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學回家就抱著平板,喊他寫作業像沒聽見!」「寫作業磨到十點,中間光喝水就去了五趟!」每次提到孩子寫作業,家長們的吐槽總能「湊成一本字典」。其實,孩子不是「天生不愛寫作業」,而是沒找到寫作業的「動力」——要麼覺得「作業難,不想碰」,要麼覺得「寫作業耽誤玩,不划算」,要麼覺得「寫不寫都要被催,乾脆不動」。想讓孩子主動拿起筆,關鍵是用對「小秘訣」,幫他把作業從「負擔」變成「願意做的事」。
一、秘訣一:給作業「加點甜」——用興趣勾著孩子動
孩子不愛寫作業,常是因為「作業太枯燥」,不如給作業「裹層糖衣」,讓它變得「有意思」。
(1)把作業變成「小遊戲」
低年級孩子可以玩「作業闖關」:把語文、數學、英語作業當成「三關」,每闖過一關就貼一顆星星,集滿三顆星星換10分鐘玩積木的時間;寫生字時玩「漢字接龍」,孩子寫「日」,家長接「月」,再讓孩子寫「明」,邊玩邊記字;算數學題時用「超市購物」的遊戲,比如「媽媽買了3個蘋果,每個5元,你算一算要花多少錢?算對了就『獎勵』你畫一個蘋果」。
有個媽媽用這招帶二年級兒子寫作業:把口算題做成「抽獎卡」,每張卡上一道題,孩子算對就能抽一次獎(獎品是「多玩5分鐘」「明天不用擦桌子」)。兒子每天放學就問「媽媽,今天的口算抽獎卡準備好了嗎?」,寫作業的積極性一下子提上來了——孩子覺得「寫作業像玩遊戲」,自然願意主動動。
(2)用「孩子喜歡的事」當「小誘餌」
別總說「寫完作業才能玩」,可以換成「我們先玩15分鐘你喜歡的奧特曼卡片,然後專心寫30分鐘作業,好不好?」——先滿足孩子的小願望,他反而更願意配合。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約定「寫完語文作業,能畫10分鐘畫;全部作業寫完,還能多畫10分鐘」。
有個爸爸發現女兒愛讀繪本,就把作業和繪本掛鈎:「你今天主動把數學作業寫完,晚上睡前媽媽給你讀兩本繪本,比平時多一本哦。」女兒為了多聽一本繪本,每天放學回家會主動說「我先寫數學作業,寫完就能聽繪本啦」——用孩子在意的事當「動力」,比硬催管用多了。
二、秘訣二:把「大任務」拆成「小台階」——讓孩子覺得「我能行」
孩子看到「要寫兩頁生字、算20道數學題」,會覺得「太多了,不想做」,就像爬高樓看到10層樓梯,直接打退堂鼓。不如把「大任務」拆成「小台階」,讓孩子覺得「一步一步走,很快就能到頂」。
(1)幫孩子列「作業小清單」
準備一張便簽紙,和孩子一起把作業拆成「小事」:比如「①寫10個生字(5分鐘)②算5道數學題(10分鐘)③讀1篇課文(5分鐘)」,每完成一項就打個勾。孩子看到「勾越來越多」,會覺得「我已經完成這麼多了,再堅持一下就行」。
有個媽媽幫三年級兒子列清單,兒子發現「原來寫作業不用一下子做完全部,每次做一點就好」,慢慢開始自己列清單,還會跟媽媽炫耀「我今天比昨天早打完兩個勾」。拆任務的關鍵是「別貪多」,比如一年級孩子一次只安排15分鐘的作業量,完成後休息5分鐘,再進行下一項——孩子不覺得累,自然願意主動做。
(2)從「最簡單的作業」開始
如果孩子覺得作業難,別讓他從最難的開始,而是先做「他最拿手的」。比如孩子數學好、語文弱,就先讓他寫數學作業——快速完成後,孩子會有「我能行」的信心,再做語文作業時,牴觸心理也會少很多。
有個女孩怕寫作文,每次一看到作文題就哭,媽媽改讓她「先寫生字、再讀課文,最後寫作文」。孩子很快完成了前兩項,媽媽說「你看,生字寫得多整齊,課文讀得也流利,作文我們先只寫開頭,就寫你今天放學看到的事,一句話也行」。女孩試著寫了一句,媽媽夸「你把『夕陽像橘子』寫得真好,再寫一句看到的小鳥好不好?」,慢慢就把作文寫完了——從簡單的開始,孩子沒那麼怕,自然願意主動嘗試。
三、秘訣三:給孩子「主動權」——別當「監工」當「隊友」
很多家長總愛「盯著孩子寫作業」:孩子寫慢了催、寫歪了說、算錯了立刻指出來,結果孩子覺得「寫作業是為媽媽寫的,媽媽不盯我就不動」。不如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他覺得「作業是我的事,我能自己管」。
