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男子制古董騙貸10億 故宮頂級專家估價24億

 一起巨額貸款詐騙案透露出驚天秘密: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鑑定專家,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

  建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個多億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記者翻閱350多本卷宗,聯繫到當時的鑑定專家深入採訪。他們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過程不太合規矩」。

  案情

  富豪自製「金縷玉衣」

  頂級專家評估出24億天價


  在「中國400富人榜」中,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一度名列第163名,資產6.2億元。但沒人知道,這些錢是從銀行騙來的。

  2000年9月,謝根榮偽造555份房貸合同,以假按揭的方式從建設銀行騙貸6億多元。但謝根榮不傻,他早早為自己留下後路。本世紀初,媒體突然開始報導一位叫謝根榮的「古董收藏家」。

  在謝根榮貸款詐騙案的卷宗中,有一份證人牛福忠的證言。謝根榮的一審判決書中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謝根榮有兩件「古董」,一件是「金縷玉衣」,一件是 「銀縷玉衣」。其實,兩件「玉衣」是我用他給的玉片穿出來的,不值錢。他堅持要我找專家給這兩件「玉衣」做評估,我就找了原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王文祥。王文祥又找了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4位專家,一起給「玉衣」作出評估報告,評估價24億。謝根榮給了專家幾十萬的評估費。

  買「文物」意在洗錢

  貸款變成公司「古董」

  對此,華爾森集團財務人員蔣某某稱,集團的資金使用權由謝根榮掌握,審批只是個形式。謝根榮從公司拿走的現金,後來董事會決議以公司名義收購謝根榮手裡的古董沖帳。

  時任華爾森集團執行總裁的郎某為謝根榮的行為作出更明了的解釋:買文物的用意就是向外洗出大量的現金。

  這樣一來,資金相當於做了個「乾坤大挪移」,從銀行騙來的貸款變成「古董」放在公司,而「買古董的若干個億」不會給其他的古董商,自然會到謝根榮個人的兜里,成為乾淨的錢。

  涉嫌騙貸被行長發現

  古董專家簽字成「擋箭牌」


  買「古董」更重要的用途在後頭。

  2002年底,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顏林壯和副行長趙峰憑藉經驗,發現華爾森集團在騙貸,為此找謝根榮談判。

  謝根榮先向銀行提供了造假的企業財務報表等材料,然後領著顏林壯等人參觀了專門用來存放兩件「玉衣」的「根榮陳列館」。

  謝根榮指著一件「金縷玉衣」對顏林壯說:「全世界只有兩件,專家已經做過鑑定,市場估價24億。它在這兒,我還能賴著你們區區幾個億不還?集團只是一時資金周轉困難,只要我們通力合作,還清貸款肯定沒問題。」說完,謝根榮出示了有5位國內頂級古董鑑定專家簽字的評估報告。

  頂級專家的集體簽名,讓顏林壯和趙峰相信了謝根榮,覺得即便他有騙貸嫌疑,但華爾森集團畢竟還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企業,不會欠貸不還。另一個問題是,當初按揭貸款是顏林壯批下來的,如果騙貸的事情暴露,作為行長的他烏紗難保。

  銀行行長被「蒙蔽」 再次提供資金4.56億

  顏林壯最終做出錯誤決定:瞞住上級,通過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幫企業發展起來,把問題「消化」。

  後經法院查明,這部分的累計金額達4.56億元。被抓後謝根榮曾滿不在乎地對警察說,那段時間光請客吃飯,他就花了3000多萬。

  最終,審計署在審計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時發現問題。2008年3月,謝根榮、顏林壯等人被抓。至案發時,謝根榮騙貸的錢有5.4768億餘元無法歸還。

  謝根榮一審被法院以貸款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被評估報告蒙蔽了雙眼」的顏林壯和趙峰,因犯違法發放貸款罪、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被法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0年和19年。

  謝根榮一審獲刑後上訴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目前二審仍在審理當中。

  ●中間人牛福忠

  年過六旬,現為北京中博雅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委員會主任,自稱是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特聘鑑定專家

  玉片買下來以後 確實是我幫著穿成「玉衣」的

  法制晚報(下稱FW):謝根榮為什麼要做「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

  牛福忠:他不是有個「根榮陳列館」嘛,搞收藏唄。

  FW:「玉衣」是謝根榮買來玉片找人做的,自然不是古董。明明不是古董,為什麼還要當古董去評估呢?

  牛福忠:咳……他當時找我評估,我說評估不了,我哪兒懂啊。他非要評估,我就找了王文祥。其他的專家我也不認識,都是王文祥找的。

  FW:如果「玉衣」本身不是古董,那它的價值就是那些玉片價值的總和。一堆玉片居然價值24個億,您是否覺得過高?

  牛福忠:這你得問那幫專家去,是他們在評估報告上籤的字,呵呵……

  FW:「玉衣」的評估價是24個億,那謝根榮是花多少錢買來的玉片呢?

