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熱搜上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騙婚」案子。簡單來說,就是男的把自己打扮成「高富帥」,女的裝成「白富美」,這種在相親市場上特別吃香。一些著急結婚的大齡青年看不出裡面的門道,就急著找他們結婚,結果被騙色不說,家產還被人席捲一空。受害者到最後被騙的是人財兩空,尋死覓活。其實,這種缺德帶冒煙兒的營生不僅今天有,放在古代社會也不罕見。
在中國古代,婚嫁這種人生大事和政治、門第、家族、財富等等密切相關,咱們老祖宗都希望通過婚姻,完成自己在財富或者階級上的飛躍。正因為婚姻牽扯到巨大利益,咱們老祖宗也會通過包裝自己去騙婚。那麼,咱們老祖宗一般都怎麼騙婚?哪些人是騙婚這行的重災區?
在古代,婚姻都講究一個門當戶對,一些豪門大族在招親時,就會特別看重親家的家底。如果是寒門裡的窮小子,不想努力了,想著入贅豪門大族來個鹹魚翻身,要是當著未來岳父的面實話實說,那岳父大人一定把這小子轟出去。即不想努力,又想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怎麼辦?就只能使出渾身解數來騙。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記載過自己好哥們的騙婚行為,韓愈的這個朋友叫王適,後來官居大理評事、監察御史,相當於今天最高法的法官和監察部的部長,這位爺年輕時候看上了侯處士的女兒,但自家條件太差,就動了騙婚的歪心眼。說起來,這位侯處士是個著名隱士,恃才傲物,自比有管仲、伊尹之才,兩次做官又兩次辭官。經常吐槽說,自己這麼有才,無處施展,完全是社會的問題。這樣脾氣古怪的人,選女婿的眼光和標準自然非常高。侯處士囑咐說媒的人說,自己嫁女兒起碼得嫁官二代,那些平頭百姓臭屌絲有多遠滾多遠,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恰恰韓愈的哥們王適,就是啥也不是的時候,看上了老侯的女兒,如果現參加考試,等考完了,侯家千金的兒子都會打醬油了。王適認為自己要是錯過侯小姐,就會抱憾終生。於是,就跟媒婆扯謊說:「我是經過明經科考的人,現在在家等朝廷下發官職任命。聽說侯老先生女兒待嫁,你要是能讓侯老爺子把女兒許配給我,我就用百金來謝你。」實際上,王適這話半真半假,他當時確實參加了明經科考,但名落孫山。但媒婆見錢眼開,就在侯老爺子面前提了這檔子事,把王適王大公子誇得是天花亂墜,打著燈籠都難找。

◇圖為韓愈畫像
侯老爺子聽了媒婆的說法,自然要親自面試。考一考這個未來女婿在經史子集上的造詣如何。結果,後老爺子問了半天,王適那是對答如流。老爺子對這個未來女婿的學術水平那是非常滿意。但畢竟是嫁自己的掌上明珠,還對王適不放心。就說:這年頭有文化沒文憑的人多的是,既然你說有了功名,那就把授官文書拿出來我看看。」這一下就把王適問住了,王大公子趕緊找了個藉口說:出門太忙,連身份證都沒帶,收官文書也落在家裡了。說完就告辭要走。出了侯府大門,王適眼看就瞞不下去了,就一五一十的把真相告訴了媒婆。眼瞅著這樁婚事要黃。可媒婆還想著王適那筆好處費,於是眼珠子一轉,就幫他想了一個餿主意,說:侯老爺子可能對你有所懷疑,但他不會懷疑我,只要我拿著一捲紙說它是錄取通知書,他就不能多說什麼。於是,等到下次見面的時候,媒婆就真往袖子裡藏了一捲紙,離遠看跟朝廷發的聘用文書一模一樣。再加上侯老爺子帶點近視眼,遠遠看了一眼,也就不再懷疑。於是,侯老爺子就同意王適和自己姑娘的婚事。婚後,王適努力讀書,和侯小姐也是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再後來,王適得到了金吾衛將軍李惟簡的賞識,給了官做。王適在當大理寺評事的時候,總對自己當年騙婚這事兒念念不忘,一次一個年輕人救母心切,偽造文書被當場抓獲,按律應該判兩年徒刑。王適上奏陳情,最終從輕發落,老百姓都說他「體恤民情」。王適自己明白:他自己就是靠偽造文書結的婚,按唐律,真要有人追究,自己就成了詐騙犯,這才選擇網開一面。再後來,王適臨終前,把家人都叫到床邊,把自己騙婚這事兒一五一十的講了一遍,並囑咐家人,自己的墓志銘上一定要如實記下來。韓愈接下了這個給好哥們寫墓志銘的活兒,這才把王適這段騙婚往事留了下來,也就是今天咱們看到的故事。
其實在古代,甭說自己老丈人是侯處士這種隱士,哪怕未來老丈人是皇帝陛下,有些人也是照騙不誤。在中國古代的駙馬爺群體中,明朝駙馬的存在感是最弱的。在明朝前期,皇帝嫁閨女還考慮門當戶對這條,比如說,太祖朱元璋的女兒大多嫁給一塊兒打天下的親密戰友,成祖朱棣的千金也和靖難時出力最多的親信聯姻。再往後的仁、宣、英幾朝,大部分情況下,老朱家還是給閨女選朝中大臣結親。不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把閨女嫁給親密戰友那也是為了籠絡人心,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他太知道歷史上外戚干政的教訓了,所以,他後來定下一個規矩,就是只要「人品端正,家世清白」,老朱家的閨女可以下嫁。有了太祖定下的這個規矩,就給後來的故事留下了伏筆。

