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十二時辰預防養生保健法

作者: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儘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裡,「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令。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鍊。  

巳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令。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午睡後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午後5—7時),腎經當令。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令。準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採取右側臥位。  

總之,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養身與養心並重

在春季,流感、腸道傳染病發病率不斷上升,那忙碌的現代人在春季應如何養生,從而扶養正氣而防百病呢? 春季養生要順應生發之氣。中醫認為,春氣與肝臟升發、條達之氣相應,肝為風木之髒,如果春季違逆了肝臟的生發條達之性,就會產生肝鬱、肝風、肝火等變證,不僅影響人體的情緒,而且會損傷「肝藏血」的功能,從而損傷人體的正氣,可謂「傷身又傷心」。

 所以,春季養生之道,在於養身與養心並重。養身者在於四適:適居處、適飲食、適動靜、適時令;養心者在於四心:用心、放心、清心、開心。 養身 適居處,在於起居有常,提倡春天夜臥早起,中午小睡,每天保持6-8小時的睡眠,睡姿宜「臥如弓」,主張「側臥」;適飲食,在於飲食有度,不必太過強調養生食譜,但不可暴飲暴吃,饑飽失常。尤其注意春天宜酸甘口味,不宜吃過辣的東西,以免「損伐肝氣」;適動靜在於多運動肢體,助養生發之氣,如散步、跑步、踏青、郊遊等皆適宜,但也要注意勞逸結合,特別老年人不可運動劇烈,每天宜1-2小時的柔和運動,適宜太極拳、氣功等,能煉精氣神,強筋健骨;適時令,在於順應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令特點,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春天應該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吐故納新,多吃新鮮時蔬五穀,以養生氣。可以服用一些補氣的中藥如北芪、黨參之類以養陽氣,提高人體抗病能力。 養心 春季養心者,在於用心、放心、清心、開心四心;用心者,指春季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時應該多動腦思考,適當閱讀書報刊物,下棋聽音樂,經常保持頭腦靈活、思維活躍;放心,指的是放開心事,避免為工作、生活中的事牽腸掛肚,特別是老年人,不要為兒孫事過分操勞,以免產生「肝氣鬱結」;清心,指清心寡欲,中醫注重七情,大怒傷肝,思則氣結,氣血逆亂則變生百病,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有太多的私心雜念,如洋房小車、美食華服,但在春天,儘量要做到「精神內守」,才能百病不侵;開心,指春天應該樂觀開懷,知足常樂。道家以恬淡虛無,順應自然為樂,佛家以行善為樂,儒家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總之,笑口常開,則病從何來?

中醫簡單穴位反射療法

根據經絡理論和脊髓神經反射理論的捏指療法,可以治療下列疾病。

肝痛:捏右手拇指的2個關節。  

耳鳴:捏雙手無名指的3個關節。 

膝痛:捏左手小指3個關節的外側。  

皮膚炎:捏雙手食指根部。  
糖尿病:撳捏左手拇指的2個關節。  

高血壓:捏左手小指根部。  

心臟病:捏左手小指3個關節的內側。  

眼睛疲勞:捏右手中指的3個關節。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301/23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