  牛福忠:肯定沒花24個億,買的時候不可能那麼多錢。他哪有那麼多錢啊。評估價只不過是專家說的。這東西按照24億賣,肯定沒人要。

  FW:那些玉片是從哪兒來的?

  牛福忠:都是謝根榮從他浙江老家找的,具體怎麼弄到手的我就不知道了。玉片買下來以後,確實是我幫著穿成「玉衣」的。

  FW:那些玉片是古玉嗎?

  牛福忠:咳……有的是,有的不是。但玉肯定都是真玉。專家說是古董,那就是吧。雖然我懂點兒,但沒人家專家那麼懂。

  如果是專家,都得往評估報告上簽字。我不是專家,就沒簽。

  FW:現在「玉衣」怎麼處理的 ?

  牛福忠:我不知道。

  FW:謝根榮給專家評估費了是嗎?

  牛福忠:對。當時我在場,錢給了王文祥,他們怎麼分的就不知道了。

  ●鑑定專家王文祥

  王文祥,現已七旬,據媒體報導曾擔任過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現為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主席、世界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國總會會長、世界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主任

  主要是靠眼睛看

  然後一起商量了一下

  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文祥稱當時是牛福忠找的自己,之後自己找了其他的專家。

  王文祥承認,當時謝根榮已經表示過,「金縷玉衣」、「銀縷玉衣」是他買來零散的破碎玉片穿起來的。「但是,我們覺得玉片零散著,將來很可能被丟棄。能把市場上這些容易丟棄的玉片收集起來,用金線穿成『玉衣』,對國家來說是個貢獻,算做了一件好事。」王文祥說。

  王文祥也承認,「當時評估沒走太複雜的程序」,「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後一起商量了一下」。

  對於24億元的評估價,王文祥說,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史樹青老先生提出的價值,「我們沒有那麼仔細去看」。

  王文祥稱,評估報告是他歸納了大家的意見,之後落筆起草的。但謝根榮只給每人一萬多元的費用,不是牛福忠作證時說的「幾十萬元大家分」。

  「鑑定後,我們特別叮囑謝根榮,這東西不能去交易,否則犯法。我認為,只要文物不上市場,專家簽字談不上什麼風險,這是學術自由。」王文祥說。

  ●鑑定專家楊伯達

  現已八旬,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


  楊伯達告訴記者,鑑定之前,他對華爾森集團一點也不了解,到現場才認識了謝根榮。

  楊伯達承認,鑑定過程確實不太合乎規矩。

  「說老實話,就幾十分鐘。鑑定時沒有開櫃,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因為隔著玻璃,看時也不方便。」楊伯達說。

  楊伯達告訴記者,如果是鑑定故宮博物院裡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須要「上手」。而那次,「玉衣」一直沒從玻璃櫃裡拿出來,專家們也沒要求開櫃。

  「反正史樹青在嘛,他是文物鑑定界的大家,我當時是在他領導下的。」楊伯達說,由於當時沒有舉手表決的過程,於是自己就隨了大流,別人怎麼說,自己也就怎麼說了。

  最後,大家在評估報告上簽了字,吃了頓飯就走了。

  當楊伯達從記者嘴裡了解到,評估報告成為之後謝根榮從銀行騙錢的工具時,表示很驚訝。

  「我沒把它當成鑑定活動,而是當成一種友誼活動,是客串性的。他們請你來,給你一點鑑定費,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就完了。」楊伯達說,鑑定時,謝根榮沒說過他的意圖,他也沒想到評估報告會被非法利用。

  楊伯達說,臨走時謝根榮每人給了一個信封,可能裝了萬把塊錢。「我現在不再參與這些活動了,在家埋頭寫書。」楊老說。

  ●鑑定專家李勁松

  年近八旬,中國寶玉石協會原秘書長

  這個鑑定是比較隨便的 算是幫朋友一個忙


  記者採訪李勁松老人時,告訴他謝根榮利用評估報告矇騙銀行,導致損失5.5億後,老人傷心地哭了,一個勁兒地說「沒想到」,表示自己一定會吸取教訓,深刻反省。

  「那家公司的老闆說讓大家鑑賞一下,看看他的家產值多少錢。大家一聽是『金縷玉衣』都很感興趣,畢竟也是個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李勁松老人回憶道。

  「當時,有的人仔細看了,有的沒有。真正的評估鑑定程序是怎樣的,沒有國家規定。但專家們應該反覆地研究。」李勁松稱,「而這個鑑定是比較隨便的,算是幫朋友一個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證明這個資產的價值。史老是大權威,史老說這個價值是很高的。史老說的話,我們是很尊重的。」

