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抗日名將王耀武:抗戰打滿全場 文革夫妻雙亡

—王耀武:抗戰打滿全場 文革夫妻雙亡

作者: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耀武率部參戰,他是部隊中少有的幾位幾乎打滿全場的將軍之一。從淞滬會戰開始,歷經南京保衛戰、蘭封戰役、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直到湘西會戰。整整八年抗戰,他有七年是在前線度過的。他也因自己的戰功而不斷得到提拔,從師長升第74軍軍長,再升第24集團軍總司令,直至第4方面軍司令官。

芷江洽降結束後,中國高級將領與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納一起交談。左起:王耀武、盧漢、張發奎、何應欽、湯恩伯、杜聿明、蕭肅毅、柏德納

說王耀武是員戰將,似不為過。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生,抗日名將,黃埔系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在江西剿共戰爭中崛起,在抗日戰爭中大放異彩,帶著74軍打遍了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戰最為出色。他長期被蔣介石信任和重用,憑戰功成為黃埔系第一個出任方面軍司令官和省政府主席的人。他是一位正直的軍人,抗日戰爭中他為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圍剿紅軍一路發跡

王耀武出生於1904年,是泰山腳下的泰安市王莊人。其父與長兄早逝,在一位精明能幹的慈母培養之下成人。

到了19歲那年,家裡終於不能負擔他的學費,被迫輟學到天津北安利餅乾公司當店員。1923年王耀武被派往上海分公司工作,其族兄王哲玉勸王耀武說,長此以往不是辦法,不如南下投考黃埔軍校。王耀武聞言心動,於是托朋友弄了一張高小畢業證書,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嚴遵校訓、勤奮學習,贏得了學生隊總隊長嚴重對他的青睞。

王耀武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又能打仗,因此仕途非常順利。他的歷任上級,包括何應欽、劉峙對他都很有好感。1931年劉峙侄兒劉夷在南昌新編獨32旅,向劉峙、何應欽各要一員團長,劉峙即推薦王耀武。

1932年6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起第四次軍事「圍剿」,32旅奉命去江西「圍剿」蘇區,該旅在劉夷率領下,由修水向萬載、銅鼓進擊紅軍,因紅軍運用游擊戰術,使劉夷的部隊到處撲空,周旋數月,毫無所獲。因此,劉夷被蔣介石免職,改派柏天民接替32旅旅長。宜黃縣是蘇區的戰略要地,該旅剛進駐宜黃即被紅軍團團圍住。

在最緊張的時候,蔣介石斷定危城難守,曾命令柏天民相機突圍,但王耀武勸柏天民說:「紅軍善於攻點打援,我若突圍,必遭全殲,如若死守或可倖存。」柏採納其計,決定死守。結果,他們守住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取,這是連蔣介石也沒想到的奇蹟,紅軍奮勇攻城,曾發生多次激戰。旅長柏天民腿部負重傷,送往後方醫院治療。柏在治療期間,蔣介石曾親往醫院看望,柏天民認為自己的腿傷需要較長時間的醫治,在向蔣介石面陳作戰經過時,極力推薦王耀武接替旅長職務。

為此蔣介石專門召見了王耀武,詢問他為何死守而不撤退。王耀武的回答是「當時已經身陷重重包圍,突圍已不可能。與其突圍失敗而死,不如堅守與城共亡,何況宜黃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l萬人的犧牲也未必能夠重新奪取。為整個戰局著想,我們便下了與城共存亡,寧死也不放棄的決心」。蔣介石對這個回答很滿意。

王耀武這次被蔣召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既肯定他的戰功,在面談中又發現了他的膽識,從而給蔣氏留下了深刻印象。王耀武的心情相當興奮,自然受寵若驚。他後來在《自述》裡寫道:「當時我對蔣先生用心之細和考慮的周詳,既佩服又感激,認為他有識人之目,是個難得的好領導。對於柏天民的不嫉才妒能舉薦我,亦非常感激。」

在江西圍剿將結束時,蔣派錢大鈞在保定成立編練處,並成立6個補充團。隨後編成兩個補充旅入贛剿共,王即任補1旅旅長,少將軍銜。補1旅因何應欽的特別關照,並沒有被撥補到野戰部隊,而是獨立作戰。蔣專門告訴他,不讓他做32旅的旅長,是考慮到這個旅有很多黃埔一二期的人,怕他這個三期帶不好。至此,王耀武成為一個獨立軍事單位的軍事長官,並且在蔣介石那裡也算上了名單。

