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不投緣的朋友該斷舍離!50後「交友圈整理學」留下對的人,遠離內耗更自在

年輕時,我們為了不失禮、不被誤會,常硬撐著維繫一些早已讓人疲累的人際關係;但走到某個階段才明白,真正珍貴的不是朋友多寡,而是那些讓你自在、讓你發笑、讓你放鬆做自己的人。這一生時間有限,把心力留給投緣的人,是成熟後必要的「人際斷舍離」。

中年後的人際斷舍離:時間有限,把精力留給對的人

為什麼步入中年後,該考慮你的人際關係也該來一場「斷舍離」?心理師蘇予昕指出,年輕時可以跟朋友整天混在一起、容忍不那麼喜歡的對象,但中年之後,體力、專注力、甚至情緒承受度都下降,就連他人的能量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因此更需要珍惜自己有限的內在資源。

同時,隨著人生歷練增加,往往對於自己「需要什麼、不喜歡什麼」更清晰了,自然也不願再強迫自己去迎合社交。就像年輕時能接受一群人同住一間宿舍,但中年後,心理與生理上都需要更大的空間與界線。

其實,所謂的「人際斷舍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一種為自己內心負責、善待身心的選擇。

「捨不得」過去的回憶?溫柔劃定界線的3個方法

要立刻與相處多年的友人保持距離,難免不容易,蘇予昕心理師強調,「人際斷舍離」並不代表「老死不相往來」,更貼近的說法,是減少接觸頻率、適度取捨,避免自己的情緒能量繼續被消耗。若想重新設定和親密好友的界線,蘇予昕心理師分享3個溫和的方式:

維持基本的聯繫:對於曾有美好回憶的朋友,可以偶爾發送簡訊、生日卡片或小禮物,讓他知道「我很懷念我們過去的時光」。

真誠地拒絕邀約:當對方頻繁要求見面,可是你並沒有意願時,就要坦白但溫和地回應,像是「我最近真的比較需要休息」、「工作比較忙」等,將原因歸咎在個人狀態上,而非對方不好,能減少傷害感。

主動告知界線:主動與朋友分享自己當前的時間限制或精力界線,例如相約時直接說:「我今天約12點,預計2點會離開,因為這對我來說比較舒服,我需要這樣的時間休息。」當界線清晰後,朋友反而能理解並給予尊重。

怎麼知道哪種朋友該保持距離?一招測試,遠離「能量吸血鬼」

如何判斷哪些特質的朋友應該「斷舍離」?蘇予昕心理師提供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法:當你與對方相處過後,在分開、踏出餐廳門或回到家的那一刻,深呼吸幾秒,感受到自己能量是「被充飽電」,還是「被掏空」?甚至是「疲累不舒服」?

這種判斷方式未必代表朋友的好壞,有時候可能只是和頗有成就的友人吃飯,而你正處於低潮,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好而疲憊。不過,這時候也不用「自虐」般勉強自己去看別人的豐功偉業,可以暫時保持距離。只不過,如果每次見面都感覺心累、被比較或被負能量覆蓋,那就該給自己退一步的空間。

對於經常傾倒負面情緒、總想要你當傾聽者的朋友,蘇予昕建議適時劃清界線,比如可事先說明:「我願意聽你說,但我可能沒辦法給建議。」保持有餘裕的心理距離,讓關係更健康長久。

朋友「變了」還要繼續相處下去嗎?面對變化可以這樣做

中年後,無論是經歷生病、離職、家庭變化,從人格、價值觀到處事態度都可能改變,而我們往往比以前更容易接納這樣的改變。蘇予昕心理師建議,面對「變化」不一定要急著下結論,不妨試著重新觀察、認識,看看彼此是否還能並肩同行。

舉例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因為生病而有所改變,蘇予昕心理師建議,不妨主動與朋友分享你的變化。當對方能帶來安全感、懂得傾聽,坦誠反而能深化情誼;若預測對方會批評或貼標籤,那就保留空間,讓自己自在。

找到能長久相伴的摯友,最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真誠嗎?」

想在人生中找到能相伴走遠的朋友,蘇予昕心理師認為最關鍵的特質不是幽默、不是懂你,而是「真誠」。除了對朋友不說謊,更包含「他對自己的真誠」。

蘇予昕心理師解釋,若一個人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狀態,當聊到觸及他傷口的話題時,就容易把情緒投射到你身上,甚至在無意中傷人。相反地,能誠實看待自己的人,往往也能真誠對待別人。

她引用曾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我們這麼努力交朋友、討好朋友,其實是懶得討自己歡心、懶得跟自己交朋友,因為喜歡自己太難太累了,所以才希望抓住另一個人來喜歡我。」當一個人願意花時間理解自己、跟自己打好關係、與自己真誠相處,就不再需要藉由他人的肯定來獲得安全感,那時,你會自然吸引到同樣真誠的人,一起在人生下半場並肩前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早安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08/230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