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朋友的深夜信息,讓我沉思良久。
「每天加班到凌晨,還怕被淘汰;攢的錢永遠趕不上房價;孩子教育更是無盡賽道……我焦慮得睡不著,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字裡行間,是現代社會無數人的縮影。
我們被各種目標驅趕著——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房子、更優的成績。
像極了滾輪中的倉鼠,拼命奔跑,卻不知為何而跑。
直到重讀《莊子》,看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的寓言,才豁然開朗:
當生活的水源乾涸,我們在焦慮的陸地上相互指責、彼此折磨,卻忘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過是回到那汪名為「道」的江湖。

02
現代人的焦慮,大多源於《人間世》中描述的困境——迷失在外部標準的叢林裡。
我們為「有用」而活:
要成為對公司「有用」的員工,對家庭「有用」的支柱,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於是,我們不斷修剪自己的個性,壓抑真實的情感,只為符合各種「有用」的標準。
這就像《莊子》裡的「伯樂治馬」——
伯樂按照自己的標準,燒之、刻之、馴之,讓馬學會各種技能,美其名曰「培養千里馬」。
結果呢?「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我們何嘗不是那些被「治理」的馬?
在社會的規訓下,變得整齊劃一,卻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與本性。

03
《逍遙遊》開篇展示的,是另一種可能。
鯤化為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它飛翔不是為了比賽,也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的地。
它飛翔,只因這是它的本性,這是它生命本然的姿態。
這才是對焦慮最深刻的超越:
從「追求成功」轉向「活出本性」。
你不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活,你是為了活出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
一位辭去高薪職位、投身園藝的朋友說:
「以前我焦慮如何爬上更高的職位,現在我只關心月季今天開了幾朵。收入少了,生命卻前所未有地飽滿。」
他找到了自己的「逍遙遊」。

04
那麼,如何在具體生活中實踐這種智慧?《莊子》給了我們三條啟示。
第一,區分「內養」與「外求」
《達生》篇說:「善養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真正的修養,是像放羊一樣,只看自己落後的地方加以鞭策。
焦慮源於總是盯著別人擁有的,而智慧是回歸自身,滋養內在的豐盈。
第二,理解「無用之用」
惠施說葫蘆太大無處用,莊子卻說何不繫於腰間浮游江湖;
惠施說樗樹彎曲無用,莊子卻說正因如此才能逍遙躺臥。
我們總追求「有用」,卻不知那些看似「無用」的愛好、閒暇與思考,恰是滋養靈魂的土壤。
第三,學會「心齋坐忘」
這不是逃避,而是創造內心的空間。
每天留出片刻,遠離喧囂,只是單純地呼吸、存在。
如同顏回做到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在紛擾中為心靈留一片淨土。

05
說了這麼多,並非否定努力的價值,而是希望提供一個更通透的視角。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而在於你「是」誰——
是你體驗了怎樣的清晨與黃昏,是你如何愛過、痛過、活過。
兩千多年前,莊子在濠梁之上看著水中游魚,欣然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魚的快樂不在它游得多快、多遠,而在它游得多麼從容,多麼像一條魚。

當你焦慮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在活自己的人生,還是在活別人期待的人生?
我是在自由地游弋,還是在別人的賽道上拼命掙扎?
人生最大的解脫,是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固定的賽道。
每條魚,都有屬於自己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