1933年10月,王耀武的補1旅劃歸俞濟時(蔣介石的外甥)指揮,參與對紅軍的作戰。就是從這時起,王耀武和自己的親密上級俞濟時碰上了頭。以後王耀武就跟著俞濟時這條線往上爬。值得一提的是,俞濟時在蔣介石內部並不是一個什麼系統,因此王耀武安身立命的本錢,不是派系,而是戰鬥力。

1934年秋冬,紅軍北上先遣隊殺到浙贛交界處,時任浙江省保全處處長的俞濟時向南昌行營叫救命,於是王耀武的補1旅派歸俞濟時,參加了對紅軍北上先遣隊的圍剿,為重創紅10軍團立下大功。

1934年9月,紅10軍團尋淮洲由贛東北向浙西進軍,浙江省保全處處長俞濟時指揮第49師、省團隊、第7師第21旅及補1旅分頭阻截。王耀武深知新部隊需首戰取勝,於是親率衛士排火線督戰,在黃山譚家橋截住紅軍主力,紅10軍團副總指揮兼紅19師師長尋淮洲犧牲。

看紅軍早期歷史,尋淮洲戰死一事總會提及一筆。這是一個得到朱德陳毅讚許的,從戰場上殺出來的師長。但是在譚家橋,紅軍兩個師,面對王耀武的一個旅,一戰而敗。譚家橋之戰,用方志敏的話說就是決定抗日先遣隊能否在皖南站住腳的決定性一戰。此戰失利,方志敏部的境遇更加惡化。整個方志敏部,能逃出生還的只有粟裕帶出的少數殘部。這算是王耀武和粟裕第一次交手,王耀武大勝。

憑著圍剿紅軍期間的表現,王耀武贏得了蔣介石的首肯。浙江戰事結束,王耀武和他的補1旅就調往松潘高原,追著紅軍的屁股爬雪山過草地,又凍又餓累個半死。

1936年春,補1旅撤下高原在漢中擴編成師,半年後軍政部給他核發了第51師的番號,王耀武開始招兵買馬當師長了。

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耀武的51師從漢中調往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抗戰。51師堅守在吳淞口附近以羅店為中心的陣地,阻止日軍從海上登陸,打破日軍從川沙登陸經羅店直趨嘉定,並切斷京滬線的企圖,成為整個戰局的關鍵。日軍發揮海陸空協同作戰的優勢,向羅店發動多次猛攻,均被51師官兵擊退。王耀武巧妙地運用夜戰,派出部隊強襲,先後擊斃日軍聯隊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隊長莫森,受到總部通報表揚。戰後將51師與58師合編成立74軍,以俞濟時為軍長,之後74軍成為國民黨抗日勁旅,王耀武成為74軍的一員主將。

1938年7月,武漢會戰的前奏萬家嶺戰役,日本人試圖逼近武漢,把106師團送進了包圍圈。但是日本人的戰鬥力和裝備都強於中國軍隊,因此為了解救這個106師團,避免它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戰場被全殲的師團,日本人也下了血本。反擊的時候,74軍負責主攻。第一天攻擊,就讓日本人傷亡慘重,殘部死守張古山。這個山山勢很險,中國軍隊屢攻不下。俞濟時告訴王耀武:「張古山我不管了!反正兩天後,我要上張古山向薛岳(戰役指揮官)報告戰況!」旅長張靈甫提議從絕壁上去,並且成功奪取了張古山主陣地。這一戰,日本人承認的106師團死傷就有3000人以上。74軍一舉成名。此戰後,王耀武成為74軍副軍長,依然兼任51師師長。1939年6月,蔣介石親自召見這位黃埔三期的名將,提升他為74軍軍長(俞濟時升任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1年春,王耀武率部參加了著名的江西上高會戰。上高縣城為贛北重鎮,日軍侵占武漢後,贛北成了江南防線的第一線。日軍企圖摧毀贛江、撫河兩條流域間的中國軍隊,制定了「鄱陽掃蕩計劃」,他們以兩個師團與一個混成旅團約5萬餘人的兵力侵犯上高縣城。上高會戰至4月9日結束,歷時25天。此役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數千人,軍馬2800餘匹,擊落飛機一架,俘虜日軍百餘人,繳獲山炮、追擊炮10門及步槍千餘支。上高會戰是一次頗為成功的殲滅戰,何應欽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此役以74軍戰績最為卓著,戰後,74軍被授軍中最高獎品——飛虎旗,王耀武本人亦受軍隊最高勳章。

