當陽張中叔去年臘月寄山預(即山芋)來,留荊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頭。取視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棄。小兒輩請試煮食之,乃大好。蓋與發牙(同芽)小豆同法。物理不可盡,如此。今之論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輕棄人。可勝嘆哉!

《致公蘊知縣書》

黃庭堅《致公蘊知縣書》(荊州帖)紙本行書31.2×43.2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庭堅再拜,道塗疲曳,不得附承動靜。遂六十許日,處處阻雨雪,今乃至荊州爾。春氣暄暖即日不審體力何如?王事不至勞勤,頗得與僚友共文字之樂否?所差人極濟,行李道上殊得力。荊州上峽,乘舟不大費而差安便。遂不須人,故遣回。明日登舟即行,方此阻遠,臨書增情,千萬為道自重。謹勒手狀,三月四日,庭堅再拜上。公蘊知縣宣德執事。

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於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於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是中國書法碑帖融合風範之萌芽。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OHU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17/229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