◇圖為朱元璋畫像
等到明孝宗朱祐鏜在位時,這種和勛貴大臣聯姻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時候,明朝的文官政治進入成熟期,士大夫們成了大明朝廷的中堅力量。於是乎,這些文人開始打壓勛貴。他們先是搬出太祖朱元璋的規定,說公主只能嫁給老百姓。然後這些人認為勛貴與皇室世代聯姻後,就會增強這幫外戚對皇帝和後廷的影響力,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外戚干政,國不將國的血淚史就會在大明重演。所以,這幫文臣使勁兒勸皇帝,給閨女選女婿一定遠離這幫勛貴豪門。這幫文臣也嚴於律己,不敢讓自家子弟迎娶公主,以免自家成為士林公敵。這幫文臣集團除了對皇帝怎麼選女婿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更是嚴密盯防那些駙馬們,防止他們坐大,稀釋自己手中的權力。隨著老朱家對未來女婿的身家背景放鬆標準,孝宗一朝以後,老朱家的駙馬是官二代的只有五個,經常出現普通老百姓娶了公主、郡主的例子。
這樣一來,娶了老朱家閨女,升官是不指望了,但肯定能保自己一輩子大富大貴,吃喝不愁。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買賣可太划算了,反正自己也沒那麼高覺悟,整天想著為人民服務,做不做官根本無所謂。於是乎,大明掀起了有志青年爭當駙馬爺的風潮,這也成了明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既然當駙馬的條件這麼低,好處這麼多。肯定有人要動歪心眼,想一些歪門邪道,把自己打造成國民女婿。

◇圖為明孝宗朱祐鏜畫像
到了明朝弘治八年,就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兒。當時,有個叫袁相的大款,砸重金賄賂了皇帝身邊的太監李廣,說自己十分傾慕德清公主,想一輩子給德清公主鞍前馬後。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李公公利用各種機會,向皇帝大肆吹捧這個袁相,把這人吹得是天上有、地上無的,百年難遇的奇男子。這弘治皇帝對李公公是一萬個信任,聽了公公的話,那是心花怒放,龍顏大悅,親自召見了袁相,好好看看這個未來女婿。
在「媒公」——太監的吹捧之下,弘治皇帝定睛端瞧,這個小袁雖然年紀大了點,模樣還算說得過去。其他優點,聽上去也還不錯。於是,弘治皇帝就和袁家定了大婚之日。不料,婚期將近,有人舉報李廣和袁相合謀騙婚,把這事兒捅到了皇帝耳朵里。弘治皇帝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下令成立專案組,派出錦衣衛調查此事。經錦衣衛一番調查,這個袁相賄賂李廣的事兒就曝光了,而且錦衣衛的調查報告上還寫著,這個袁相的名聲在民間都臭了大街了,李廣吹出來的那些優點,跟這個袁相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最讓弘治皇帝震怒的是,袁相這孫子早就娶過老婆,自己閨女真嫁給他,就等於做了這孫子的小妾。弘治皇帝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自然是龍顏大怒。不過,這時候公主和袁相婚期已經定了,如果這時候取消的話,那公主以後再嫁就算二婚了。弘治皇帝愛女心切,盛怒之下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下旨廢了婚期,褫奪了袁相的駙馬名號,罰沒全家。還派專人趕緊挑一個新駙馬,那位見錢眼開,膽大包天的太監李廣也不能輕饒,被當街斬首示眾。
按說,這處罰夠重了,足夠殺雞儆猴,震懾不法分子了。但終大明一朝,公主被騙婚的案子還是層出不窮。就在弘治朝這個騙婚駙馬的鬧劇過去三十多年。嘉靖六年,這一年,皇帝給同父同母的親妹妹永淳公主選駙馬。老朱家記吃不記打,這回還是通過太監的推薦,選了一個叫陳釗的幸運兒。據這幫太監說,這陳公子是德才兼備、貌比潘安、家世清白、人品無雙。嘉靖帝非常高興,沒多久就同意了這門親事。結果,這回又是臨公主大婚前,有人把狀告到皇帝那。這次的問題不在陳釗這兒,而在陳釗他媽身上,這位陳公子的親媽是二婚嫁到陳家的,最要命的是,這位在陳家還是個小妾。咱們老祖宗最看重這些個等級尊卑了,甭管這陳釗多有出息,只要他是小妾生的,回家裡那也得伏低做小。如今,堂堂大明公主要嫁給一個小妾的兒子,你讓公主以後怎麼見人?你讓嘉靖皇帝的臉往哪擱?等嘉靖帝看完奏報,查明事實以後,二話不說,立馬把這樁婚事悔了。趕緊讓人重找一個駙馬,經過千挑萬選,終於選了一個叫謝昭的男子。