1943年4月參加鄂西會戰,會戰結束後,王耀武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74軍軍長。同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74軍參加常德會戰。他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敵激戰,常德被日軍陸、空軍及坦克優勢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為平地。堅守常德城的部隊是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8000人只有100人生還,余皆戰死。王耀武率51師反擊,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常德城。這一戰深得蔣介石的讚賞,稱讚王耀武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戰後蔣介石在南嶽召見他,備加獎勵。1944年2月,蔣介石提升王耀武為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73、74、79、100軍4個軍10萬人。

一年之後,第24集團軍改編成第4方面軍。王耀武以一個黃埔三期的淺資榮登第4方面軍司令官寶座,與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等老將平起平坐,其破格越升之速,在軍界殊為罕見,令同輩望塵莫及。在第4方面軍任上,王耀武指揮了對日的最後一戰——芷江戰役。此時王耀武率18軍、73軍、74軍、100軍及湖南省吳奇偉所率保全部隊共約30萬兵力迎擊敵人,王耀武部則以逸待勞,給敵人以迎頭痛擊,初戰即獲勝利,打死打傷日軍5000餘人。戰役歷時近兩月,日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後來中國軍隊從防禦轉入進攻,日軍狼奔豕突,潰不成軍。戰役結束後,計傷斃敵28174人,俘敵軍官17人,士兵230人,戰馬347匹,火炮24門,機槍100挺,步槍1300餘支,其他戰利品20餘噸,湘西會戰雪峰山戰役的勝利是王耀武的得意之作。正是這一戰役的成功,不久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這是一般黃埔同學望塵莫及的。當時他年僅40歲。1945年9月初,王耀武作為長衡地區受降長官,接過了日本第20軍指揮官坂西一良中將呈上的指揮刀。這是王耀武最輝煌的時候,他的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

最終成了解放軍的戰俘

國共內戰時,王耀武的對手是粟裕將軍。其實早在1934年,王耀武攻打尋淮洲的紅軍時,粟裕曾是尋淮洲、方志敏的部下。當年僥倖突圍出來的數百名紅軍幹部戰士,後來組成紅軍挺進師,創建浙南革命根據地打游擊。可以說,作為曾經的手下敗將,粟裕終於等到了報仇雪恨的一天。

萊蕪戰役,陳毅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放棄臨沂,誘使李仙洲冒進。王耀武發現李仙洲輕鬆拿下臨沂,對解放軍意圖產生了懷疑,他立即感到李仙洲軍團有危險,馬上下令軍隊開始撤退。陳誠發現李仙洲軍團在後退,又發現陳毅架設的浮橋,立即認定陳毅要北渡黃河。他一面斥令王耀武不准後縮,一面又直接命令北路前敵總指揮李仙洲,要他確保新泰、萊蕪陣地,堵住膠濟路一線。於是僅僅過了一天,李仙洲又被陳誠送回了陳毅的嘴邊。此後,陳毅巧妙設圍,將李仙洲困在萊蕪。李仙洲部下整46師師長韓練成是中共布置的內線,臨陣突然失蹤,加劇了其軍隊的指揮混亂,終於全軍覆沒。時任國民黨省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得知消息後大為震驚,罵道:「5萬多人,不知不覺三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5萬頭豬在那裡,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這一番折騰,王耀武手下幾乎沒兵了,只剩下濟南城。

孟良崮戰役是王耀武遭受的第二個重大打擊,王耀武起家的老隊伍,國民黨軍的王牌整編第74師被陳毅、粟裕全殲,王耀武愛將張靈甫兵敗自殺。最後在決戰階段,張靈甫在山上與濟南的王耀武也保持著聯繫,當他最後決意成仁向王耀武訣別的時候,據當時在王耀武身邊的73軍參謀長馬培基回憶,王耀武在辦公室里手握話筒,當場泣不成聲,眼巴巴地看著這個曾經奇襲張古山的抗日名將身死孟良崮。整74師可是他的親生子,張靈甫又與他袍澤情深。

