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見聞:外資從中國大陸大撤退

作者:
(作者Xiaopi、Edwin對此文亦有貢獻)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2009年金融危機時曾一度下降,此後一直呈上升態勢,而《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卻表現出新的下降跡象。

根據最新7月5日公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今年1月至5月,外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與此同時,前往東南亞的外國投資正在快速增加,顯示出跟中國脫離的跡象。

先來看一看根據公開報導整理的的部分從中國撤退外資清單——

A、日常生活消費品企業

1、阿迪達斯

2012年7月18日,德國知名運動品牌阿迪達斯對媒體表示,會在今年10月關閉位於蘇州的中國惟一直屬工廠,原因是「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量」。

對於該工廠的去向,據媒體報導,蘇州工業園區一位知情人士稱,「阿迪達斯蘇州工廠準備搬遷到緬甸。」而阿迪達斯的說法是「工廠將被關閉,不是轉移」。

事實上,在2009年第一波撤資潮時,阿迪的競爭者耐克已就關閉其位於江蘇太倉的工廠,這也是耐克在華的唯一工廠。

2、義大利時尚品牌

2012年3月,媒體報導一些義大利時尚品牌已將生產線移至土耳其和突尼西亞。

3、星巴克

7月20日,國內媒體報導,來自星巴克總部的消息:星巴克也有動作,準備關閉其中國工廠,把陶瓷杯生產轉回美國。

4、消費品巨頭佳頓公司

2012年3月開始,佳頓旗下「Miken」碳纖維棒球棒、安全器材「First Alert」的生產已經從番禺撤回到美國本土。

5、美國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

這家五年前已經在東莞生產高端可調諧耳機、產品主要外銷的公司已經將生產轉移回佛羅里達。導火線是——2009年,Sleek Audio東莞工廠生產的貨品中,有1萬件產品出現焊接不牢的問題,這批貨令Sleek Audio一下子虧損數百萬元。

6、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

這家公司決定將一直在中國生產的50%的飛盤和呼啦圈訂單轉移至美國國內生產。

7、美國發光二極體燈泡生產商Seesmart LED公司

這家公司籌備將其整個海外業務遷回美國。

8、戶外用品製造商Coleman

部分業務搬回美國本土生產。

9、高端廚具製造商All-Clad Metalcrafters

同上。

10、日本家電

2012年7月,松下最大規模裁員波及中國區,上海工廠或關停。事實上,2011年以來,日本家電在中國市場上表現不佳,索尼等巨頭上半年業績報虧,進入第三季度,日本家電企業又紛紛開始縮減在中國的業務,進行大撤退。

B、工業

11、福特汽車、卡特彼勒公司

2012年3月起,上述公司紛紛將大部分產品陸續從中國多家代工廠撤回本土生產。他們在美國本土開設工廠製造某些原本在中國生產的汽車零部件。

12、輪胎和絕緣材料製造企業Carlisle

宣布在美國投資。CEO Dave Roberts最近寫到:「我們發現在美國生產比在中國成本更低。」

13、水泥行業

出現國內公司反向收購外資在華業務。

2012年6月21日,韓國大宇國際公司宣布將位於山東的大宇水泥工廠以75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14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建材集團。

此外,華潤水泥還收購了新加坡三德水泥在福建和雲南的水泥企業。西部水泥則以5.04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義大利水泥集團在華水泥業務。

C、其他

14、美國ATM(銀行櫃員機)供應巨頭NCR

NCR號稱在中國擁有最大的ATM安裝量。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NCR已經把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喬治亞州的哥倫布。

上述名單仍在刷新中…………

外流去向

1、重回本土

通常是高附加值產品。

BCG在2011年10月報告《美國製造業復興》中提到,7大行業被認為將回歸美國——

運輸產品、計算機及電子產品、金屬製品、機械、塑料和橡膠、家電及電器設備、家具。

這7大行業合計在美國的消費額每年2萬億美元,占到美國從中國每年3000億美元進口額的70%。BCG估計大約占美國從中國進口額30%的製造業可能回到美國,其中少部分將到墨西哥。

2、東南亞

7月5日公布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FDI流入量顯著增長。

貿發組織2012年進行的一份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在由跨國公司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的東道國排名中,印尼和泰國的位置大幅提高,這兩個國家擴大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前景一片光明。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2011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再創歷史新高,但流入製造業的FDI則減緩了增長步伐。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今年上半年FDI整體下降幅度很大。