◇圖為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在定下謝昭當駙馬爺前,太監們也是把這個謝昭誇得千好萬好,嘉靖帝也派錦衣衛把謝昭老底調查了個遍,發現這人確實品行端正,一沒有隱瞞婚史,二在十里八鄉也是有口皆碑的好人。這樣嘉靖帝才放心,於是把謝昭召進宮,準備婚禮事宜。結果,等到謝昭進宮後,嘉靖才發現,這哥們長的實在是太寒磣了,弓腰駝背五官不正不說了,小小年紀就謝了頂,這謝昭謝頂謝的,比廳局級老幹部還嚴重,嘉靖帝還以為是哪裡來的退休官員上訪了。也不知道這個謝昭又賄賂了多少銀子,才被太監推薦過來。等到嘉靖帝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的時候,這時候,婚期已經不等人了。於是,永淳公主就在天下百姓的見證之下,鼓足勇氣嫁給了這個謝昭。

◇圖為明神宗朱翊鈞畫像
又過了五十多年,這次是萬曆皇帝主政時期,這回倒霉的是萬曆帝的妹妹永寧公主。當公主要選駙馬的消息穿出來,舉國轟動,民間單身的,已婚的,二婚的,下到剛會走上到九十九的男的,都躍躍欲試。這裡面,有個叫梁邦瑞的,是個北京富二代。他爹,老梁拼命賄賂大太監馮保。有錢能使鬼推磨,經過重重審查,這個梁邦瑞毫無懸念的中選駙馬。可實際情況是,這梁邦瑞是個病秧子,早就染上重病,有進氣兒沒出氣兒了。不過,這次有大太監馮保站台背書,萬曆皇帝沒有替妹妹掌掌眼,把把關。就在婚禮現場,梁駙馬是「腹股溝上弓弦——拉了大胯了」。行禮的時候大流鼻血,止都止不住。收了梁家巨額賄賂的太監們,眼見事情要敗露,急中生智,信口雌黃,說什麼大婚見紅乃是新婚吉兆。於是,眾人連騙帶哄,硬是把豆蔻年華的永寧公主推進了梁家的大火坑。成婚不過一個月,梁駙馬就一命嗚呼,歸了西,永寧公主年紀輕輕就做了寡婦,數年之後抑鬱而終。
明朝這些騙婚當駙馬的故事,沒騙成的,那下場基本就是抄家,砍頭,死無葬身之地。為啥有這麼血淋淋的教訓擺在眼前,還有這麼多人絞盡腦汁要騙婚當駙馬?說白了,大明社會流動性太差,普通人想要翻身當人上人,要麼通過血液傳播,你生下來就是龍子龍孫,那你這輩子都不愁了。要麼十年寒窗,通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做官。就算你經商成了巨富,沒點官方背景人脈,一個通知,你的財富就會煙消雲散。你要想在大明有安全感,你就得抱著皇權這條大腿。但投胎是個技術活兒,科舉沒點天才那是啥也白搭。正好太祖朱元璋留下這個祖制,給了大伙兒另一個出路。只要當上駙馬,成了老朱家的自己人,你還愁啥啊?!所以,大明公主就是一張等待兌現的超級福利彩票。誰有本事娶到公主,誰家祖墳就冒青煙兒。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前赴後繼,不怕抄家砍頭,也要騙婚當駙馬的原因。
當然了,有男的通過騙婚入贅,就有女的騙婚嫁到豪門。而且,這些女的嫁過去的目的非常單純,就是為了騙錢。在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民間通俗小說的流行,這種被記下來的騙婚案例,那是層出不窮。一般來說套路也很簡答,某某失足婦女和自己的客戶們說:自己想上岸,想要好好過日子。有人說過,男的有兩大愛好,拉良家婦女下水,勸風塵女子從良。這幫老主顧一聽姑娘要從良?心裡那股正義感和英雄主義情結就上頭了。爭先恐後的為失足婦女贖身,在她身上花盡銀兩後,風風光光的娶回家做小妾。可沒過幾天安穩日子,這小妾就開始到處發無名業火,一哭二鬧三上吊,金主禁不起折騰,只好讓小妾有多遠滾多遠。再後來,這小妾繼續做回老本行,和老東家一起分金主的贖身費。這種高級仙人跳,在當時的江浙一帶又叫做「淴浴」。

