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教育的路上,有一種愛叫「不多嘴」。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有時候關心則亂,急於將自己的經驗與智慧一股腦地傳授給孩子。
當孩子寫作業稍慢,家長立刻在旁催促:「怎麼這麼磨蹭,快點寫!」
孩子遇到難題,家長馬上捕手解答,生怕孩子多費一點腦筋。
孩子與朋友鬧矛盾,還沒等孩子細訴緣由,便急著給出處理意見……
這些場景,你是否覺得熟悉?
你可能以為這都是愛,是盡責。
卻不知,很多時候,忍住別多嘴,才是對孩子成長更好的助力。
2
你多嘴的那幾句,可能在剝奪孩子自主思考的權利。
當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頻繁催促,孩子的注意力被不斷打斷。
思維無法連貫,久而久之,便難以養成專注思考的習慣。
遇到難題,家長直接給出答案,孩子就錯失了探索、嘗試的機會。
下次再碰到類似問題,依然不知所措。
長此以往,孩子會習慣性地依賴家長,失去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同被攙扶著走路的人,一旦放手,便不知如何邁出步伐。
3
說多了,道理也是牢騷,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的內心渴望被尊重、被認可,當成天面對家長的嘮叨、說教。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忽視,自我意識受到壓抑。
就像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不斷撲騰著想要自由。
家長越是多嘴,孩子就越想反抗。
孩子會用頂嘴、不聽話等行為來宣示自己的主權,親子之間的矛盾也會日益加劇。
4
若父母或教育者多嘴時伴隨著指責、批評,這會讓孩子感到委屈、心理受傷。
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融洽的師生關係,可能會因為過多的干涉而出現裂痕。
孩子不願再與家長、老師分享心事,溝通的橋樑逐漸崩塌,教育也就難以有效開展。
比如,孩子興致勃勃地和家長講述學校里的趣事。
家長卻中途打斷,轉而批評孩子學習不認真,孩子的熱情瞬間被澆滅。
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此後便可能就會對家長緊閉心門。
5
當孩子分享學校里的趣事,父母可以嘗試放下手中的事,用專注的眼神看著孩子,認真聆聽,觀察孩子每一個細節,不時給予回應,如點頭、眼神或表情的變化,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
在孩子傾訴煩惱時,不打斷、不急於給出建議,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讓他們的情緒得以宣洩。
這樣,孩子才會更信任家長,願意袒露心聲,自信心也會在被尊重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創造力也能得以釋放,去大膽探索自己的想法。
6
當孩子犯錯時,給予空間,引導反思。
孩子犯錯後,內心往往已經充滿不安與自責。
此時,家長和老師若急於批評指責,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們的注意力從錯誤本身轉移到對批評的牴觸上。
明智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點時間冷靜,讓他們自己去認識錯誤。
比如,孩子不願意做作業,有情緒,在發脾氣。
父母不急於說:「趕緊寫作業...."
而是給予一點時間孩子先平復情緒。
待孩子情緒平穩後,再與他們交流,引導孩子說出不想寫作業的原因。
共同探討如何解決,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作業時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是必要的,這樣才能成長起來。
7
當孩子迷茫時,分享你的經驗,而非強制灌輸。
當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未來感到迷茫時,家長和老師的經驗固然寶貴,但強行灌輸只會讓孩子反感。
不妨以分享自身經歷的方式,引導孩子自主探索方向。
比如,在孩子面對專業選擇時的迷茫。
多嘴說哪個哪個專業好,倒不如少幾句主觀表達。
多從客觀實際引導孩子去對不同領域進行了解,讓孩子最後找到熱愛的事業,也能讓孩子明白探索的過程很重要。
這樣,孩子也更會願意主動了解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前景,結合自己的興趣,也參考父母教師的意見,逐漸明晰自己方向。
這種啟發式的引導,能讓孩子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動力,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8
忍住多嘴,對家長和老師而言,也是一場自我修行。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克制自己的本能,學會控制情緒,放下焦慮。
每一次忍住想要干涉的衝動,都是在錘鍊自己的耐心與包容心,讓教育的智慧在內心生根發芽。
家長和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與孩子並肩前行的夥伴,陪著孩子一起探索、成長,共同書寫成長。
忍住,別多嘴,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深沉的愛。
它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關鍵時刻給予恰到好處的引導。
讓我們都努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智慧守護者」,用耐心、愛心和包容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長,靜待花開。
END

01
|教育就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02
|教育就是,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03
|教育就是,養習慣
04
|教育就是,先接納情緒,再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