華爾街日報2012年7月18日亦報導稱,高科技製造商正湧向馬來西亞。

報導稱,隨著中國和泰國最低工資的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企業湧向低稅收和物流成本的國家。

在馬來西亞,FDI在今年一季度達23.7億美元,同比上升15%。菲律賓的投資和製造企業也大幅上升。

一些企業此前就在馬來西亞經營多年,英特爾的Andy Grove早在1970年代就在馬來西亞建廠,隨後許多的日本和西方投資者也紛至沓來。但隨著全球科技企業轉向成本更低的中國,馬來西亞失去了許多企業。

但隨著中國沿海地區工資漲幅每年達到20%,馬來西亞的優勢又回來了。 

我們來看一看Adidas的例子。2011年年報 93頁顯示,阿迪集團下的鞋類產品(包括銳步、阿迪、阿迪高爾夫)有97%的生產來自於亞洲。中國依然占比最大,35%。越南第二29%,印尼第三26%。但中國的占比正在逐年減少,下降了4個百分點。而柬埔寨的份額在2011年翻了一番(基數小)。

同時151regulatory risk中也提到由於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對中國出口的鞋類產品徵收非常高的進口稅,這也是阿迪集團想要進一步講生產工廠進一步分散化配置的原因。

WHY?

1、勞動力成本以及強勢人民幣與美國生產率的持續增長。

BCG認為,儘管勞動力成本在這些行業中占據的比例相對較低,但兩國間快速收窄的工資差距使其成為一個重要因素。

以美元計的中國工資預計將每年增長15%-20%,超過了中國的生產率增速。在考慮美國的生產率後,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間曾經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預計到2015年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當考慮緊航運成本及諸如隱藏成本及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後,中國的成本優勢將變得微小。

來自美國勞動統計局最新的數據統計:

雖然沒有更新09年之後的數據,但從上圖中也明顯可以看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長率遠遠高出亞洲平均增長水平,而且04到08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在15%以上。

歐盟商會在中國的資深實業家Joerg Wuttke預測,到2020年中國製造業成本將是現在的兩倍,甚至3倍。

諮詢公司AlixPartners推測,如果人民幣和運輸成本按每年5%的速度上漲,勞動力成本每年的上漲速度將高達30%。按這種速度上漲,到2015年,在中國製造加上的運輸的成本將和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持平,也就是說中國製造將不再具有吸引力。

來自經濟學人的製造業外包成本指數:

雖然中國目前的勞動力成本相比較已開發國家依然很低,但是相比較其他亞洲國家,中國的競爭力顯然大大被削弱。UBS稱,其他更廉價的亞洲國家,尤其越南和孟加拉國是最大的受惠國,將慢慢吞噬中國的份額。

流行的看法認為,中國內陸地區將取代其沿海地區。但事實證明大陸並非那麼便宜。

華為報告其在大陸省份趙的碩士學歷工程師的成本只比深圳低10%。Kolcraft想要遷到湖北,但最終發現成本只比沿海低5%-10%。

2、來自美國內部的政治因素

華爾街見聞曾在1月報導過,歐巴馬在白宮對商業領袖發表演講敦促他們將將更多海外崗位帶回美國,推動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

他又在2月6日的聯邦預算案中提出新的稅收法案,獎勵那些將工作崗位帶回美國和投資美國的公司,並誓言將終結那些外包工作崗位企業的稅務優惠。

歐巴馬在其每周講話中表示:「你們聽說過外包,現在是內包(insourcing),現在的趨勢充滿希望:這些公司正在將海外的工作崗位帶回來。」

3、低價天然氣吸引製造業重回美國

4、軟環境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例如智慧財產權風險和供應鏈的脆弱性。日本海嘯和泰國洪水給製造商帶來了很大干擾。而且美國本身仍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因此,從理論上說,離客戶總是越近越好。

其他觀點

GE副主席John Rice認為,其他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一般要低30%。但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缺乏可靠的供應鏈。

中國也有優勢:

  1. 中國國內市場龐大
  2. 中國的工資上升雖快,但生產率上升也快
  3. 中國很大,勞動力市場龐大且具備靈活性
  4.  中國的供應鏈精細且充裕

無論如何,一個共識是,中國擁有無限的每天賺低於1美元的勞動力供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723/25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