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稀土的真相:不是中國的資源,而是中國的犧牲

稀土不是中國的禮物,而是中國的犧牲。全世界都有稀土,但只有中國選擇了那條最艱難的路——讓山被酸洗、河被污染、空氣被腐蝕,換來一個國家的產業獨立。 這不是值得炫耀的故事,卻是最真實的現實。當別的國家用「環保」定義道德時,中國用「犧牲」定義生存。
 

環保成本才是稀土真正的護城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稀土仿佛是中國獨有的「神秘資源」。但事實上,稀土在全球地殼中的分布極為廣泛——幾乎所有大陸國家都有,只是絕大多數國家選擇不去挖

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有沒有」,而是「敢不敢」。


一、稀土,並不稀有

所謂「稀土」,其實是一組元素的統稱,共17種。它們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低:釹、鈰、鑭的豐度都高於銅、鉛這些常見金屬。

全球儲量大致是這樣的:

  • 中國:約36%;

  • 越南、巴西、俄羅斯:合計約35%;

  • 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約20%。

換句話說,中國不是唯一有稀土的國家,而是唯一願意承擔後果的國家。

開採階段:誰在乎土地,誰在乎產量

項目
中國模式
西方模式
礦區選址
多集中在南方稀土帶(江西贛南、廣東、廣西),採用「離子吸附型稀土」露天開採,靠酸液浸出。
美國、澳大利亞主要是「硬岩礦」,如Mountain Pass、Mt Weld,需爆破+物理分選,成本高數倍。
環保考量
早期幾乎無環保限制,「酸洗山」普遍存在,地表酸化、重金屬滲透嚴重。
嚴格的環境許可制度,需提交完整的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周期長、難通過。
成本結果
低成本、高污染。2000年代中國稀土出口價一度低至國際同行的30%。
高成本、慢啟動。許多礦山開採出來的礦石最終不得不送去中國分離。

核心差異:

中國在早期「以資源換產業」,環保被有意放寬;


二、真正的壁壘,不在地下,而在地上

稀土難就難在「提煉」和「分離」。原礦只是混合物,要經過幾十道化學反應,才能得到純淨的稀土氧化物。

這個過程需要大量酸液——硫酸、鹽酸、氨水——還會產生含釷、鈾的放射性廢渣。
在西方國家,這些都屬於高危廢物,必須經過多級中和、封存或焚燒處理。

分離提煉階段:化學戰與廢酸洪流

項目
中國
西方
技術路徑
以「溶劑萃取法」為主,需要反覆酸洗、萃取、沉澱、焙燒等幾十道化學步驟。
也用萃取法,但採用更嚴格的循環利用、廢液回收系統,效率低但污染小。
用藥規模
每噸稀土氧化物大約需要 8–10 噸酸性溶液(鹽酸、硫酸、氨水)。
西方要求閉路循環、尾液零排放,單噸稀土成本可達中國的3–5倍。
副產物處理
廢液常在礦區簡單中和後排放,部分滲入地下水。近年開始集中回收,但遺留污染巨大。
廢液需經多級中和與重金屬分離,殘渣需封存或焚燒,費用極高。

結果:
中國的稀土分離廠往往坐落在偏遠山區,幾乎沒有環保成本壓力;

西方在制度上「以環境換選票」,導致無法競爭。每生產一噸稀土,可能要付出上百萬元的環保成本和十幾年的審批周期。因此,美國的Mountain Pass礦早在90年代就因泄漏問題被迫關閉,直到2020年才艱難復產。

而中國的思路完全不同。


三、中國的邏輯:先污染,後掌控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將稀土定為戰略資源。當時的思路很簡單:以環境換市場,以污染換產業。

廢料與放射性管理:誰承擔了代價

項目
中國
西方
主要廢物
含釷、鈾的放射性殘渣 + 酸性廢水 + 重金屬泥。
同樣類型,但被列為「放射性危險廢物」,需特殊封存。
處理方式
早期直接堆放(贛南、包頭尾礦庫是典型),部分滲漏進河道。
必須通過專門核廢料封存機構處理,成本極高。
監管執行
地方政府與企業「共生」,監管寬鬆,直到近年才開始清理舊礦區。
環保署(EPA)與核管會(NRC)嚴格監管,違規成本巨大。

現實結果:中國的稀土帶不少地方已形成「永久生態區廢棄地」,國土承受了這部分污染成本,換來了完整產業鏈和市場占有率。

西方在政治上無法承擔類似污染後果。

贛南、廣東、廣西一帶的山頭被酸洗,土壤酸化、河流發黑、植被死亡。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礦區,成了中國稀土產業的孵化器。

靠著這套「粗暴但高效」的模式,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整個閉環:從開採、分離、冶煉,到磁材、電機、風電、軍工導引系統——一條完整的工業生態被搭了起來。

結果是:當西方國家忙著關礦、審查、環保時,中國早已成為全球90%以上稀土供應鏈的核心。


四、西方的困局:他們不是不想挖,而是挖不起

美國、歐盟、日本這些國家,近幾年都在嘗試重啟稀土項目。澳大利亞Lynas擴產,美國MP Materials復工,歐盟也在談「綠色稀土聯盟」。

但問題依舊沒變:

  • 他們能挖礦,卻沒法便宜地煉;

  • 他們能採樣,卻要送到中國分離;

  • 他們能立項目,卻被環保許可拖到失去商業價值。

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法在政治上說服選民去接受污染。沒有哪個西方政府,敢公開宣布:「為了軍工與新能源,我們要犧牲幾條河流。」

所以他們選擇了「乾淨的道德」,但失去了「髒的產業」。


五、稀土的護城河,不是資源,而是忍耐

中國的稀土優勢,本質不是地質壟斷,而是社會結構與政策邏輯的差異

  • 中國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 可以用幾十年的環境代價換來產業閉環;

  • 可以讓國家承擔企業不願承擔的污染成本。

這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護城河:別人不願意乾的髒活,你幹了;別人擔不起的代價,你先墊了。

於是,當別人還在開公聽會時,你已經壟斷全球供應鏈。


六、當巴基斯坦開始給美國挖稀土

最近,美國與巴基斯坦簽下5億美元的礦產協議,計劃通過新建港口出口稀土精礦。這意味著,美國正在「外包污染」——讓第三國承擔環境代價,自己買成品礦。

但這條路走得極慢。因為沒有哪個開發中國家能像中國那樣,幾十年持續在污染中築產業、在廢渣里煉技術。

稀土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文明的悖論:越是乾淨的制度,越難得到骯髒的力量。


七、結語

稀土不是中國的禮物,而是中國的犧牲。全世界都有稀土,但只有中國選擇了那條最艱難的路——讓山被酸洗、河被污染、空氣被腐蝕,換來一個國家的產業獨立。

這不是值得炫耀的故事,卻是最真實的現實。當別的國家用「環保」定義道德時,中國用「犧牲」定義生存。

真正的稀土,不在礦里,而在中國人的韌性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微信號湯姆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2/230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