◇圖為舊上海名妓十美圖
在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有所謂四大名妓,其中有一位的藝名叫「林黛玉」,這位的真名已不可考,只有這個藝名傳下來。這位林技師不僅是上海灘最紅的網紅,也是一位「淴浴」高手。有一次,她認識了一位姓邱的老爺,一番小手段下來,把邱老爺迷得是神魂顛倒。眼看時機成熟,林技師就跟邱老爺說,自己已經厭倦風塵,想當良家婦女。邱老爺立馬表示自己沒有妾室,可以專寵林技師,就這樣邱老爺給了真金白銀,把林技師娶回家。結果,回家後,林技師發現邱老爺都有三房姨太太,百般作鬧,剪頭髮、吞鴉片輪番上演。無奈之下,邱老爺只好放她走人,兩人登報脫離關係,林技師又成了想找老實人接盤的名妓。

◇圖為1888年,《點石齋畫報》刊登了一幅反映當時上海妓院風尚的圖像,題為《花樣一新》
回到原單位後,給林技師打賞的榜一大哥那更是趨之若鶩,甚至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都想要把林技師娶過門。1905年,端方作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路過上海的時候,聽說了這位「林黛玉」的芳名,就把她招到自己的行轅。這時候,林妹妹歲數上來了,可是人駐顏有術,保養有方。真真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端大人一見到仰慕已久的大網紅,就再也端不住了,當即想納為妾室並帶出國。左右聞聽,趕緊給攔下來,跟端大人說,出國考察可是太后老佛爺看重的大事,您出國帶著正室夫人也就罷了,帶個技師去辦公務這成何體統?傳出去不是讓洋人笑話嗎?以為天朝上國的幹部都管不住自己的褲襠,到時候您露出來的可就不是自己的屁股,那是咱大清國的臉面!在眾人的勸說下,端大人只能懷著莫大的遺憾扔下林技師獨自踏上出國之路。端大人這麼一走,林老技師也是大失所望,她本以為靠著結婚能在端方身上敲上一筆錢,這次算這老小子走運,讓他逃過一劫。後來根據上海的小報記載,這個林小姐一再從良、一再出山,一生不下20來次。光正式嫁人據說就有19次。這大概是中國史上嫁人最多的失足婦女了。

◇圖為翁倩梅、林黛玉、藍橋別墅、梁溪李寓等名妓身著男裝的照片
在古代,騙婚的目的除了錢就是權,到了今天,大部分騙婚的目的就比較單純了,就是騙錢。其實,所謂「撈男」「撈女」能夠攻擊的範圍很窄。首先,你得有錢吧,這些騙婚的很有職業道德操守,他們絕不會去坑家境一般的,費半天勁也撈不到什麼錢;其次,騙婚的也不會去撈那些無欲無求的人,儘管無欲無求和窮有很大概率重疊,但你不得不承認,還是有很多有錢人不上套。最後,騙婚者騙到最後大概率只能騙到一種人,就是那些有執念的人,一旦人放不下執念就會被騙子乘虛而入。獅子、獵狗、野犬都明白,要攻擊虛弱的動物,否則成功率會降低,這個道理,騙婚的人更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撈男」「撈女」也不會攻擊情感強大的人類,他們欺騙感情最常見的方法即是欲擒故縱、欲拒還迎,引得受害者深陷情感的漩渦不能自拔。對於這些伎倆,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人沒了可以再找,感情丟了可以重新培養,養成一顆強大的內心,撈男撈女們自然沒有任何施展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