  「評估是專家們個人的看法和觀點,評估價值只是一個參考。專家意見只是代表個人。評估價值是一個認識問題。」李勁松說。

  謝根榮當時的承諾也讓專家放鬆了心態。李勁松說,謝根榮當時稱「玉衣」是他的寶貝,絕不會賣。

  李勁松認為,既然是家產,評估多少個億都無所謂,只證明這是他的財產而已。

  李勁松說,專家們最後還囑咐他好好珍藏,並一再強調不准到市場上流通,也不能拿去抵押。

  當記者提到,牛福忠曾說有「幾十萬評估費」的時候,李勁松發火了,堅稱謝根榮只給了每個人幾千元車馬費。

  「他有什麼根據呀?如果是評估,都要開收據,他有收據嗎?」 李勁松說,估價之後,王文祥起草了評估報告,寫著這個文物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玉石、評估價值多少錢。

  李勁松稱,因為都是朋友,那天就比較隨意,並沒有按規矩要評估費。那幾十萬元是不是被中間人拿了,自己就不知道了。

  ●鑑定專家楊富緒

  年近八旬,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寶石鑑定中心主任

  那種情況下 就是最權威的人說了算

  楊富緒告訴記者,按照常規,玉石鑑定程序有大約30個步驟,如稱重、收樣、手摸、儀器檢測等。

  楊富緒說,對於玉石的鑑定,應該一片玉一片玉地檢測。要確定材質、成分和工藝,需要儀器檢測,包括X光機、紅外光譜、電子探針等大型儀器。

  「但那次鑑定,玉衣在玻璃罩子裡,只能肉眼看。那種情況下,就是最權威的人說了算。」楊富緒說。

  「當時史老在,跟他相比我就是打雜的,史老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他是一把手,我們哪能不聽史老的。」楊富緒說。

  但楊富緒承認,當時兩件「玉衣」的估價偏高。

  「那次鑑定之後,我也想過,這是幹嗎呢?這麼高的價。」楊富緒說。

  楊富緒告訴記者,雖然他不知道後來謝根榮利用評估報告到銀行騙錢的事,但在那個時期,用這種方法去銀行弄貸款的大有人在。那種事評估費用很高,知名大師看一看就是幾萬,但不見得有科學的依據。

  「我在報告上簽了字,我也有一定的責任。」楊富緒告訴記者。

  ●鑑定專家史樹青

  著名歷史學家和文物鑑定家,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導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以考古鑑定馳譽中外

  《人民日報》海外版:老來天真性更直

  記者採訪中幾名專家均表示,當時大家的意見都是隨著「史老」的。當時的鑑定界,史樹青是最大的權威,他說「玉衣」是真的,值錢,大家就都認同了。

  記者試圖聯繫史樹青,但遺憾地了解到,老人已於2007年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

  由此推斷,為「玉衣」做鑑定時,老人已經八十出頭。記者從《人民日報》海外版找到一篇紀念史樹青老人的報導,其中一段耐人尋味:

  (史老)年紀大了,反而像個小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史老夫人說,他對越王勾踐劍的事就老大不開心。去年4月,史老在大鐘寺地攤上發現一把青銅劍,他認為是越王勾踐劍,當即買下。後來有的專家認為是假的,博物館不收,史老的老伴和女兒也認為是假的,只值200塊錢。為了這事,史老寫了一首詩,把自己比作春秋時期多次獻和氏璧不成的卞和。看到史老有點生氣的樣子,他的老伴對他說,不爭論,不爭論,身體要緊。老伴說,史老心臟不好,去年住了半年的院。

  這段文字,《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編輯所擬小標題為:老來天真性更直。

  延伸採訪

  業內流行「不打假」 按評估價值收費

  潘家園古玩城一位老闆透露,如今業內流行「不打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告訴本報記者,在鑑定界,如果一位名家已經開出了評估報告,其他同行通常不會「拍磚」,都是聽之任之。

  而在鑑定界,目前有這樣的做法:先口頭告訴你,你的玩意兒是真的,價值連城,之後再向你伸手要「鑑定費」,數額相當於他說出來的評估價的一定比例。你只有給夠了錢,鑑定師才給你開書面的評估報告。

  採訪過程中,受訪的鑑定專家李勁松也證實:按照慣例,評估費是評估價值的1%到5%。

  「比如,你的東西可能只值幾百塊錢,但他告訴你值20萬。然後要求你按5%交鑑定費,也就是1萬。有些心眼活的人就交了。 」一名不願具名的收藏家告訴記者,「這樣的話,一個不值錢的物件一下子價值20萬元,除去交1萬元鑑定的費用,賣出後還可以淨賺19萬。這樣的話兩方都有便宜,如果沒有鑑定師開出的評估報告,你和誰說你的東西值20萬,也沒人信。」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京南曾對媒體有過解釋:文物的收藏鑑定確實有這種尷尬的現象,哪怕一些權威機構、一些權威大師也有「打眼」的時候,而不同專家有時觀點不同難分對錯,對此也很難有非常嚴格的規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人民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906/21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