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北京新地標「釘子」引民眾譏諷反思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瞭望塔工程於2011年開始施工建設,目前主體建設已基本完畢,進入內外裝修階段。瞭望塔是一個由五個高低不等獨立塔構成的工程建設,其中最高的塔高為244.35米,最低為186米。近日,有網友譏諷:這分明就是五顆巨型釘子!據報導,該建築位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心區的東北部...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瞭望塔工程於2011年開始施工建設,目前主體建設已基本完畢,進入內外裝修階段。瞭望塔是一個由五個高低不等獨立塔構成的工程建設,其中最高的塔高為244.35米,最低為186米。近日,有網友譏諷:這分明就是五顆「巨型釘子」!

據報導,該建築位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心區的東北部,西側與中軸景觀大道相接,占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8900平方米。工程由五個高低不等獨立塔構成,目前工程已突破200米。日前有網友在微博中發布對比圖並爆料,奧林匹克公園瞭望塔的實景圖,像極了幾顆釘子合併在一起的樣子。

面子工程 離百姓太遠

從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瞭望塔的建築規模不難想像其所消耗的財力物力人力。實際這種大耗納稅人血汗錢的「面子工程」在中國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北京五大新地標」:國家體育中心(俗稱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大劇院(大蛋)、北京首都機場新航廈(新國門)和「殃視」新樓(大褲衩)。

據悉,這五大新地標總造價超過五百二十八億人民幣。然而,「鳥巢」目前無法正常使用;「水立方」的使用壽命可能還不如鳥巢;國家大劇院最多只能容納2416個觀眾;首都國際機場存在諸多不方便和管理混亂問題;「殃視」新樓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質疑聲不斷。

據統計,假如把這筆錢用在教育上,將建成二十六萬四千所希望小學,能保證中國每個鄉村都有學校。

隱患諸多 讓專家瞠目

「鳥巢」開工半年後全面停工,因為專家發現原設計方案有嚴重錯誤。目前的「鳥巢」 沒有頂蓋,在冬夏兩季和颳風下雨時都無法使用,而且其保護膜一觸即破。

「水立方」在2004年被專家叫停,因為其設計方案存在的問題比「鳥巢」更加嚴重,而且維護費用相當昂貴,專家指最後很可能會被拆掉。

……

設計怪異 令國人蒙羞

對於國家大劇院,國際權威雜誌《建築評論》用「糞團」來形容;「殃視」新樓被人戲稱為「大褲衩」。

今年1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出的「全球最丑10大建築」中,瀋陽方圓大廈排名第9名,後來又在今年4月再次入圍《衛報》世界最丑建築評選,排名第4。

蘇州300米高的「衛生褲」東方之門。

河南伊川正在建設中的北大門「紅腰帶」。

破壞傳統 使文化斷根

「殃視」大樓的建築師荷蘭人庫哈斯被人稱作「極端現代派」,他認為「割裂文化,顛覆傳統即是美」,於是搞出了這麼一個「反建築、反自然、反文化」的怪物,完全是現代變異建築觀對人性的踐踏。

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這位設計師的思路恰巧與中共歷史所做所為的本質不謀而合。

十年文革期間,紅衛兵們喊著「砸爛一切舊世界」的口號,開始了瘋狂的「破四舊」運動,各地紅衛兵競相效仿,洗劫寺院、道觀、佛像、廟碑……中華傳統文化遭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北京大學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考古學教授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破四舊」是中共以一種冠冕堂皇、公開的方式進行的,「許多非常珍貴的文物、古蹟,一夜之間就被毀了,至今無法統計。」

實際上,在中共治下的今天,這種悲劇還在繼續發生。

中國古代建築四合院如今在強拆中也不能倖免,當局以「美化北京,為奧運做貢獻」為藉口,強征拆除。

今年6月份,在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過程中,位於甘肅平涼的涇州古城遺址遭到嚴重破壞,當地文保部門曾兩次發出緊急停工通知,均被無視。

本月18日,距今有150多年的歷史上海沈宅,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

……

回歸正統 順民心所向

中共60年統治本已把中華傳統文化破壞殆盡,如今又孕育出了這諸多的「怪胎」建築,譁眾取寵的目的沒達到,卻引來民眾一片罵聲。中國百姓在經歷數次浩劫後已經逐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中共的毀滅和破壞行將就木。

有網友這樣評論:大褲衩實在太難看了,真不知道在裡面工作的人能有好心情嗎?破壞風水哦。

還有網友評論:是妄圖用五顆釘子來轉移大眾視線,從而減緩大褲衩的壓力麼!

另有網友說:天安門前有個紀念碑和紀念堂,北部又多了五顆釘子,龍脈被兩頭堵了。據說是個座落在中軸線最北端的嘹望塔,這五顆釘子將把北京中軸線上的龍牢牢的釘在恥辱架上。

大紀元曾發表評論文章《點評鳥巢鳥蛋大褲衩等北京新地標》,作者在最後寫道:「毫無疑問,當人類走回應有的道路後,這些怪胎不但是建築學上最好的反面教材,也是中共盤剝百姓血脂為其塗脂抹粉的罪證。」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岱融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 吳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26/26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