濟南戰役前,解放軍相繼攻克了山東多個城市,形成了對濟南的夾擊之勢,濟南已經成了孤城。加上兩軍的力量對比和人心向背,國民黨軍明顯處於劣勢。名義上,他手裡還有11萬人,但是很多是保全團,只有三個整編師而且戰鬥力不強。他的對面,華東野戰軍至少能拿出20萬主力野戰軍對付他。為此王耀武曾兩次飛赴南京要求撤出濟南,集中兵力於兗州,鞏固徐兗。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蔣介石、陳誠、杜聿明的反對。蔣介石認為濟南政治地位重要,必須守,下達了固守待援的死命令。蔣介石給王耀武的充飢畫餅是一旦濟南戰起,他會讓杜聿明帶17萬人救援。

19日晚,濟南西區防區司令吳化文起義,使守城部隊一時間軍心渙散,士氣受挫,戰局更加惡化。23日到24日,外城逐步失守,到24日上午,王耀武只能控制大明湖北岸500×100米的狹小區域。整個區域全部在解放軍步槍射程內。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王耀武的指揮依然沒有混亂,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在這次戰役中,王耀武盼來的空運來的援軍只有劉炳昆團長帶來的整編74師58旅172團的7個連。這7個連被王耀武布置在濟南商埠的郵政大樓上。這支部隊在商埠其餘部分被解放軍拿下後依然死守不降。為激勵士氣,王耀武火線把劉炳昆提升為少將旅長。劉炳昆受此激勵,率部死戰到底,直至全軍覆沒,自己也當場戰死。為打這個據點,解放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3縱8師的師長王吉文犧牲,團長、副團長、團政委各負傷了一個。

1948年9月22日夜,攻城部隊兵臨濟南城下,激戰至24日,濟南獲得全城解放,但解放軍戰士找遍了全城也不見王耀武。大勢已去後,王耀武帶著衛士喬玉培倉皇逃竄,王耀武化名喬坤,兩人偽稱叔侄,便衣從濟南北門流水溝爬出城。他們雇了一輛大車,又買了簡單的鋪蓋。王耀武頭裹白毛巾,稱自己是濟南商埠開小飯館的,因腿受傷急去青島投親就醫。出城後,從濟南到青島一線,王耀武一行都比較順利。王耀武是泰安人,一口的山東話使得他的山東商販打扮難見破綻,雖有解放軍和民兵站崗放哨,王耀武一行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他們一行逃到壽光縣的一個村莊,王耀武忽然要解手,就跑到了一個橋下。隨行的衛士想也沒想,就把手紙遞給了王耀武——手紙是從美國進口的白色軟紙,這在當時只有國民黨要員才能用得上。這引起了當地村民的懷疑,當地村民向壽光縣警局反映了這一情況。王耀武一行被攔住了。警局人員問他們從哪來,王耀武依然操著山東話,說自己是小商販,要去青島投親。這時,帶頭的戰士從王耀武衛士的口袋裡翻出了進口高級衛生紙,王耀武這才顯出緊張情緒。戰士們將王耀武和他的衛士帶到了當時的壽光縣警局,向時任警局局長的李培志匯報後,李培志親自參加了對王耀武的審訊。

在濟南被攻破後,王耀武被華野抄了家,然而只搜出兩台拖拉機。王耀武回答說是國外友人送的,等國家太平,回家務農用的。陳毅等人聽後,頗為感慨。

1959年,王耀武與杜聿明、宋希濂、溥儀等10人獲得第一批特赦釋放。六十年代與北京的一位中學女教師共結連理。可惜好景不長,不久文革了,以王耀武的歷史背景,一頂歷史反革命的帽子扣個正著,他不時被紅衛兵拖出去批鬥、陪鬥。1968年某日,他被拉去給康澤陪鬥,康澤這歷史大特務在台上被紅衛兵用皮帶、棍棒打得半死,王耀武雖然稍好些,也大受驚嚇,再加他本來身體就不大好,回家之後高燒數日不退。一代名將王耀武就此命休,他的妻子也跟著倒霉,作為反屬備受欺凌,後來不堪迫害而發瘋致死。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選自2010年第8期文史天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08/539480.html