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求求讓西貝進校園吧!至少沒蟲子、沒頭髮、沒餿味!」

有網友感嘆,在新聞自由幾乎成空談的中國,與其祝他們記者節快樂,倒不如祝願記者們平安。也有網友表示,正因為「新聞已死」,我們才更應該去竭力推動輿論監督、言論自由,因為它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失去了它整個社會必然會淪為一灘死水,最終會危及到所有人。的確,中國時刻上演的荒誕劇情無一不在詮釋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它為何應當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與共同信念。

編者的話:

11月10日—17日,這一周。

11月13日,澎湃新聞旗下的「影子調查隊」在微信視頻號發布了一則關於蒙牛奶粉的調查報導。視頻發布後不久,便遭到了不明來源的投訴,最終微信方面對該內容採取了「屏蔽」處理(僅本人可見)。這已經是影子調查隊視頻號上線以來第二次遇到同類處理。澎湃新聞稱,微信並未說明屏蔽原因,此舉直接影響報導的公開傳播,所謂的「侵犯肖像權」一說也缺乏法律依據,本質上是限制了媒體的報導/監督權利,等於騰訊一方掌握了嚴重缺乏透明度的「信息刪除權」。澎湃新聞還指出:如果投訴就能直接讓新聞消失,那就意味著誰不願被報導,誰就能通過投訴讓新聞不存在。

即便當下中國媒體的監督空間已經退無可退,但新京報和澎湃新聞仍分別憑藉對油罐車裝食用油亂象的報導,以及對進口藥消失問題的關注,獲得了今年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類報導的一等獎。當然,去年8月澎湃新聞率先在全網公開的「山西倒賣屍體案」更具監督價值,只是該報導一經發布便遭到全網封禁,微博更在短時間內封禁了至少20個相關話題,這一令人細思極恐的惡性事件便再無後續。無論如何,澎湃新聞有關報導的消失折射出當下這個「新聞通報時代」的困局,絕大多數媒體人被要求「等通知」、「看通報」、「學思想」,但仍有一些人心中保留著新聞自由的理想。

恰巧11月8日也是中國第26個記者節,微信作者「紙媒守夜人」分享了自己的觀察——目前國內仍堅持做(對公權力)監督報導的新聞媒體,僅剩36家。而微信作者「十駕」(李微敖)則統計稱,過去一個「記者年」(2024年11月8日-2025年11月7日),自己發表了43篇新聞稿,其中有10篇在發表後「不見了」,比去年還增加了2篇。中國數字時代統計發現,過去一個記者年有455篇文章遭被收錄到【404文庫】欄目,其中既有專業媒體人,也有個人作者,但ta們的共同點是——都在公共領域不斷發聲,不甘向權力所帶來的沉默屈服。在無國界記者組織最新發布的「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中,中國的新聞自由度在180個國家中位列第178位,有約120名記者被羈押,是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

有網友感嘆,在新聞自由幾乎成空談的中國,與其祝他們記者節快樂,倒不如祝願記者們平安。也有網友表示,正因為「新聞已死」,我們才更應該去竭力推動輿論監督、言論自由,因為它是一個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失去了它整個社會必然會淪為一灘死水,最終會危及到所有人。的確,中國時刻上演的荒誕劇情無一不在詮釋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它為何應當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與共同信念。例如過去一周:極晝工作室報導基層人員參與江門滅蚊行動卻無假期,文章被404;前記者「無忌談」分享自己被意外列為上訪人員後的諸多生活不便,文章被404;微信作者「項棟樑」對「雲南赤裸小孩」提出不同於官方的個人解讀,文章被404;「堅果兄弟」持續關注綿陽秀水鎮的水污染與官員維穩,文章也被404……

今年9月,上海靜安區某小學食堂後廚發現包裝袋內的冷凍蝦仁帶有蟲體,後經排查發現來自餐飲供應商上海綠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隨著事件的發酵,人們發現這並不是單一的食品安全事故,而是暴露了校園餐採購、監管、供應鏈管理的深層漏洞。媒體/網友深挖發現,這家對上海數百所學校、數萬名學生的供餐的綠捷公司不但涉嫌串通投標、非法中標,還存在違規經營、隱瞞事故、管理混亂等問題,並且它的創始人張國華似乎和政府部門關係密切。在羅永浩大戰西貝正熱之時,上海家長及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等人把此事嫁接到了食品安全議題上,有人高呼「求求讓西貝進校園吧!至少沒蟲子、沒頭髮、沒餿味!」讓輿論的怒火成功延燒到了綠捷這家公司,可謂「一份蝦仁炒蛋引發了覆滅過程」。

14日,上海市「綠捷食安事件」調查組發布通報稱,綠捷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相關責任人已被依法逮捕,市屬國企「光明食品」已臨時接管了484所學校的校園餐供應。乍一看,綠捷的倒下確實算是一次不算太差的輿論追責結果,但這份官方通報依舊同以往的那些特色通報一樣,對「政府部門相關責任」語焉不詳,背後可能存在的大人物們也就平安落地。而人們更關心的顯然是:綠捷為何能在學生餐招投標中一路攻城略地?這顯然不是僅憑8名民企相關人員就能辦到的。這種止步於「嚴肅查處」的通報結果現已成為中國諸多大事的基本基調。除了權力的極力遮掩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調查記者的消失。

有網友說,面對這樣的通報不由得感嘆——一棵樹苗,如果樹根爛了,砍去舊枝條、再嫁接新的枝條,它還能長好嗎?答案不言而喻。也正因為此,言論自由遠不止揭露真相、表達自由那麼簡單,它其實是一種對權力的有效制衡。以綠捷事件為例,官方調查和通報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暗箱中進行,本就可能被各種「預設」、「定義」、「修改」——從事實到結論都可以被隨意塑造。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企業作惡、政府英明」的正能量故事,成為單一權力下的「可控敘事」,但我們都清楚,這絕非全部真相。所以,在缺乏獨立聲音、外部質疑、多向追問的環境中,任何通報都可能淪為一場大型表演——既無透明度,也無公信力。正因為我們一次次看到了這種註定會重演的悲劇,言論自由才顯得格外珍貴:它阻止權力的敘事成為唯一敘事,也讓公眾至少有機會觸及真相。

CDT檔案卡

一周薦讀: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CD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8/230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