(1)讓孩子「自己定時間」
別直接說「晚上7點必須寫作業」,可以問孩子「你想今天先玩20分鐘,7點10分開始寫作業,還是先寫30分鐘作業,再玩20分鐘?」——給孩子兩個選擇,他會覺得「這是我選的,得說到做到」。
有個爸爸讓五年級兒子自己定作業時間,兒子選了「放學回家先玩30分鐘,然後寫作業」,還自己定了鬧鐘。一開始兒子會玩超時,爸爸沒罵他,而是說「你今天玩到7點半才寫作業,結果10點才寫完,明天要不要試試早10分鐘開始,看看能不能早點寫完,多留時間看漫畫?」兒子聽了,第二天主動把玩耍時間縮短到20分鐘——讓孩子自己體驗「不按時寫」的後果,比催他更管用。
(2)別總「指手畫腳」,多當「支持者」
孩子寫作業時,別總湊過去說「這個字寫歪了」「這道題算錯了」,如果孩子沒問,就安靜坐在旁邊看書;如果孩子說「這道題我不會」,別直接給答案,而是說「我們一起看看題目里的關鍵信息,你覺得第一步該怎麼做?」。
有個媽媽以前總盯著女兒寫作業,女兒越寫越慢,後來媽媽改成「女兒寫作業,我在旁邊寫自己的筆記」,女兒遇到不會的題會主動問,媽媽再一起分析。慢慢的,女兒說「媽媽不盯著我,我寫得更輕鬆,也敢問不會的題了」——給孩子「不被打擾的空間」,他反而更願意專注寫作業。
四、秘訣四:用「正向反饋」攢信心——讓孩子覺得「寫作業有成就感」
孩子主動寫作業,需要「成就感」來「加油」——就像小汽車需要油才能跑,孩子需要「被肯定」才能堅持。
(1)夸「努力」,不夸「聰明」
孩子主動寫完作業,別說「你真聰明」,而是說「你今天放學沒催就自己寫作業,還沒玩小動作,比昨天進步多啦」;孩子把字寫整齊了,別說「你寫得真好」,而是說「你這次每個字都占滿了田字格,看得出來很認真」。
有個媽媽總對兒子說「你今天主動把作業清單上的事都做完了,這種自己管自己的樣子真厲害」,兒子聽了,每天都會把作業清單完成得更認真——具體的誇獎讓孩子知道「我哪裡做得好」,願意重複這種好行為。
(2)給「小獎勵」,別用「物質綁架」
獎勵不用貴,重點是「讓孩子覺得被看見」:比如孩子連續三天主動寫作業,獎勵他「周末多玩1小時公園」;孩子自己檢查出作業里的錯誤,獎勵他「今晚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菜」。
有個家庭做了「主動作業星星牆」,孩子每次主動寫作業就貼一顆星星,集滿10顆換一次「家庭電影夜」——孩子為了攢星星,每天放學就惦記著寫作業,還會跟家長說「我今天要再得一顆星星」。注意別用「大額物質獎勵」(比如「考100分買玩具」),不然孩子會覺得「寫作業是為了換玩具」,沒獎勵就不主動了。
五、避開這些「反作用」:別讓努力白費
(1)別「把寫作業當懲罰」
別說「你今天不聽話,罰你多寫一頁作業」,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作業是壞東西,是用來罰我的」,更牴觸寫作業。不如說「作業是用來鞏固今天學的知識,學會了就能玩得更安心」。
(2)別「總拿別人比」
別說「你看小明,每天放學就寫作業,哪像你」,對比會讓孩子覺得「我再主動也不如別人」,失去動力。不如說「你今天比昨天主動了10分鐘,這就是進步」。
(3)別「過度干預」
孩子寫作業慢一點、字寫得不夠整齊,別立刻糾正,只要不影響學習,就給孩子「試錯的空間」。過度干預會讓孩子覺得「我怎麼寫都不對,乾脆不寫了」。
讓孩子主動寫作業,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事——可能今天孩子主動寫了20分鐘,明天又要催;可能這周做得好,下周又反彈。但只要家長堅持用對方法,不催不罵、多鼓勵多引導,孩子會慢慢發現「主動寫作業能省出時間玩,還能得到表揚」,慢慢養成主動的習慣。
等到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主動說「我先把作業寫完,再玩玩具」,你會發現:原來不用催、不用管,孩子也能自己做好——這才是教育最舒服的樣子:孩子有動力,家長不焦慮,彼此都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